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中国首家新媒体艺术“神秘”机构与23件作品相遇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583   最后更新:2017/11/16 19:28:03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7-11-16 19:28:03

来源:文艺星球


这个机构在研究什么?

情感网络体感游戏

生成艺术大数据

智能影音系统”

“存在主义技术”

……


为了这些研究方向,在这个机构中发生过什么?

由220多根按比例放大的人体骨骼组成生物体……作品《太极》by 胡介鸣

360度呈现的3D电影装置《设想》,故事是由观众和具备人工智能(AI)的人形角色之间的互动决定……作品《Scenario》by Jeffrey Shaw AVIE(高级可视化交互式体现环境)系统

通过远程控制加之机器人技术自动生成视觉绘画……作品《失眠的重量》by 刘小东



当然在这个机构发生的不止这些


这个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 2013 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 / 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位于上海M50创意园区,拥有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


2017年11月CAC又要搞事情了


联合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 | 瑞士)呈现,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支持,举办新展:“‘非’真实 – 算法之当下”(unReal.the Algorithmic Present)。此次展览包含了23件来自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强调了在网络时代下,随着数字化盛行,物质生活不断受到数字的冲击,从而探讨数字与物质的关系。


展览预告片

参展艺术家 :

aaajiao、AES+F组合、拉图伯·阿维栋、拉尔夫·贝克、丹尼尔·卡诺加、Cod.Act组合、希瑟·杜威·哈格堡、可思汀·艾葛琴、克劳迪亚·哈特、佩·朗、罗林·伦纳德、洛萨·孟克曼、洛尔纳·米尔斯、哈维·穆恩、伊娃·帕帕马格瑞蒂、扎哈·波纳瓦拉、萨布瑞娜·哈特、菲托·萨格雷拉、瑞克·西尔维娅&尼古拉斯·萨松、菲利普·大卫·斯特恩斯、丹尼尔·藤井、王郁洋




1

Zahra Poonawala: The Fool’s Ballad, 2016 © Photo: Zahra Poonawala


作品简介:《愚人谣》是一件互动声音装置。一只陶瓷喇叭安装于一个可转动的设备上,喇叭里传出一个女高音所演唱的一首歌谣。喇叭跟随着观众脚步的移动而发生转动,方向和音乐都会随之作出调整,仿佛是在和观众进行对话。通过这件作品,瑞士艺术家扎拉·波纳瓦拉进一步探究了声音与空间的关系,让观众将声音作为一种体积来体验,能够在其中穿梭并且与之发生物理意义上的互动。


关于艺术家 扎拉·波纳瓦拉 Zahra Poonawala

瑞士艺术家扎拉·波纳瓦拉 1983 年生于日内瓦,现生活和工作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作为一名艺术家兼音乐家,扎拉·波纳瓦拉致力于探索视觉和听觉的表达以及将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自 2008 年起,她的作品定期出现在群展中,如弗雷斯诺依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希洪 LABoral 艺术中心、米卢斯艺术中心、斯特拉斯堡欧洲当代艺术行动中心(CEAAC)、弗莱堡 E 作坊等。



2

Ralf Baecker: Interface I, 2016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界面 I》探讨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通过一台动力机械装置,将一个动态系统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不断演变的运动和图案这一过程实施出来。该系统是由马达、绳子和橡皮筋以横向排布并形成交错网格的复合体。这个网格意在将每个相邻的元素绑定,从而生成局部的浮现行为。一系列盖格 - 穆勒管对地球辐射(随机的宇宙射线簇射)进行记存,并以其作为计算机运算领域外部的独立脉冲来刺激该机械系统。随机性充当着催化剂,以促成该系统的动态变化。


关于艺术家 拉尔夫 • 贝克 Ralf Baecker

德国艺术家拉尔夫 • 贝克 1977 年生于杜塞尔多夫,其创作介于艺术、技术与科学之交界处。贝克借其创作的装置和机械设备,探究媒体技术行为和效应的根本机制。通过对微观过程的再现和空间描绘,他试图对人类的感知提出考验。贝克因其艺术成就曾获得多个奖项,如 2012 年和 2014 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荣誉提名,马德里 VIDA 14.0 艺术 & 人工智能生命生二等奖。其作品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柏林跨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和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等多地展出。



3

Kerstin Ergenzinger: Wanderer – Spacetime Poetry, 2017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此装置是德国艺术家可思汀·艾葛琴与丹尼尔·康迪(Daniel Canty)以及汤姆·莱普勒(Thom Laepple)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一系列小型热敏打印机像“漫游者”一样沿着伸长的纸带来回移动,如此它们将在展览期间绘制完成一幅动态图案。通过技术改造和编程,艺术家使得这些设备成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机械存在物。艾葛琴的创作探讨着有关感知的问题,以及身体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联。在《漫游者》中,她转换了一种角度来探究这一主题: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纸张随进纸器移动而吞吐进出,相反,这里的热敏打印机本身会沿着纸带移动。


