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空间“建筑问题”展: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甲方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080   最后更新:2017/11/30 17:40:43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11-30 17:40:43

来源:凤凰艺术


泰康空间|建筑问题

2017年10月28日,展览“建筑问题(Building Issues)”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泰康空间向公众开放。从抵挡一切的建筑主体性出现至今,我们的社会、城市、技术均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并重塑了我们,或者说,它们嵌入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我们本身。因此,在今天,回到实证与观念的交叉口上,展览“建筑问题”可能是一次建筑与当代艺术领域合作对我们所处时代进行反思的尝试。参展的九位建筑师/城市研究者——戴璞、李丹锋、李涵、李昊、王硕、徐腾、尹毓俊、周渐佳、朱起鹏——他们试图通过记录中国城市近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来构建这个时代的问题。或许在这种合作与实践中,将为包括当代艺术、建筑等广阔的人文领域带来新的提示,也为我们了解城市与社会打开另一重视阈。


“建筑问题”的有趣性


在当代城市语境下,一个“建筑问题”无疑是有趣的。


这种有趣一方面来自完成一个建筑方案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具体问题本身:城市建筑的意义不仅限于满足城市的居住和生产需求,它更关心的是建筑与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彼得·卒姆托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一文中写道,“对建筑的知觉来源于直接的感觉、体验和场所感,甚至包括孩童时代的生活经验。”建筑师或城市研究者所要考察的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生产,甚至人类情感。


另一方面的趣味来自建筑师思考和呈现问题的方式,他们以极富逻辑的思维过程梳理一个问题的始末,正是因为这种环环紧扣的逻辑性,他们在表述问题的同时也表述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表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作的、每一次代表着思考结果的选择。这类对建筑师而言几乎是习惯性的、不可不为的思考与实践,被放入当代艺术的场域,则成了一次具有实验性的展示。


“建筑问题”展览


泰康空间近期名为“建筑问题”的展览,与此前的展览如“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回家,离家出走:一则艺术地理样本”等相似,同样指向对中国城市或是某一特定地域的关心。这一批参展的年轻建筑师、城市研究者与其他同一代的建筑师相比稍有不同的是,他们的关注点始终围绕城市,并在他们的建筑实践中对其所在的城市进行了极大程度的探索和观察。正如展览的其中一位策展人王硕在展览陈述里所写,他们“通过关注那些常常被正统的城市史、惯常的城市研究忽略掉的城市现象与演化历史,去观察、分析和再现近三十年的城市进程”。


“建筑问题”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7


“建筑问题”展厅里,建筑师李涵的《798》是第一件进入视线的作品。这是一幅巨大的彩色城市轴测图,图上密密麻麻地呈现出整个798艺术区的道路、建筑、公共和私人空间,画面中的每一个建筑场所都可以在798找到其真实的原型。这些内容来自创作者以“路上观察学”的方式调研798所得,李涵将城市中这一特定区域的建筑与其原本所在的位置割裂开,再以某种半想象、半真实的秩序将信息排列重组,以在构建真实世界的同时也构建当今城市信息爆炸的状态。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在泰康的展览空间中,《798》某种意义上都扮演着“地图”的角色。一幅地图承载的是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以及它们在空间之中的相互关联,《798》不仅被视作798艺术区的一幅导览图,它的完成过程充分地自我言明,在这场关于建筑师所关心的问题和建筑师的思考模式的展览里,它被置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似乎暗含着某种提示:观看——或者更确切地说——“阅读”这些建筑师的作品、了解一座城市,可能需要更多的洞察力。


与《798》同一展厅里的另两件作品分别来自城市研究者李昊和建筑师尹毓俊,前者的作品以信息处理技术将关于城市的大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展示了智慧城市对人在城市中行为轨迹的研究成果;后者则是从历史与设想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装置的形式呈现出网格工具这一范式的进化历程以及尹毓俊对理想城市的设想。同一空间中,静态与动态同步、历史与当代并置的设定在时间维度上将展览拉长。

▲ 李涵,《798》

李昊,《全息之境——大数据与城市多维透视》

尹毓俊,《网格进化》


相比之下,另一个展厅更像是一次真实的区域规划。展厅的一角是建筑师徐滕的作品《陋亦膜》(Low is More),他在展厅内搭起临时塑料膜棚,棚顶部悬挂裸线灯泡,棚内不讲究地摆放着白色桌椅,桌椅上还保留了布展时弃置的纸杯、废纸;墙上是徐滕多年来走访乡野,观察到的来自民间的“野生建筑”。展览中,建筑师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涂鸦般的形式将他在调查中拍的照片和作的标记排布在墙上,墙面成为了他的档案夹,整个作品同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一样,既有活力却又破败。


徐腾,《陋亦膜》


同一展厅的另一角则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形态:朱起鹏将“神奇大楼增1门108号”这个“真实的”办公场所挪入展览空间,墙面上同时呈现其所在的大楼以及他们在这个场所里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节。但同时,这里的一切又从未真实存在过,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纠葛,是一切幻灭的集合。这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从墙上的神奇大楼构想图里可以推断出其所处的混乱、矛盾、神奇、有趣的多重状态。在这里,庞大的“建筑问题”被朱起鹏缩小为普通城市里承载普通建筑问题的空间里所产生的问题——也即一个建筑师工作室,亦或是建筑师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朱起鹏,《神奇大楼增1门108号》


展厅里另一位建筑师戴璞的作品则更大程度上应被视作一个互动装置,公众可以在建筑师给出的多维度立体城市模型里任意涂抹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以此不断重新定义城市的使用方式。

戴璞,《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

戴璞,《反多米诺03号:城市化的超高层》


周渐佳和李丹锋则共同抽象了上海城市中平庸且常见的新村空间,并以此思考建筑是否具有非再现性的呈现方式等问题。王硕用一系列城市研究的档案文献,带来了建筑师以及城市研究者们的某种研究体验或者说是研究记忆,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胡同、批发市场、城中村、筒子楼,在被观察之后如同宿命般的消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他可能在这次展览中诉说了那些我们都经历过的“诀别”。


周渐佳、李丹锋,《沼泽》

王硕,《作为临终一瞥的城市研究》


这些作品的共性是,他们都立足城市或某一区域,实施不以建造为目的的建筑学手段,开展了建筑这一行为之外的建筑学讨论。他们从某个具体现象出发,梳理过去,观察当下,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再选择最恰到好处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展陈在这个空间里——这似乎也与泰康空间一直以来的展览方式不谋而合


“建筑问题”指向建筑、建造行为及其引发的问题,也指向建筑师在建造行为之外所关注的问题,在艺术空间中,它还指向当代艺术创作与建筑师作品的相互审视;同时,展览也抛出新的线索:建造行为之外的工作已经成为作品这一事实,拓展着建筑与艺术两边的人们对于作品的认知。正如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也即泰康空间策展人苏文祥所说:“他们的工作虽源自广义的建筑学,却不局限在专业框架,并朝着艺术、社会学等领域显示出开放姿态。在这里,社会是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的甲方。建筑的问题,即是艺术问题。”


展览信息


“建筑问题”展览海报


建筑问题  BUILDING ISSUES


艺 术 家 :戴璞  李丹锋  李涵  李昊  王硕  徐腾  尹毓俊  周渐佳  朱起鹏

策 展 人 :苏文祥  王硕

艺术总监:唐昕

展览设计:戴璞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28日-2017年12月09日

开幕时间:2017年10月28日   16:0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泰康空间


撰文/Lydia Li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