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剧场”“撕裂”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真有其事?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2302   最后更新:2017/11/22 13:21:55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7-11-22 13:21:55

来源:Hi艺术 作者:刘霞、罗颖、吕晓晨、张朝贝



“去美国的展览中有你吗”——是我们从艺术家颜磊的作品《去德国的展览中有你吗》以及近期听闻的一个小故事而提炼出的一句话:目前“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在纽约古根海姆这个当代艺术的世界中心上演,两位参展艺术家在谈论是否争取到了去纽约机票的名额。关于这个展览,朋友圈中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参展的艺术家在“刷”展览,而很多并未参展的艺术家则在有意屏蔽这个展览。
这个以中国当代艺术标志性的时间节点1989年为起点的展览之所以能震荡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当然与这个展览是在古根海姆举办的这个原因相关;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美术馆,古根海姆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中国的场域,从主题进入中国之论,不是“照单炒菜”,而是“编写菜单”,试图制造话语权。
但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名单却与“19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交集甚少,这是否意味着对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洗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平常的意见领袖此番都没有接受采访,那么艺术圈里的大家又在回避什么呢?

原图为颜磊作品《去德国的展览有你吗》,1996


“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参展艺术家名单:


大尾象工作组(陈劭雄、梁钜辉、林一林、徐坦)、新刻度小组(陈绍平、顾德新、王鲁炎)、孙原&彭禹、触觉艺术小组(顾德新、王鲁炎)、西京人(小沢刚、陈劭雄、金泓锡)
艾未未、蔡国强、曹斐、陈界仁、陈劭雄、陈侗、陈箴、丁乙、鲍蔼伦、冯梦波、耿建翌、顾德新、洪浩、黄锐、黄永砯、蒋志、阚萱、关尚智、李山、李永斌、林天苗、刘丹、刘韡、刘小东、林一林、刘铮、卢杰、马六明、欧宁、邱志杰、雷姆·库哈斯、荣荣、莎拉·莫里斯、沈远、宋冬、王功新、王广义、汪建伟、王友身、谷文达、吴山专、肖鲁、徐冰、徐坦、徐震、颜磊、杨福东、杨诘苍、杨振中、尹秀珍、喻红、余友涵、曾梵志、展望、张宏图、张洹、张念、张培力、张晓刚、赵半狄、赵刚、郑国谷、周铁海、朱加、朱冥



“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现场(图片:古根海姆官网)

策展人:田霏宇、孟璐、侯瀚如



后“89”的话语权掌握在哪里?


纽约的古根海姆上演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虽然展览主题里同样有“89”,但这场发生在西方的展览,是由田霏宇、孟璐、侯瀚如联袂策划的——策展人既不是1989年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高名潞,也不是1993年提出策划“后89中国新艺术”的张颂仁与栗宪庭。纽约古根海姆为什么要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除了展览地点在西方,这次“后89”的话语权又在哪?


虽然很遗憾的是此次我们未能成功采访到“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三位策展人,但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王春辰提供的观点也为我们的部分疑问解了惑:“任何一个展览不可能囊括所有艺术家,任何展览都有权利去选择他认同的艺术家,无需争辩,但一些艺术家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的动态……也正是因为中国的美术馆机构的不作为,没有做出类似的研究性的展览,才导致古根海姆花了几年时间做这个展览。”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了当年的“后89”重要推手张颂仁,他在肯定了“世界剧场”对已经定位的“后89”展览的补充作用时,也提到古根海姆的展览“重新在国际上推动对中国艺术的兴趣。”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


“古根海姆的展览强调的是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性”


古根海姆作为美术馆选择他所认同和感兴趣的艺术家,这一点没有问题,不存在非议。问题是在于当古根海姆做这样一个展览,一定是带有它自身特点、脉络和关系网的,从这一点来讨论非常有趣。


首先策展人团队是不同于89大展的高名潞等人,这个展览是由一些有国际背景的人所做,是后发的一批人对历史的重新写作和认识。带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方式,他们选择的艺术家是以社会性解读,以和跟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运动的关系来切入的。“后89”更强调的是艺术的自立性和独立性,强调艺术在中国的新环境下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面貌下呈现的新形态。古根海姆强调的并不是这一点,这种艺术的认识方式也是当前国际上举办大展的特有痕迹,强调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性。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80年代以来艺术的叙事模式不同。


