“天天向上”的海归艺术家,什么是决定未来艺术高度的基点?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710   最后更新:2017/12/14 09:40:54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17-12-14 09:40:54

来源:scope艺术客


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机会很多,但也不断地面临被筛选,其中个人气质不鲜明者将难以脱颖而出,而什么是决定未来艺术高度的基点?出国留学的青年艺术家越来越多,这个越发庞大的群体究竟在国外收获了怎样的学习和创作经验,他们和在本土学习的艺术家到底有没有区别?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彭锋说,这就是“天天向上·筑中美术馆2017年度名师提名展”所要呈现的。



对于“海归”,姑且不谈他们学到了什么“诀窍秘籍”,但国内外的思维激荡却是不可避免的,但相比20世纪初的留学先驱者,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一代艺术留学者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他们归国后也普遍与国内相关艺术潮流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跟随状态,因而身上来自思维方式的影响更为显性且深化。这一点从“天天向上”展出的27位艺术家的整体倾向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绘画面貌显然不仅仅介于写实和抽象,亦或简单的中西之间,而是深化各种形式语言的探索后,迈向了糅合以及个人趣味化的相关倾向当中。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基本在30至40岁之间,均有包括尚扬、徐冰等名师的推荐和加持,是新一代艺术的支撑和方向群体,加之高质量的作品和空间呈现,展览的整体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相比往年的展览,今届最具特色的就是参展艺术家都曾拥有在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分别赴往美、英、法、德、韩、比利时等国深造学习或参与驻地项目的经历,由此构成更为深化的海外深造/驻留青年艺术家专题展览方向。



发展在某种层面上就是继承,参展艺术家们共同的海外经历,对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视野的打开,在实践初期,特别是在创作的路径和“自我”语言的成熟上,裨益显著。旅德艺术家徐赫还提到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更像试验品,“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当下复合型文化系统下综合性生长的样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如何选择将直接导致个人语言方式的变化。”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启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乐意到不同的文化体系当中去进行思维的碰撞,借此拉开与前人的距离,构建出自己鲜明的个性与当代性。

2017进入第六届的提名展,走向了更具主题性意义的方向,学术主持仍然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彭锋担任,“今天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去世界各地学习,他们可能会感觉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不如中国艺术这么发达,但是只要感觉到不同,就有学习的价值。同样,只要我们从这些留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不同,他们的学习就有意义,我们的展览就有意义。”

开幕现场


启动于2011年的“天天向上”,如同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展题,一直在持续积淀和为年轻人提供学术的展示空间,并逐步形成品牌的聚集效应。2017年更有来自24位中外知名艺术院校教授、艺评家的推荐,参展艺术家达27位,创作面貌涵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领域,可谓高品质全景呈现该类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和精神内涵,重新吸引艺术界对海外留学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无题17108 布面丙烯 130x160cm  2017

陈 亮 | CHEN LIANG

推 荐 词

青年艺术家陈亮一直以抽象绘画作为其生存表征,文静外表下的内在激情,得以藉此宣示释放。陈亮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陈亮有良好的古典音乐修养和现代舞方面的兴趣,因此深刻影响了他的抽象画创作,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性。在他当代作风的作品里,渗透着古典音乐的律动感与稚拙素朴的随意铺排,并在色彩的驾驭上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陈亮在论及艺术时,经常提到“通感”,我想,把生而为人的直觉与艺术的通感融入到绘画中,应该是陈亮作品希望呈现的状态。

——尚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面包可以充饥但不能交易 布面油彩 150×100cm 30×40cm 2016

张钊瀛 | ZHANG ZHAOYING

推 荐 词

青年艺术家张钊瀛在绘画、装置、观念艺术等领域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尝试。他的绘画,在创作过程中对母体进行精心“篡改”,使其脱离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重新构造一个新的场域,并在荒诞的叙事中展开新的讨论和对话。在他的装置中,他似乎在设置一个视觉“陷阱”,观者在这既熟悉又陌生,弥散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作品前,去品读艺术家有关社会话题和人性的意旨及其独特创造。

——尚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丑角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7

