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诗歌,美术馆也一样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533   最后更新:2017/11/20 10:25:24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7-11-20 10:25:24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景


我们都需要诗歌

Everyone Needs Poetry


子七|采访


“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始于2012年,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邀请知名诗人来到美术馆,与诗歌爱好者们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照片,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此次受邀采访的于晓芹,曾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任职7年,发起了“诗歌来到美术馆”“We剧场”“kids museum”等多个系列公共教育项目。




Artworld你是怎么想到要策划“诗歌来到美术馆”这样一个活动的?


于晓芹首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在做诗歌活动之前,曾举办过很多有关文学、翻译类的讲座活动,我们发现这类活动都挺受欢迎的。之后,我无意间看到《天南》杂志介绍1980年代诗人的一期内容,觉得很意思,综合之前的活动情况,感到文学类活动比较能够吸引文艺青年来到美术馆。当时,诗歌活动在上海还不是很多,至少在大型文艺类机构很少有,但据我了解,诗人与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互动却很频繁。于是,我想不如在美术馆策划一个诗歌活动,借助诗歌的魅力,让喜欢诗歌的年轻人有意愿走进美术馆,让他们先到美术馆这样的空间,了解当代艺术,了解当代美术馆。

ArtWorld一开始民生方面向王寅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担任“诗歌走进美术馆”的主策划,他是拒绝的,后来他又同意接受邀约,美术馆方面是怎么说服他的?你认为是什么打动了他来参与这样的活动?


于晓芹王寅老师比较羞涩,他一般不怎么乐意出席活动,也不大看好活动能持续多久。后来,我们多次探讨,让他相信我们可以持续进行,而且会充分尊重诗人们的意见,还有就是我们拥有足够的热情,因为当时我特别想做诗歌活动,所以非常坚持。

“淮海路巴士朗诵会:诗歌的穿越”,活动现场,左为诗人多多,右为诗人王寅

Artworld从策划到落地,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这个活动持续到今天,困难或挑战有没有发生变化?


于晓芹王寅老师同意之后,在活动形式,活动质量,诗人邀请上面都得到了保证,美术馆的团队都很有经验,现场和传播上也没什么压力。除此之外,要将活动落地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经费问题。后来我很幸运,找到了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的支持,第一年的经费得以解决。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比如当时还在任《ELLE MEN》杂志主编的王泰白老师帮我解决了好几次国外诗人的酒店住宿。“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发展至今一直都比较受欢迎,需要应对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不多。2016年底,民生在上海的两个馆合并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地址从市中心的红坊换到了浦东世博园区,刚开始我们都很担心观众不会去,但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活动效果还是挺好的,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非天气很糟糕。


Artworld从开始到现在,民生方面对活动内容有没有提出过意见或建议?


于晓芹我年初正式离开民生了。民生现代美术馆虽然由民生银行出资创办,但一直都坚持做一家独立的艺术机构,因此在内容方面,比如展览、教育等等,都拥有独立决定权。而针对公共教育这一块内容的选择与判断上,美术馆本身不是没有标准,但总体而言,馆方的态度是比较友善开放的,所以“诗歌来到美术馆”这个活动一直都没收到太多干涉,尤其是周馆长在任的时候,特别自由。


Artworld在你印象中,哪一次具体的活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于晓芹第一场吧,毕竟是第一次做,黄灿然老师是我们的开场诗人,当时现场来了200多人,我们公教厅都满满的……那次活动之后,黄老师也给予我们很多建议,比如“诗歌来到美术馆”这个活动的名字就是他建议的。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一期:黄灿然,活动现场


ArtWorld策划活动时,你们希望吸引怎样的人来参加活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根据你的观察,“诗歌来到美术馆”的受众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于晓芹我们策划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喜欢诗歌的年轻人来到民生,了解当代艺术,但在实际活动举办之后,我们并没有做过转化率的计算,只知道很多年轻人的确通过诗歌活动了解了民生现代美术馆,后来也会经常来美术馆看展。至于更加具体的,由于每一位诗人的受众多少有些不一样,所以前来的观众也多少会有不同,我们观察过,这也很有趣。


Artworld“诗歌来到美术馆”与美术馆一般基于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显然不一样,那么,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是否具有公教性?这个活动与民生美术馆其他公教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于晓芹民生现代美术馆会针对不同受众,做各种各样不同的公教活动。在我看来,每一场公共教育活动,或多或少都具有教育意义。的确,有人质疑,为什么艺术机构会做一个诗歌类活动,而且坚持这么长时间,似乎诗歌看起来与一个美术馆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诗歌有什么用”一样可笑。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七期:阿多尼斯,活动现场


Artworld在策划这个活动的时候,民生美术馆方面对艺术公共教育是否有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如果有的话,当时的设想是怎样的?目前的完成情况又如何?