另外,这个展览机构的色彩更浓,体现的是一种机构对于艺术发生的在场感或者参与感。任何一个展览不可能囊括所有艺术家,任何展览都有权利去选择他认同的艺术家,无需争辩,但一些艺术家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的动态。
其次从我的立场来看,也正是因为中国的美术馆机构的不作为,没有做出类似的研究性的展览,才导致古根海姆花了几年时间做这个展览。回首看下国内的美术机构,我们是不是做过一些这样的回顾式的,研究性的艺术大展,而不是撮合式的、喜庆的,节日性的。

王鹏杰(艺术工作者)


拿“89”在中、西两面进行消费


古根海姆这个打着“中国89后”招牌的“大展”,在西方搏功名的野心挺大,从名单和架构上来看,其实与“89”基本没啥关系,“89”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向的意义首先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连这一点也被淡化了,纯是拿“89”在中、西两面进行消费。这些天天批判消费社会及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策展人,其实是最善于消费历史和意义的兑缝专家。从参展人员来看,基本可判定为各方利益勾兑的暂时结果,无疑不能准确概括中国近三十年艺术的实践情况,估计把策展人原来的构思也打乱了不少。博物馆是艺术的坟场,活着的当代艺术最不适于在经典化、殿堂化的博物馆空间中展示,因为巨大的知识权力有效地规训了艺术所牵引的丰富含义,这是个普遍性问题,在此次展览中表现得也很明显。

张颂仁(汉雅轩画廊负责人、“后89”推手)


对已经定位的“后89”展的补充,重新在国际上推动对中国艺术的兴趣


古根海姆美术馆是西方美术权威,为中国艺术史背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绝对是正面的,值得庆贺。这个展览刻意希望打造一个跟“后89中国新艺术”不同的面貌,可以说是对已经定位的“后89”展的补充,也是一个致敬,故此乐见其成。1989年后的中国经历了划时代的改变,艺术刻画了这个转变之下的新感知,这是1993年和2017年两个“后89”展览共同的关注。古根海姆展最可取的在于集中于当时还未成为正规学院教程的创作媒体。这里的意义在于艺术家是同时试验一些在中国还没有定型的创作语言,来尝试表述还没有定型的新感知。所以作品一方面实验性很强,很生猛活泼,但同时又跟西方的当代艺术反而接近。另外,两个“后89”展还有互补的要点,在于1993年的展览主要关注1989-1993四年间于国内的艺术创作,2017展的重心则以海外的中国艺术创作为主。总的来说,这个展览加强了对中国艺术史的认识,重新在国际上推动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是个重要的活动。

参展名单,新一次洗牌?


除了策展团队与当年发生在中国的“后89”相关的团队无直接关系外,这次“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名单也与当年的“后89”大有不同。策展团队既不完全是“自己人”,展览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窝里排”。画廊主张明放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很多没被选上的不等于没有意义,假设我们也做这样一个的东西,把这些去掉,也许更有意思。”谁在场、谁又在名单之外,是否是一次新的洗牌?又是否意味着西方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甚至是否能影响中国接下来价格体系的重构?诚然,如资深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所言“不是一个展览就可以影响到艺术家的市场地位的……中国的藏家或美术馆会有自己的选择,大家不会是盲目地一窝蜂去追随这样的潮流”。但是,这份西方视角的名单,内部的逻辑又是什么?