马轲 | MA KE

推 荐 词

从过去到现在,我跟马轲经常聊到绘画是什么;当前的现状、问题和跨越;绘画眼见为实的观察、思维与判断;美与爱在当下介入的意义;询问个体的宏观转换;个人血肉生命的存在,尊严与责任担当……可贵的是,马轲的实践执行,敢于突破“城池”,步入原野,直面市场、商品、欲望与灵魂;直面生存与良知的严酷再考核。在这一踫撞中,调动了原始的活力和能量,为这世纪性的文明难题——商品,良知与和谐的可能——,给出了一个画家的个人答卷,难能可贵。绘画,马轲给我们太多惊喜,怎能三言两语,希望在永恒的坚持中一点点展开。

——汲成(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Jazz Hat and Brimmed Hat 布面油画  90x120cm  2016

谭坦  | TAN TAN

推 荐 词

谭坦的画单纯轻松,像极了她这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在北京出生的谭坦画北京街头市井的老人,这是她的生活;留学归国后,她画在英国音乐节的难忘经历,这也是她的生活。谭坦的画不描绘光影,却把那股太阳照射的暖都表现了出来。每次与我交流作品的时候,她总是会提到上学时学到的色彩归纳法对她的影响。人物形象对于她来说只是分割画面的工具,色块之间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才是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这也是她画中纯度极高的橘色脸庞并不突兀、反而感召情绪的原因。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学以致用,并拥有与众不同的视角,我很为她高兴。

——高荣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视频  尺寸可变 2015

耿雪 | GENG XUE

推 荐 词

从耿雪研究生之前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这个艺术家在艺术感觉上有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她对于美感或者手感认知上的独特性,还有她在应用陶瓷上所表现出的创造性,都是很与众不同的。她的陶瓷作品能传达出一种特殊的只有靠“手”才能传达出的“概念”。一种很难得的东西。找到对别人有启发的艺术语言,恰当地应用它,这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艺术家有独特的态度,所要说的事情必须是唯一的,值得说的,那就应该去寻找新鲜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说值得说的话。艺术家只有完成了这部分工作,才完成了作为艺术家的本职工作。艺术史只记载对艺术语言有贡献的艺术家。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挖掘出语言,把语言越挖掘越深,因为他有一种主导,内在有一种冲动。耿雪不是那种太容易被明确归类的当代艺术家,她在对艺术语言的推进上,是有突破的。耿雪看起来文弱,但做起艺术来有种尖锐的东西。可以看出她对“质量”的判断力和对“观念”的敏感度。她内心的复杂性推动她使劲地寻找她要的语言,这真是艺术最该下功夫的事情。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独立艺术家、策展人)

4 obsession 183x143cm 布上油画  2015

潘琳 | PAN LIN

推 荐 词

潘琳是我的学生。自她本科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学习算起,至今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在她的艺术生涯上,我可以说是看着她成长的,包括她如何一步步向前走到今天。她是一个对人生和艺术有追求、有信念的青年。当然,行走在路上,她也有犹豫、彷徨和遭到挫折的时刻。我看重她的是对艺术执着的态度。她具有在艺术创作上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她的作品逐步接近自己的内心,从而打动感染了我。潘琳依旧在路上,她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她艺术道路上最初的几步。我期待她接下来的行程,对她抱以希望和祝愿!

——谢东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Negation#3  60.96 x 76.2 cm 布面油画

陶显 | TAO XIAN

推 荐 词

陶显是个“不安分”的学生。循规蹈矩地画画,她没兴趣。就像本科毕业时不再画油画,却废寝忘食地粘了一大批“毛”的作品,也不怕别人说这不是油画。后来,她去了美国。我欣赏“不安分”的学生,尽管会有许多麻烦,因为他们的“不安分”可以看到“安分”的人所不能看到的,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个体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却会激励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就像陶显所画的“猿乐町”等作品。“猿乐町”的译文是否规范,我不知道。画面的虚化和变形,则必是出自陶显个人的认识而做出的艺术形式的选择,表现了人类柔美却荒诞的一面,也代表了这一代年轻人积极介入社会的批判意识。

——马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M19    纸本宣纸 180X96cm 2017

戴莹 | DAI YING

推 荐 词

戴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有着西方与东方共同的生活经历,在纽约的生活使得她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自己也曾经有过装置与行为艺术的尝试。更为可贵是她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较好的认识,创做了大量的水墨与书法作品。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美院毕业生,相对来说她所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近两年的创作一直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对东方西方文化有较好的理解力。戴莹天性纯良,对于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作品感性、强烈,无论是黑白与色彩,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青年艺术家中都是不多见的,并且能有效的把生活历练深层次地融汇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之中。我非常相信戴莹的绘画艺术之路将伴随着她的生命走的很远很长......她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不可多得的、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家。!

