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如何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622   最后更新:2017/12/01 10:28:20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7-12-01 10:28:20

来源:界面  文:董子琪


在香港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绝对稀缺的城市,他们试图将艺术带进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2017 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西九文化区 摄)



人物素描在镜面上若隐若现,火车声轰鸣而来又疾驰而去,昆曲唱腔抑扬顿挫,倏忽变化成法语声窃窃私语,头顶的灯光如同繁星般闪烁……这正是由香港“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展示的短剧《追忆似水年华》,由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经典作品改编而成。在十几分钟时间里,观众安静地坐在香港文化中心的黑盒子剧场中,如同置身梦境。

短剧虽由经典名著改编而来,但与原著的关系已经不大,而只是抽取原著的元素,例如人物形象、情节片段等等,编织成“光影声电”的实验。“为什么选《追忆似水年华》?因为这本书片断式的格局和琐碎的片段,很像我们的实验本身。”“Freespace 舞台与技术实验室”总策划胡恩威对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说,胡恩威是香港跨媒体文化评论人,从事舞台创作多年。

“我们现在的观众已经大大不同了,他们生活在不断滑动手机屏幕的时代,不再像原来那样走进剧场、坐在固定的位置、看完演出就好。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和观看经验肯定与老人家不同,”胡恩威继续问道,“那么这会如何影响剧场的形态?艺术的形式会变化吗?怎么能让新生一代放下手机,不仅仅 以‘拍照 ’留念对待剧场演出呢?”

2017 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西九文化区 摄)



借助《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实验短剧,他希望探索的是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技术不只包含舞台技术,还有舞台前台与后台的一系列细节,“我认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在未来五年至十年间会发生变化,现代人看艺术,不应该像看展览或参观主题公园那么简单,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与技术的交集。”胡恩威说,就像投影技术发展了二十几年才有今天舞台上的表现,艺术的技术发展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缺乏的也总是时间和空间。因此,他设计了这个黑箱实验室,可以对声音、灯光和空间做很多试验,“在这个技术实验室里,技术是主角。”

“Freespace 舞台与技术实验室”是由香港西九文化区宣布的三年计划,首年项目已于今年11月12-2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举行。“实验室”内容包括多个创作及技术展示、专题讲座、工作坊、导赏团、放映会和专业实习——除了实验短剧《追忆似水年华》,空间还会向中学生开放工作坊,为他们介绍更基础的舞台知识,例如什么是灯光、灯光的性格如何不同、哪一根灯该放在哪里等等。胡恩威也希望技术实验室的内容今后可应用到更多的舞台演出中,让艺术更加技术和好看,“现在很多时候艺术都是要有话题、有包装,而不是有 ‘技术 ’,这是有问题的;而我们华人地区艺术的现状通常也是,人们也只关心演出本身,却不关心演出怎么做出来的,只是把《猫》买回来就好,而不去研究《猫》的具体细节。在这方面日本、韩国都比我们都得更加技术标准化。”

胡恩威在2017 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西九文化区 摄)

明年,由胡恩威总策划的技术实验室将在西九文化区的“自由空间”开幕,届时也会有更多的艺术实验在此开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针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实验室”,“自由空间”以及整个西九文化区将会拥有更多针对本土普通市民与艺术家的空间。 近年来,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话题逐渐变热,许多欧洲城市诸如法国马赛、苏格兰爱丁堡、芬兰赫尔辛基在以艺术深入社区、调动公众参与方面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辟的“艺术天空”板块,也在公共广场或草坪组织了多场艺术演出。那么,香港的西九文化区又将如何与本地市民互动呢?

刚刚上任的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总监的方美昂(Alison Friedman)对界面文化说,“很多香港本地观众并不了解,自己的城市有这么丰富的艺术资源。在西九区,退休的老人还有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艺术教育、艺术培训以及艺术研讨会中来。西九区第一个开幕的是戏曲中心,这里不仅有不同种类的戏曲演出,还会有戏曲主题的电影播放,旨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和观看习惯的观众。”  

在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刘祺丰看来,从本土观众培育方面,让更多普通观众进入西九文化区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觉得观众培育最少要10年,所以在西九区开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刘祺丰说。在西九文化区正式开始运营之前四年,相关艺术节目比如容纳多种户外艺术活动的“自由演”和“自由约”已经向公众开放;之后,一年一度的大型“自由演”也应观众要求,分解成了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自由约”,“这样做,一方面让香港市民熟悉我们未来的艺术区和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培育一种日常的艺术习惯,比如周末可以考虑不去购物或吃东西,而是走进我们的空间参与节目。”据介绍,在今年9月至明年3月的“自由约”活动里,人们不仅可以在户外电影院欣赏电影,还可以参与“We Dance”工作坊,观看参与台湾原住民音乐人的演出,此外还有香港文学馆的文学主题活动、非洲敲击舞蹈、啤酒学堂及手作市集。

在香港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绝对稀缺的城市,观众对于公共艺术演出的反应出奇热烈。刘祺丰回忆说,“第一年‘自由约’的项目是滑板比赛,我记得那天是香港60年来最闷热的一天,没想到竟然有一万人来参与,这也证明大家的需求多么大。”有了第二年和第三年“自由约”的策划准备以及观众调查,刘祺丰已经大致了解了人们到底需要些什么——“我们开始以为要做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后来才知道,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满满当当的节目,更重要的是空间布置让观众感觉到舒适。对观众来说,第一次经验必须很好,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观众的第一次经验尽量做好,让他们慢慢跟随我们成长,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试验更多的艺术形式。今后这些艺术形式即使从免费场地进入需要门票的剧场,也会有部分观众愿意尝试。”

香港西九文化区,坐落于西九龙填海区南端海旁,是全球规模最宏大的文化项目之一,园内有占地23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艺术公园及海滨长廊,西九文化区建成后将包括大剧院、茶馆剧场、自由空间等等项目。香港的西九文化区的公共艺术未来如何?对于大陆公共艺术空间建设提供怎样的经验?明年西九文化区即将部分开幕,让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