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奖25年-英国当代艺术从寂廖走向时髦
发起人:放嘿炮  回复数:0   浏览数:2562   最后更新:2008/09/24 11:24:10 by 放嘿炮
[楼主] 放嘿炮 2008-09-24 11:24:08
特纳奖25年------英国当代艺术从寂廖走向时髦

By [ 方莉 ] 2008-9-16 21:15:14

1.尴尬的开场与纷乱的80年代

1984---英国作家奥维尔的小说《1984》使这个数字看上去不那么吉利。

英国以什么著称?除了老牌,传统,霸道,绅士,英国文学灿烂辉煌。而80年代初期的英国,在其文学光芒的映射下,当代美术界却是片寂寥空茫的荒野。在彼时仍以文学为艺术主流的自尊心强大的国家,从事当代艺术的商人和它所谓的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一样寥寥无几----80年代的英国人打趣自己,要数出些有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来的话,用一只手五个指头就足够。

25年前,以英国画家J.M.W.Turner命名的特纳奖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设立。这个旨在奖励和培育本国当代艺术家的奖项从它成立的当年1984----碰巧遇上的倒霉数字一样,似乎已预示着一部颠簸坎坷的当代艺术进行史的开始。

万事开头难---英国人是谨慎的,经过左右权衡,特纳奖的处女桂冠被小心地颁发给了80年代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马科姆 莫里(Malcolm Morley),虽然这个拥有英国国籍的艺术家在此之前已在纽约生活了20多年,年过半百且声名远扬---有意思的是,这位特纳奖的首位得主在颁奖的当天却未有出现在颁奖台上。

当代艺术奖在英国的尴尬的开场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糟。尽管80年代英国国民对当代艺术的不信任感与当代艺术的孱弱现状像一对心照不宣关系紧张的夫妇;80年代的英国受经济衰退打击,特纳奖1990年甚至因为出现资金问题而未能如期举行;除此以外1979年上台的保守党的撒切尔政权更是雪上加霜逐次废除了国家对艺术项目的投资,然而幸运的是,一批有志于扶持本国艺术发展的企业、个人和团体仍力尽其能向出身寒碜的当代艺术敞开了温暖的怀抱。在当时的经济援助团体中,"新艺术后援团"实际上成为了特纳奖设立初期最坚实的经济后盾,这个意志力坚定的经济援助团体同时通过购入艺术作品力图充实泰特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部门。

同时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例子---在1983年美国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开馆纪念活动之一的个人收藏展连展的刺激下,英国的广告业大亨查尔斯萨奇和德莉丝夫人将伦敦北部的一家仓库改造成为展示他们多年的收藏心血---包括波普大师安迪 沃霍和极简视觉艺术家代表多纳鲁德加德等重磅级人物作品的画廊。1985年萨奇画廊正式向公众开放。其收藏品的价值和出展空间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伦敦市内的美术馆和展览设施。画廊周五和周六免费参观,为荷包不太暖和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接触当代艺术---特别是来自当代艺术圣地---纽约的艺术新空气的机会。

此类品味拔群的画廊和精明画商的出现,以及在经济衰退中触了霉头的房地产商对艺术学生们降价提供空间设施等等因祸得福的机会,对这群野心勃勃的穷学生们所产生的影响在英国当代艺术的下个十年---90年代即将显现。

2.YBAs 新生力量的注入与活力四射的90年代

1988年,23岁的达明安 赫斯特(Damien Hurst)还在伦敦的Goldsmith葛德史密斯学院念二年级。经济的不景气对于反正没钱的学生而言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关系呢,伦敦东南部泰晤士河畔的空余的便宜的仓库看上去简直像是天堂。大胆的达明安将其租赁,开辟成为会场,将他自己和其他15位同学的作品一齐展示其中----并为展览命名为 "冻结 "。这场看似学生们的试验性的展览却成为了一个传奇的开始。这帮精力旺盛的学生们自己拉赞助,做公关,粉刷墙壁,找人写展评,印刷展览目录,甚至还弄了个庆祝开展的鸡尾酒会。继 "冻结" 展之后,90年代初期在同样的仓库里,由赫斯特策划的各类展览也相继得以举行。

这群在狭义上指以赫斯特为首的,因冻结展而聚集而成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在广义上泛指自90年代起开始活跃在英国及其世界范围内的年轻英国艺术家,被世间统称为YBAs(即不列颠年轻艺术家)。以狭义的YBAs为例,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大多无视艺术定义下的传统惯例,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挑战性- ----无论是获1999年候选人提名的特瑞西 艾米(Tracey Emin) 以私生活的自我暴露的方式创作出的作品 "我的床 "(My bed),还是95年的获奖得主赫斯特在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出展过的著名的饱受动物保护组织苛评的 "被分割的母子"(Mother and Child Divided)-----一对泡在甲醛里的漂亮而巨大的奶牛母子,躯体从正中被左右均匀地分割开来。

这些活力四射的年轻艺术家们冲破常规思维的多素材多形式创作与积极主动的面向社会的自我宣传销售活动,与80年代后期被政府所提倡的自由企业家精神一脉相承。他们的活动迅速地得到了媒体以及精明的艺术商人的关注。葛德史密斯学院的毕业生成了艺术商人眼中抢手的热馍馍。上文所提到的富贾萨奇在1990 年即买下了赫斯特颇受争议的以一颗被割下的牛头,苍蝇,蝇卵,以及灭蝇器组成作品"千年"。其后直到2004年,萨奇都是赫斯特创作活动最重要的经济后盾以及YBA们最大的支持者。 在萨奇位于伦敦北部的萨奇画廊,92年至95年连续举行了四次名为 "年轻不列颠艺术家展"(Young British Artists exhibition)的群展,这也为YBAs提法的确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说YBAs的出现是英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那么当代艺术的镜子---特纳奖在90年代将如何反映这种变化?