——王易罡(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鸟道 实验影像(彩色)14分钟 2015

林璟 | LIN JING

推 荐 词

林璟同学的毕业创作《鸟道》无论在作品的立意、结构还是摄影、美术、特效、剪辑上都显示了独特的视角与叙事方式,其意象、诗意般的叙事手法,依然将影像带入现实的关怀。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切入方式以及精湛的录像语言,尤其是作品的综合归纳能力运用超出一般本科毕业生作品的层面。《鸟道》可以说是今年跨媒体艺术本科毕业生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才情与技术都得到有效的表达。

——管怀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Perhaps Everything is Just Gone 120x120cm 2012

薛承林 | XUE CHENGLIN

推 荐 词

薛承林在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期间是我的学生,他在学习期间热爱数码艺术,大量尝试数码与传统影像结合的方式去进行创作。毕业后得到了美国艾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系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在美国期间薛承林的作品有了更过数字技术的介入。他的作品运用Arduino,Processing,MaxMsp等交互方式与摄影、录像、版画等媒介结合,用互动的方式去探索影像和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专注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尝试用交互新媒体的方式去探索非所见的真实。期待他在交互影像方面有更多的作品。

——缪晓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情人的眼 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于霏霏 | YU FEIFEI

推 荐 词

于霏霏在校时是个非常努力的学生,她总是在工作室待到很晚才走。她从来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能提升她对技术和观念理解的机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工作态度非常杰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且她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每一次她对展览的专业把握及她与观众的互动都可窥一斑。霏霏非常了解自己的长短板,同时她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很清楚,治学态度严谨。她阅读的及观察的总是比在校的课程要求要高,如今,她需要更多时间去实现她的作品。

——缪晓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影地质实验室计划 瓷 尺寸不定 2016

孙月 | SUNYUE

推 荐 词

现代陶艺中,技术精巧、材质完美、设计用心的作品常常见得;粗犷豪放、形制巨大、观念骇世的作品也常常见得。而朴素坦诚,似自言自语,却有心得,呈现泥土本性却又让人觉出陌生的样子的作品却少见得。孙月的作品是这少见得的一类,且有品味,且显得可贵。

——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

La Révolution de velours 布面油画 97x146cm

吴昊 | WU HAO

推 荐 词

吴昊是一位有哲学思考的艺术家。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和巴黎高等美院获得了系统的艺术训练,又在北大哲学系拿到了博士学位。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说,最好的哲学语言是结巴;明清之际书法家傅山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二者异曲同工。结巴和古拙,让哲学和艺术的意义更有密度,更耐人寻味。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韦加 灏 布面油画 200x300cm 2015

韦加 | WEI JIA

推 荐 词

韦加在画面上不断滴洒、涂抹,就像西西弗斯不断推上巨石。西西弗斯无法控制巨石的滚落,他既不能不让巨石滚落,也不是有计划地让巨石滚落。然而,正是不知所措的巨石滚落完成了西西弗斯的一次行动。也许韦加也跟西西弗斯一样,在不期而遇中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创作。西西弗斯的每次行动留下的是一道痕迹,由巨石的上行和下坠压出的痕迹,一道由成与毁叠加起来的痕迹。韦加每次创作留下的也是一些痕迹,由肯定和否定形成的痕迹。如果说肯定留下来的是是,否定留下来的是非,我们可以说韦加给我们画出了似是而非的形象,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形象。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浪潮 纸本水彩75x55cmx18 2017

王敏 | WANG MIN

推 荐 词

王敏,一个年轻但成熟的艺术家。她很敏感,因为她的很多作品,都发自内心深处,但都通过针对现实生活的状态表达来加以呈现,并体现出在态度和角度上的个人化。她的敏感,也促成了她作品中的诗意,这不是所谓的意境,而是某种情愫或者氛围,让人感受到、体察到并沉浸其中。王敏的作品完成度很高,它们经得起大家的推敲,这与她在国外的留学经历相关,虽然当代艺术更强调观念和实验,但是在选择媒介、使用媒介等方面,王敏显得非常得细腻。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四种颜色  单频道,彩色,双声道 2'40'' 2015