关于艺术家 可思汀·艾葛琴 Kerstin Ergenzinger

可思汀·艾葛琴生于1975 年,目前生活于柏林。其作品探究个体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于知觉和概念层面上的关系。通过对感知过程及知识生产(更确切来讲是空间和思维导向)中所应用的技术与策略的研究,她试图检验人类感知的极限,以及我们理解和解释周围环境能力的限度。我们在所处的世界中是如何运动的?我们的身体在面对其他人的身体和周围环境时是如何作出反应的?我们自身的位置坐标该如何定义?为回应这些根本问题,艾葛琴发展出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存在于隐喻层面的距离和物理现实的直接性之间的反差。


4

Daniel Canogar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西班牙艺术家丹尼尔· 卡诺加将其作品《小数据》献给一系列废弃的电子设备,如硬盘、扫描仪、小型游戏机或 DVD 等。这些设备业已成为我们日常数字生活的一部分。打在这些小东西上面的投影似乎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传达着有关其用途和功能的个人与集体记忆。在其作品中,卡诺加聚焦于一个时代的回忆与文化记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这些功能转移到脆弱的电子设备上。而随着这些设备的丢失,相应的记忆也将永远消逝。


关于艺术家丹尼尔·卡诺加Daniel Canogar

丹尼尔·卡诺加 1964 年生于马德里。他致力于探索图像投影的多种可能,并采用光学设备和反射LED 显示屏来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装置。 2016 年,他受邀激活纽约时代广场,利用 47 块电子广告牌进行创作。



5

Cod.Act: πTon/2, 2017 © Photo: Matthieu Spohn


作品简介:《πTon/2》是一件声音装置,由一根通过马达驱动而外形像是机械蛇身的软管所构成。这一类有机体形式凭借其自身的结构和材料发出声响;它扭曲着,摇晃着,击打着企图困住它的围墙。声音经由电子放大器被放大,而当装置以表演形式来呈现时,声音则经过与其互动的人类表演者身上所携带的设备而被重新传输。Cod.Act 组合中两位瑞士艺术家安德烈·德科斯塔德和米歇尔· 德科斯塔德(André and Michel Décosterd)致力于探索将声音实验与视觉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


关于艺术组合Cod.Act

Cod.Act 组合是安德烈·德科斯塔德和米歇尔·德科斯塔德两位艺术家组合,结合了各自的艺术才能。安德烈是位音乐家、作曲家兼声音艺术家,米歇尔则是一位建筑师和雕塑家。他们在一起开发艺术项目、表演和交互装置,专注于声音、图像和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安德烈和米歇尔现生活和工作于拉绍德封。


6

光环A u r a  王郁洋 WANG Yuyang 2 0 1 5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在装置《光环》中,圆形轨道上吊装着一台监视器,监视器中播放着一段弧形发光的灯管。屏幕内的弧形光管始终与圆形轨道保持一致,无论监视器的运动快慢如何、屏幕如何旋转。最终,这台监视器在电脑随机的控制中完成了圆形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虽然期待伴随着偶然,但是屏幕内的弧形发光灯管终将完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光环。作品《光环》从当下数字时代的算法语境出发,回应了瓦尔特·本雅明在其出版于 1936 年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提出的对“光环”的构想。


关于艺术家王郁洋 WANG Yuyang

王郁洋,出生于 1979 年 , 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7

Heather Dewey-Hagborg: Stranger Visions, 2012-2013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美国艺术家希瑟·杜威 - 哈格堡从公共场合收集了一系列基因素材,并在一个生物实验室对其进行分析,基于此她创作了装置《陌生人视像》中的一系列人像。人们在公共场所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如咀嚼后的口香糖等,为法庭 DNA 表型鉴证提供了切入点。她的作品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说明,如何根据携带有 DNA 的蛛丝马迹便能重建一张人脸。杜威 - 哈格堡意在暗示今天社会正在发生的多方位的生物监视的潜在威胁。


关于艺术家希瑟· 杜威 - 哈格堡 Heather Dewey-Hagborg

美国艺术家希瑟· 杜威 - 哈格堡 1982 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她从事跨学科创作,感兴趣于将艺术作为一种科学和批评实践,并因其存在争议的生物政治项目而为人所知。她的作品曾在许多艺术节和展览中展出,其中包括都柏林科学画廊(Science Gallery)、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博物馆(Boijmans van Beuningen Museum)、纽约 PS1 现代艺术中心和林茨电子艺术节。


8

Fito Segrera: 1&N chairs, 2017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在哥伦比亚艺术家菲托·萨格雷拉的作品《1+N把椅子》中,一个电动照相机持续对现场的实体木椅进行拍摄,其图像经由一个在线认知引擎的分析,转译为文本描述显示在屏幕上;而这些文本又作为搜索指令,用于在线搜索与之匹配的图像,显示在另一屏幕上。每一次,根据照相机拍摄角度的细微差异,它对木椅的解读也发生着变化,甚至时而显得古怪而荒诞。如果说科苏斯的作品《1+3 把椅子》在 60 年代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提出了语义完整性的议题,那么今天,计算机感知和认知则让这一议题变得复杂得多。


