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艺术极限的延伸、社会改革的先锋
发起人:小mo  回复数:0   浏览数:2412   最后更新:2008/09/23 15:59:56 by 小mo
[楼主] 小mo 2008-09-23 15:59:54
藝術極限的延伸、社會改革的先鋒-波伊斯逝世20週年

德國藝術家波伊斯(Joseph Beuys)毫無疑問的是二十世紀後半頁最重要並影響後世深遠的藝術家與社會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遊走在社會、政治與藝術的邊緣,不斷製造出話題與議論的行動,宛如社會改革的先鋒。波伊斯認定藝術家應該在社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傳奇走入藝術圈
波伊斯出生於1921年,德國西北方位於德荷邊界的小鎮克烈菲爾德(Krefeld),一個堅守天主教思想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唯一孩子。雖然青少年時期對藝術及科學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當時的他卻選擇醫學為未來的職業的方向。
1940年自願加入軍隊,1945年曾被英軍逮捕並入獄數月,1945年方得回鄉。這一段戰爭的經歷與體驗對波伊斯日後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時他是被裹著毛毯取暖,身上也被塗了厚厚的一層脂肪油膏才保住性命,因此波伊斯曾表示他之所以對這兩種材質特別感興趣,也在他的創作中經常使用即緣於此。
從爭戰的殘酷與血腥中走回人間,波伊斯的志向也轉了一個大彎,不再繼續醫學的研究,轉而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Düsseldorf Academy of Art)專攻雕塑,1952年自學院畢業後幾年將大部分精神投入於素描創作中,據統計超過千餘件的作品。同時間他也大量閱讀,舉凡哲學、科學、文學、詩、或是Occult,1959年受聘擔任教職。
1960年代,杜塞道夫為德國當代藝術的重鎮,波伊斯成為活躍於其中的一員,與元月底方才去世的白南準及Fluxus group都是實驗藝術中的佼佼者。這批藝術家的創作兼融了文學、音樂、劇場表演、視覺藝術與日常生活,波伊斯稱之為「行動」(aktion),強調藝術可以在社會中扮演範圍極廣的元素及角色。
尤有甚者,波伊斯開始介入社會運動中,以行動促成政治的改革與社會的轉變,並且成立數個不同性質的改革行動團體。1967年的德國學生政黨,以教育改革為號召;1970年為民主改革亟呼; 1979年投入組織當今德國最具知識份子色彩的政黨──綠黨創黨五百人行列中的一員。
波伊斯具有一種讓大眾信服的領袖氣質,他極力為社會改革奔走,同時以完全異於當時藝術家創作的材料與手法,油脂、毛毯、血、蜂蜜、泥土、甚至是以死的動物軀體,將表演、聲音、觀念等形式融合於創作之中,種種新的藝術觀念與手法為他贏得了國際名聲,卻也因此導致他辭去教職。他認為藝術學校應該開放給所有有興趣想學習的任何人而不是僅提供少數人的服務,1972年他以辭職行動表示抗議。
辭去教職的波伊斯更自在地宣揚他的藝術觀念,並於各地講學、表演與展覽。1979年紐約古根翰美術館為他舉辦了大型的回顧展,自此也正式奠定了波伊斯大師級的地位。1986年波伊斯逝世於杜塞道夫,而他的學生與後輩繼續追隨著他的腳步,德國藝術以獨然之姿傲視全球。
思想怪傑
60年代中期波伊斯與當時的前衛藝術團體「新浪潮」(Fluxus)合作,同時開啟了他行動藝術的大門,他的行動藝術充滿了儀式性的莊嚴卻又不失嘲諷。1965年的《如何對已死的野兔解釋圖畫》(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他的頭淋上蜂蜜並且貼上金片,一隻腳穿上毛毯,另一隻腳則靠上腳鐐,首抓著已死的兔子在一家畫廊裡走上兩小時,對這隻兔子解說掛在牆上的圖。1970年的作品毛毯西裝《Felt Suit》;1974年的《我愛美國,美國愛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將自己以毛毯裹住,並與野郎在一間屋裡共處五天;雕塑《充滿油脂的角落》(Fat Corner)將一大塊油脂放在房間的角落溶解數天。
對當時的藝術界而言,波伊斯的行徑是怪異的,但卻又充滿無數的辯證。當人們稱他是藝術家時,他卻又大聲指出:人人都是藝術家,就連行動本身也可以是一項藝術。他不在意是否創作出可以恆久珍藏的藝術品,而是想盡辦法激發人們開始「思考」的能力。所以當你看到當時波伊斯的一言一行表演,不必去問藝術家到以要告訴你什麼,而是檢視你自己腦子已經走到了哪裡。
最簡單的例子,一位醫學史家與藝術收藏家Hinrich Murken於1971年買了波伊斯一件放有魚骨頭的牛仔褲。當時他的家人與朋友完全無法理解他花了一大筆錢的意義為何,但他覺得這件作品的神秘氣息就在於此,一件舊的牛仔褲因為放上了魚骨頭,它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它給了收藏家對於藝術定義的新看法。
波伊斯也曾研究過達文西,因此他的作品(或者稱為行動)中也有許多醫學、科學與藝術的相互聯繫。甚至在他創作晚期,對於薩滿經驗與行為(shamanism)的研究更是投入許多的時間,從他留下的手繪稿中可以發覺藝術家對自然哲學的熱衷。
逝世20年紀念
縱然大師已經辭世20載,他的觀念與影響卻遠超過刻意留下痕跡的許多藝術家。2006年德國幾個城市美術館從一月底開始舉辦波伊斯逝世20週年的展覽。首推其中的便是與藝術家關係最深的杜塞道夫,其次於柏林、慕尼黑各有不同主題與性質的展覽。
杜塞道夫的藝術皇宮美術館(Kunst Palast museum in Düsseldorf)展出100張波伊斯醫生中不同時期重要的表演、教學、社會運動紀錄《藝術的療傷力量》(Heilkräfte der Kunst);柏林漢堡車站當代藝術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則推出經典館藏以及與波伊斯基金會合作發表首度問世的幾部錄影作品《一生行徑就是藝術總覽》(Lebenslauf=Werklauf: Hommage an Joseph Beuys zum 20. Todestag);慕尼黑現代美術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 München)的《死亡喚我醒》(Der Tod hält mich wach)與波昂美術館(Kunstmuseum Bonn)的《褐色房裡的素描》(Zeichen aus dem Braunraum)以波伊斯的手繪作品為展覽主題。
最重要的學術研討與紀念會於二月21-23日在藝術家成長的地方Kleve舉行。
約瑟夫.波伊斯──1921年5月12日出生, 1986年1月23日去世
展覽:《藝術的療傷力量》(Heilkräfte der Kunst)
時間:2006年1月21日--3月19日
地點:藝術皇宮美術館(Kunst Palast museum in Düsseldorf)
展覽:《一生行徑就是藝術總覽》(Lebenslauf=Werklauf: Hommage an Joseph Beuys zum 20. Todestag)
時間:2006年1月21日--4月23日
地點:柏林漢堡車站當代藝術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展覽:《死亡喚我醒》(Der Tod hält mich wach)
時間:2006年1月20日--4月23日
地點:慕尼黑現代美術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 München)
展覽:《褐色房裡的素描》(Zeichen aus dem Braunraum)
時間:2006年12月14日--2月12日
地點:波昂美術館(Kunstmuseum Bon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