谭天 | TAN TIAN

推 荐 词

在西方当代艺术浩如烟海的艺术家资源中,谭天机智选择,在挪用、组合他们的标志性语言,进行组合穿插的过程中,质疑这些艺术家“成名”背后的理论支撑、问题设置、市场运作。他看似“无厘头”的创作,其实包含了对西方“标准化”当代艺术运行机制,以及所呈现面貌的怀疑。谭天首当其冲地将“成功学”问题提出来,并毫不避讳地将其作为自己创作的理由。这看似狡黠,其实更是对一份艺术的真诚,以及他对艺术语言价值的坚持。这位“冒充艺术家”的青年艺术家,用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方式,让很多当代艺术家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的轻浮和无意义。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崇高的客体   丙烯  162x113cm 2016

宋佳益 | SONG JIAYI

推 荐 词

一直颇为赞赏佳益的“历史剧场”这个说法,用来形容那种将历史与图像兼熔一炉的激烈运动极为恰切。只不过,这个词语的重心明显在于“剧场”这一极,是图像的戏剧性运动卷携着种种历史性的意义和象征,令其展现出一种震撼的、宛若亲临的在场感。恰如本雅明或瓦尔堡的启示—真实的、充溢着生命脉搏的历史,唯有在凝聚为星群辉映的图像迷阵之时,方能绽显出最强烈的能量。

——姜宇辉(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你一生的故事-月亮看见了 影像声音装置综合媒介 2015

冯冰伊 | FENG BINGYI

推 荐 词

冯冰伊首先熟练掌握了影像拍摄与剪辑的各种技术,并且对电影和影像的基本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经验,这已经足以让她从国内众多影像艺术创作中脱颖而出。其次,她不仅有着自己的美学判断和立场,而且对后现代以来中国和欧美的思想与价值走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希望重建对“人”的认知和对人性之美的表现。这种美是基于信仰,忧郁,以及主观性的,同时又是积极,勇敢,而且人文主义的,能够给科技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她是当代艺术最需要的那种艺术家。

——许晟(艺术批评家)

2014.12   纸本综合材料 24×30cm  2014

赵银鸥 | ZHAO YINOU

推 荐 词

赵银鸥是一位很特别的画家,其特别之处在于她对个体感性近乎不加掩饰的表露,即便是感觉喷放与倾泄,画面仍能保留值得观看的行动印迹。她出身于以具象闻名的鲁美油画系,她读书期间正是鲁美绘画的黄金时代,从早年作品中能清楚看到她坚实的造型力量与怪异的形象气息。近年来,赵银鸥更深入地探究自己的心灵空间,深藏幽暗意识中的记忆、欲望、痛苦、幸福、骚动与挣扎被揭示出来,绘画在这一时期更像是她彻底认知-解放自己的门径。技法走向“无”的状态,这对下一步绘画实践设置了艰巨无比的前提,但又使绘画的真正观看者,更加期待画家体内更纯然感性的惊人表现,这种危险而真实的创作状态,对一个画家来说有多么珍贵,恐怕天底下能体会的人不多,这是画家赵银鸥的不幸,也是大幸。

——王鹏杰(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

喷泉 布面综合材料 200x250cm 2015

栗子 | LI ZI

推 荐 词

栗子的作品讲述着爱的多面、爱的邪恶。幽灵般的形象吸引着我们去探索画中更深远的地方。画面中的场景令人眩晕,画中消瘦的人物使我们感到不安。栗子大胆的选择了挑战这个艺术领域中比较困难的主题。作品中使用的色彩是革新的、与众不同的。女画家创造出一个现实之外的世界,有一点点邪恶,一点点压抑,一点点飘渺,同时又是如此具有魔力。正是这一点点反叛,使这种绘画自成一体。

——亚历山大·特劳帝(罗马美术学院教授)

快速游戏 行为表演 2016

何绍同 | HE SHAOTONG

推 荐 词

很棒的艺术家的好作品,请展出!