汪海涛(收藏家)


权力、资本、人脉、亲情都可嗅到,唯独不见必不可少的独立和客观二公


不想奢谈学术。艺术不是科学,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是水泊梁山的忠义堂,还是威虎山的威虎厅,亦或是历代皇朝的金銮殿,旦凡排座次的事,前提都得自己人,是窝里排。但要反映1989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是否应该讲究一点?首先得说能办成这个展就是大好事。但说它梳理和反映了中国当代的历史和现状,我觉得扯过头了。不论具细,先在这嗅到了权力、资本、人脉、亲情加持下的各种关联味道,却唯独不见必不可少的独立和客观二公。再者说,真正中国的当代艺术历史也就十几年,上世纪那十几年顶多算个萌芽吧,扯那么远又是几个意思呢?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与互联网和共享平台、地球村和国际视野共生的,这里真正的受益族群是75&80后,尤其是80后,他们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一代。因为只有在这一代,他们的老师的诸多短板才不至误人子弟…...通过互联共享,他们可以在瞬间做到信息对称,他们可以和全球同业同步向前,这也正是现今中国当代艺术五彩缤纷蓬勃生机的真正动因。而在这个展览中,这种状态有些许体现吗?

张明放(画廊主)


我们有时候对自己还是第三世界的要求,但我们恰恰现在已经不是第三世界了


至少美国人想给你办这么个展览也挺好的,单说展览多牛逼,跟中国也没多大关系,我觉得就是个汇报表演。有个90后去现场看了展览,跟我反馈说大多数的作品是在回答题目,看谁回答的机灵,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有时候也觉得是这样的,我们受西方的影响,有点像一个学习班,我们可以称之为尤伦斯学习班、希克学习班,法国学习班、央美学习班……做的东西有点像交作业,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对方按照他们的思路挑选好的学生。但很多没被选上的不等于没有意义,假设我们也做这样一个的东西,把这些去掉,也许更有意思。当然里面肯定有些作品很不错,但绝大多数看看,弱了。而且这么短时间就弱了,说明不是好的艺术品。当然这里面涉及话语权、资本、或者其他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要求还是第三世界的要求,但我们恰恰现在已经不是第三世界了。

伍劲(资深艺术品经纪人)


不是一个展览就可以影响到艺术家的市场地位的,大家不会盲目跟风


我是看到展览名单觉得有点吃惊,他们把过去“后89”概念里的几个艺术家刨除外面了。“后89”的方力钧、刘炜、岳敏君等都是过去十年里的市场明星,甚至是现在的市场明星,虽然有些已经退市了,但还是代表了那个时间段的面貌,比较困惑这次策展人的思路是怎样的想法。策展人选择了更多的装置和观念艺术的作品,这个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这是不是会影响接下来的市场也有待观察。中国现在信息畅通了,也不是一个展览就可以影响到艺术家的市场地位的。所以中国的藏家或美术馆会怎么做,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从我在朋友圈看到的反馈也是这样的,大家不会是盲目地一窝蜂去追随这样的潮流。

李苏桥(资深艺术品经纪人)


展览只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历史文本


澳大利亚的一位哲学家彼得·辛格于1975年出版了《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他本人也是动物解放运动活动家,这本书更被誉为“动物解放运动的圣经”,此后动物解放运动流行,至1980年非政府机构的善待动物组织PETA(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在美国成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活动,深入人心的有几乎成为家常便饭的抗议使用动物皮毛的产品如LV的鳄鱼皮包,颇有争议的有倡议以全素食(Vegan)替代通常的素食主义,也有一些极端的主张如以人体实验取代动物实验。
“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在古根海姆的展览,因活体动物道具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出现而遭遇PETA们的抗议是正常不过的一件事,PETA们不抗议才不正常。PETA们的激进没有错,艺术家们的探索也没有错,新思想的碰撞更无过错,这是成熟的自由社会的标志。令人失望的是古根海姆顶不住PETA们抗议撤下了三件相关作品,让这个表面上是以一个国家面貌出现的试图另起炉灶去展现“89后”中国好艺术的努力显得多少随意了些,原来以为万众嘱目的入围艺术家名单看来也不是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一个展览能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甚至这种试图都是幼稚的,“世界剧场”展只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历史文本,其中那些表面上看上去丰富多样、更接近于西方语言的充满反抗精神的作品,是对早期“大脸人像”表述的89后中国当代艺术的修正。
PETA们的抗议搅局,让一个在遥远的纽约的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回到中国人的视线,是件大好事!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本来不关心加拿大鹅(Canada Goose)这个品牌的羽绒服,PETA们抗议后,我试过一下,又暖又轻又不夸张,于是就买了一件,只是不买带狼皮的帽子的那款。

艺术家怎么看?