经过80年代经济动荡的洗礼,特纳奖挺起胸膛,跨过被迫停办的90年代不太体面的头一年,于1991年重新开张。组织者重新定好规矩方圆,奖项候选人被限制在未满50岁的4位,以防止出现在80年代被尖酸的评论家所讽刺的 "终身成就奖" 的尴尬。这种对年龄的限制,刺激了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的参与热情---而事实上在1991年的四位候选人中,3位在30岁以下,其中2位均毕业于伦敦的 Goldsmith葛德史密斯学院。特纳奖的新规定看上去如同抛向YBA们的一个花绣球----93,95,96,97,98,99年度的获奖者,甚至包括其中许多的奖项候选人都出身自 YBAs。

同时特纳奖有幸将获奖金额总额提升到了2万英镑,并得到了独立电视台四频道的支持,颁奖典礼每年由四频道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国民的眼球。

YBAs的出现,带动出英国全国性的对当代艺术的关心,刺激了艺术市场的发展,为特纳奖注入了新鲜旺盛的血液。和YBAs的大多作品一样,特纳奖同时也是被媒体挖苦和挑剔的对象—--最典型的是被挂上了"轻浮艺术"(Light Art)的头衔。然而正是这种与媒体的心照不宣的默契,特纳奖在世间得以频频亮相,90年代的特纳奖不再是艺术精英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赏,它一步步地走出80年代的困境和沮丧,沾着YBAs的蓬勃朝气,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娱乐事件般的时髦话题。

3. 走向国际化的当代艺术与时髦的21世纪

1997年劳动党的上台,结束了保守党在英国18年的政治。面目一新的布莱尔政权提出"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Rule, Britannia!)的口号,呼吁文化活力的回归,力图向世界展现出一个年轻而充满创造力的新英国形象。。

随着英国经济在21世纪的逐渐发展,同时在布莱尔政权的支持和积极倡导下,艺术项目和艺术市场急速扩大。2000年5月TATE Modern 在泰晤士河南岸正式开馆,成为当代艺术进入英国主流美术体系的标志性事件。TATE Modern开馆的第一年,参观人数即超过5百万,其中包括不少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2003年,伦敦首开国际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成交额高达200,000,0 00英镑(£20 million)。

商业上的成功让艺术商人们看到了过去在艺术家身上投资的可喜回报;世界各地纷纷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促使当代艺术更进一步地融入了国际化交流的大舞台;城市开始享受当代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都市生活乐趣。在伦敦自03年起,艺博会每年定期举行,伦敦的各个大小美术馆在艺博会期间相互配合,举办各种展览,为世界各地而来的人们展示着伦敦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勃勃生气。

在伦敦走向国际性的艺术市场的同时,伦敦也正渐渐成为各国艺术家们的逗留之地。其中最明显的是那些在伦敦读艺术院校的多国籍的学生,毕业之后因为和签约画廊的关系或在种种展览会上的出展工作,渐渐地将伦敦作为了自己艺术活动的中心。特纳奖紧跟国际化热潮,2000年获特纳奖提名的候选人中,四分之三都持有英国国籍以外的其他国籍。

与国际化的接轨和频繁往来的国际性艺术交流活动作为21世纪英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 ’’艺术 ’’和’’艺术家身份’’ 定义的再探讨。这种艺术思潮的走向在特纳奖上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1年的获奖者极简视觉艺术家马丁 克里得 Martin Creed,的观念艺术作品 "灯亮 灯灭", 仅在空荡荡的展览厅里让灯光每隔5秒亮一次熄一次,引发了世间 "这也是艺术?","观展人的心理期待" 等等对当代艺术形式和现代美术馆概念的系列讨论;这种困惑和质疑也可以在2003年的获奖者克雷森 派里(Grayson Perry)的作品中找到---无论是以传统的制瓷技法做出的映射现代社会问题的瓷罐系列,还是他以科蕾儿之名女装上阵,表达出对当代艺术的爱恨交织情感的作品 "科蕾儿"。

进入21世纪,艺术上强调视觉冲击的YBAs继续活跃;而另一批更重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和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以及切实的社会调查的艺术家开始出现。他们的艺术活动敏感地进入了特纳的关注视野---特纳奖的获奖者中,2002年度的凯史 泰森(Keith Tyson),2004年度的杰米迪勒(Jeremy Deller), 2005年度的西蒙 斯大林(Simon Starling) 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带有上述的鲜明的特征。他们似乎更像是一个由艺术家,策展人,制作人的复合体,以当代艺术的各种可能形式---如影像记录,电视台谈话等等创作方式,对于社会问题、政治现状提出更加率直的质问。

今年2008年五月,泰特美术馆公布了本年度特纳奖候选者名单,其获奖结果将在12月初揭晓。一直被评论家指责的女性艺术家的缺失问题---在特纳的25年历史里,仅有3位女性艺术家获奖,在今年看来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四位候选人中,三位居然都是女性。而这又将说明什么?人们试目以待。

4. 回顾的困惑

特纳奖在海外所举行的回顾展虽均高扬特纳奖的重大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