—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艺术家、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教授)

低语声 布面油画 130x97cm 2012

步月| BU YUE

推 荐 词

步月的画是在一个微妙的象征性世界和和谐而有韵律的色彩中的一次神游。这些主题的唯美和独创性深深地扎在中国的根脉中,又联系着西方文化还有对音乐和哲学的钟爱。通过步月的油画笔创造出来的这些微妙元素的平衡,我们解读出她的心灵和精神追求,而她的调色板就如同锦绣般细腻而丰富。她的绘画取材,既流淌稀薄,又粘稠厚重,在生动和有深度的创作中酝酿出绘画作品的结构韵律,每一幅画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中世界。步月是一位有实力的艺术家,她带给我们的将是除画面以外更多的感动和思绪。

——弗朗索瓦.罗纳(法国艺术评论家)

困·围  装置 60x60x20cm 2014

温京博 | WEN JINGBO

推 荐 词

京博是我第一个来自亚洲的研究生,在工作室求学五年期间,他的艺术造诣以及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博的作品往往将生活经历与艺术思考紧密结合,擅长运用当代的方法和技巧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校期间就参加了欧洲媒体艺术节、保加利亚电影节、上海电子艺术节等艺术展览。他的作品在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家特有审美观同时,具有非常强烈的当代艺术感召力,这得益于他来自中国的基础训练和对于当代艺术的敏感性。我很高兴他回国进入高校并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希望他能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取得进步!

——乔尔·鲍曼(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教授)

Autumn youth 布面油画 78x88cm

张颖 | ZHANG YING

推 荐 词

在过去的7年里,我从未间断关注张颖的创作生涯,一直看着她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她作品的每个主题都源于长时间的孕育,所以当你欣赏她的作品时,更应该关心的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在诗一样韵味中寻找作品的本质。仔细去“聆听”她的每一幅画。她的作品中有很多东西,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显现出来。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张颖正在为自己和观者创造着一个真正的世界。

——约翰·沃克(美国抽象画家)

橙色恋人 116×145cm 素描胶片 丙烯 喷漆 2017

刘玉珊 | LIU YUSHAN

推 荐 词

你作为一个人,本身与你的作品如此相近,成为一体,你一直在追逐着自己心中的魔鬼,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方式。你是一个坚强而有力量的人,所以坚持做一个强大的人,让你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托马斯·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猎鹿人 丙烯,油彩 130x97cm 2016

徐赫 | XU HE

推 荐 词

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绘画是在画面上运用薄薄的、流动的颜色,画面底子更像是身体,被带入到素描和绘画的本身过程中去。透明的形式抑或色调关系对徐赫而言,是为了在画面及底层的相互关系中引入更多的冥想空间。因此,这些绘画作品有时并非关注绘画性,有时在看第二眼的时候才能得以辨认,或者仅仅在印象中对主题进行阐述,却同时获得了一种与中国水墨画传统异曲同工的特别张力。这些绘画涂抹充满形状的高贵,同时带有无形、偶然、赤裸裸、担忧却短暂敏感的瞬间性。

——乌苏拉·潘汉斯-比勒(德国艺术史论家)

丛林想像 布上油彩 150×200cm 2015

张一非 | ZHANG YIFEI

推 荐 词

在多年的实践中,张一非一直孜孜不倦地结合不同文化和每个大师从个人角度作为尺度创作。他把艺术作品看作与他人的对话,看作对超然存在的一种阐示,看作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反问和自我个性的解放。张一非新作里存在着不可思议的、清晰的内在指向。他通过借助AndreThomkins的“Lackskins”技法发展出绘画创作的全新经验,使他获得一个既主动又被动的角色。他的作品一方面受材料中介的偶然关系和油水材料碰撞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碰撞的过程中加以有意思的控制。他在绘画中不通过过分的修饰造型使其变得乏味,而是把他与MaxErnst的作品做了结合让形象独立在一个灰色的天空背景前。他尝试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和观者得到一种超然的体验。

——犹特·普洛伊格(德国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天天向上·筑中美术馆2017年度名师提名展

学术主持:彭锋

主承办:筑中美术馆

研讨会:2017.12.10   13:30-15:00

开幕:2017.12.10   15:30

展期:2017.12.10—2018.1.10

参展艺术家:

陈亮、张钊瀛、马轲、谭坦、 耿雪、潘琳、 陶显、戴莹、林璟、薛承林、于霏霏、孙月、吴昊、韦加、王敏、谭天、宋佳益、冯冰伊、赵银鸥、栗子、何绍同、步月、温京博、张颖、刘玉姗、徐赫、张一非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巨山路燕西台北楼



文+现场图:李嘉慧

作品图片提供:筑中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