艺术家是缔造艺术史的主角,那么艺术家对于此次展览的看法,想必也是大家所关心的。为此我们采访的艺术家,既包括参展的艺术家,也包括不在参展名单之列的艺术家。其中,遭遇撤展风波的主人公之一孙原当然在我们的采访之列,他直言:“对我来说,如果不做新作品,并没有太多需要我关心的事。”同样在参展艺术家名单之中的宋冬,他在观展时也提到了“重新审视的重要性。”

孙原(艺术家)


如果不做新作品,并没有太多需要我关心的事


参展名单我从来没看过,感觉上该参加的都有了吧。像参展名单这种事,大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在那里,谁会仔细看呢?就是觉得应该有自己结果没找到自己名字的人吧。如果觉得还有谁应该参加没入选的,就再做一个平行展呗,国内不是挺爱做平行展吗。
一个群展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说就是一个终结性的定论,这样的回顾在国内也有过几次了,从“85”开始的那一批老家伙们江湖地位是啥样大家也都看到了,基本也就是这个状况了,再怎么展也不会有太大出入。
策展理念,说实话我没太关注,肯定是特有理念的那种。反正人家选什么,我就展什么。都是选的老作品,并不需要重新做什么东西。
对很多画廊都是一次促销机会,如果能塞入自己的艺术家的话。对我来说,如果不做新作品,并没有太多需要我关心的事。
这个级别的美术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艺术,肯定是好事,大众的关注度一下子就会很高,但是大众能不能看的明白就难说了,尤其是那么长的名单,对老外来说,他们根本记不住中国名字。文化交流这种事,你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

孙原&彭禹《犬勿近》 8条斗犬、8台无动力跑步机 2003


宋冬(艺术家)


整个展览是一本活的、丰富的、正在进行时的“立体书”


生活和艺术是丰富的,历史是有多重维度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改变。这次古根海姆的展览是从认识的多重维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与世界的关系,又是历史与当下的互动思考。展览中的很多作品来自不同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的收藏,也有一些是不被熟知的艺术家自藏作品。这实际上是对作品历史价值的再定义。我认为整个展览是一本活的、丰富的、正在进行时的“立体书”。展览的作品我几乎都知道,在这里再看到时,除了感受到了时间的温度和感情外,还感受到重新审视的重要性。展览把古根海姆的圆形展厅创造成一条多维的时间线,强调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使作品有了多层解读的空间和新意,三位策展人各自的认识角度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展览像是一件作品。这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而是世界中的中国对世界的反映。这是一个需要花一点时间阅读的展览,是一个重视思考和观念发展的展览。
我有三件作品在其中,1990年的绘画《无题》、1994年开始做的行为作品《扔石头》、1996年的《印水》。我还会在展览期间做行为作品《在古根海姆水写时间》,沿着古根海姆展览的时间线,重新度过曾经度过的时间。不写白不写,写了也白写,白写也得写。

薛珺(艺术家)


当代中国艺术没必要再去趟浑水去跨洋摸鱼


“后89”还是张颂仁先生的概念。混欧美与混国内美协什么区别,进中国美术馆与蓬皮杜、古根海姆、路德维希一个样吧?干嘛要抢着穿羊皮进洋人公墓呐?喜欢“艺术”这事,平淡点好。有些概念来得太晚,史论家把中国艺术发展的各阶段神圣夸大化了。现代与后现代、当代艺术欧美包括邻居日韩、港台基本是伴随二战、冷战、新秩序成长建构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来得晚,并且一直在破坏,拷习营建自我外壳,实质并没触及本土精髓文化,这方面没有台湾与香港文化精英操控得精准。现当代美术史里各概念的翻译与研习,无非是欧美与前苏联“冷战”的文化战略产物,有夸大、吹牛、标榜的重大疑问,已远远不适应世界文化新格局需要,当代中国艺术也没必要在去趟浑水去跨洋摸鱼,建构自我文化标准才有意思。又骚又丑的杜尚小便池是古根海姆的圣物,喝茶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喜欢它呐?研究它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