于晓芹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公教活动非常多,非常丰富,比如2014年,我们就有141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类的学术研讨会,与展览配套的主题讲座,儿童工作坊,戏剧表演,音乐等。这里面,60%的公教活动是与其他机构合作,40%是民生自己主导。这40%里面,分为几个固定的系列,“民生we剧场”“kids museum”“民生讲座”“民生走进高校系列讲座”“诗歌来到美术馆”等。当时的设想就是充分与其他机构联合举办有趣的活动,毕竟民生现代美术馆在这方面的人力与投入有限;第二就是创建自己的品牌类公教项目。现在民生的公教情况,我了解不多,但应该还是很好的。2010年到2016年,我们在雅昌的公教排行榜上一直占据首位。后来民生有一位领导对此反感,认为不应该有这么多公教活动,但我不这么看,因为像民生这样展厅面积仅2000平米的美术馆,真正能够保持活力的就是公共教育活动。展览一般为期2-3个月,每年我们能做6-7个展览,除此之外,能保持活跃度的就是公共教育活动。


Artworld在你看来,一家美术馆为什么会需要诗歌类的活动?对于美术馆这个空间和机构而言,这类活动起到的作用、承担的功能是什么?


于晓芹我想,我们人人都需要诗歌,美术馆也一样。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八期:谷川俊太郎,活动现场


ArtWorld2015年,“诗歌走进美术馆”和“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一起联动,举办了“诗歌魔方——上海首节诗歌艺术节”,期间做了许多展览、表演、研讨会、朗读、工作坊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策划这个活动的缘由是什么?


于晓芹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北岛老师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国际诗人都来自于“香港诗歌之夜”的邀请。做这个活动的原因是觉得上海没有这样的诗歌节,而我们是民间机构,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没有太多约束。于是,我们就以北岛老师请来的国际诗人,几位往期诗人,以及胡续冬老师为我们策划的青年诗人板块,做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诗歌节。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都很高兴,只是很遗憾我们只做了一届。

“诗歌的魔方”闭幕朗诵会排队入场观众


ArtWorld做完诗歌艺术节以后,有没有想过把更多样式的活动融入到“诗歌走进美术馆”?


于晓芹有想过,但感到难有什么突破。其实我们一直想做一些改变,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活动中加入音乐家。


ArtWorld诗歌艺术节似乎在2015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


于晓芹因为资金问题,做诗歌节的投入还是很大的。


ArtWorld由于“诗歌走进美术馆”这个活动是发生在美术馆,那在邀请嘉宾时,是否会更倾向考虑那些具有艺术背景,或者有跨艺术创作的诗人?


于晓芹没有。我们在诗歌节倒是做了一个“诗人的倒影”的小展览,有诗人的摄影,绘画等。

“诗人的倒影”展览


ArtWorld王寅在某次采访中说,诗歌其实可以不用走进美术馆的,那么假使这个活动变成“诗歌走进咖啡馆”“诗歌走进书店”是否会对活动呈现的面貌产生影响?


于晓芹在我看来,我们都需要诗歌,活动呈现的面貌并不重要。诗歌走进哪里都挺好,可惜走不进。


ArtWorld现在,越来越多的范文化类活动会选择走进美术馆,比如蔡明亮在美术馆放电影,而诗歌与美术馆,诗歌与当代艺术的联动,其实也有很多,比如2011年在华美术馆举办的“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2012年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的“浦江渡轮与诗歌的24小时相遇”,2013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做的“AMNUA国际诗歌集成2013”,你对这类活动有何评价,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是否所有范文化类活动都适合走进美术馆或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发生关系?


于晓芹我觉得这些活动都挺好的,无论由怎样的机构或个人,以怎样的形式去做,只要能做出来就很好。虽然现在诗歌活动好像越来越多,但我觉得尚未构成一种现象问题,和其他活动相比,我也并没有觉得诗歌活动很受欢迎,有些人认为现在诗歌在复兴什么的,我觉得这一论断为时过早。在我看来,美术馆作为公共机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艺术家、对诗人、对创作者都应该是友善而包容的。至于做什么不做什么,适合不适合,取决于能影响美术馆做决策的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