关于艺术家 菲托·萨格雷拉 Fito Segrera

菲托·萨格雷拉是一位专注于新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的哥伦比亚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视听及多媒体制作的技术专家,目前担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 / 创造部主任。他目前的研究与创作实践采纳数字哲学、人工智能、一元论和现代物理学的元素,同时也使用物理计算、软件程序及信息 / 远程通讯技术来探索关于现实本质及宇宙物理性的本体论问题。



9

aaajiao: Limited Landscape, Unlimited Floating, 2015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在《有限的无限风景,漂浮》中,一个景观的横截面悬浮在空气中。该 3D 打印模型由一套像素矩阵算法生成并进行明确的实体化。在轻微的受力下,3D 打印的景观模型会发生旋转。该物件通过装配磁悬浮套件从而能实现处于无限漂浮的状态。

aaajiao Obj4 2014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物 4》的存在本质全然是数字的。一块诞生于屏幕的水晶矿石发出全然由计算产生的,物理世界所不可得之光。通过这件作品,中国艺术家 aaajiao 将我们带至一个既熟悉又异质的宇宙,在其中,真亦非真,假似非假。


关于艺术家 徐文恺 aaajiao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 年出生于西安,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柏林两地。aaajiao 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 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aaajiao 的作品频繁展出于全球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包括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之家(HeK),德国 ZKM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等;近期个展包括 2016 年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以及同年OCAT 西安馆的《电子遗留物》等。 2014 年,他获得了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评审大奖,亦入围首届 OCAT 皮埃尔·于贝尔奖。



10

Pe Lang © Courtesy the artist


作品简介:瑞士艺术家佩·朗以凝练的动力雕塑对物理学定律进行转译和把玩。在《模块化 | nº 1》这件装置中,绷紧的水平硅胶软管构成多重网格,软管上串有许多 O 型环,其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发生旋转,结果使得串在管上的环也相应地绕着轴心运动。管和环之间的特殊互动,其形状、材料以及静电荷等,导致环朝向某一特定方向运动。当两个环发生碰撞时,它们会改变各自的方向,与此同时造成一种视觉幻象,即仿佛它们穿过对方然后继续前进。


关于艺术家佩·朗 Pe Lang

瑞士艺术家佩·朗开发的极简动力学作品,对物理学定律进行了精准的把控,并以一种惹人喜爱的方式将这些定律揭示出来。他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将人工机械系统与严格的结构优化相结合,使其中每个元素的具体功能清晰可见。继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佩·朗于 1994 年开始着手开发用于现场演出和装置的实验性机械声音装置。自那时起,他的作品在众多机构和艺术节上展出,其中包括柏林跨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新加坡国际电子艺术大会(ISEA)、阿姆斯特丹声波行动艺术节(SonicActs)、蒙特利尔电子艺术节(Elektra Festival)和苏黎世设计之家(Haus Konstruktiv)。目前,他已两度荣膺著名的瑞士艺术奖(2009 年和 2010 年)。



11



“转移下载(TRANSFER Download)”项目的沉浸式形态是对展览中装置作品的补充。涵盖了虚拟现实、算法生成录像、网页作品在内的12件艺术作品(这12件作品为下面数字中12-23的作品),集合呈现在同一个录像装置中。该项目由纽约TRANSFER画廊构思,并针对此次展览进行了相应调整。

TRANSFER Download installation view from The Minnesota Street Project, San Francisco, 2016 © Courtesy TRANSFER Gallery


项目的十二件作品以沙龙形式展示,观众可通过触屏菜单调取作品。每选择一件作品时都将改变整体沉浸式的环境。所展出的作品形式包括算法录像、时间叙事、3D/ 虚拟现实生成、网络作品、 GIF 动图及其他的动态影像。“转移下载”项目精选了一系列新旧作品,旨在以动态影像及城市 / 故障景观的方式,重新定义、并追问了科技、身体和建筑空间结构等问题。



12

LaTurbo Avedon ID 2016


作品简介:艺术家用代码创造了一个模拟人像,给予之自我认同,用诗意的方式实现了个人元数据的影像化。在作品《身份》 中,阿维栋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持续促生身份认证实名制的政策,以及推进“饥渴的”服务条款有权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13


AES+F Last Riot 2005-2007


作品简介:新时代的英雄只有一种身份,即最后一场起义的参与者。每个斗士都在与自己和他人斗争,因此侵略者和受难者、 男人和女人之间并无差别。最后,全世界将一道庆祝意识形态、历史和道德的消失。


14

W n r w n rc h i c k n d n r Lorna Mills W n r w n rc h i c k n d n r 2016


作品简介:米尔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跨物种之爱的嬉闹中,但一切的结局却没有那么好。画面中的元素都来自网络,它们被拼贴到一起,处在一个恒定震荡的状态;特性迅速被扩展至共性,又很快被打回原形。


15

Claudia Hart Empire 2010


作品简介: 哈特将观众置身于一段循环动画之中。随着时间从日出到日落流逝,画面上的虚拟遗迹也  经历了由盛到衰、土崩瓦解的过程。



16

Sabrina Ratté  Plaza Concrète 2016


作品简介:《康克利特广场》运用模拟和数字技术,借助电子信号生成了一系列走廊的图案。在流淌的建筑中展开,这样的空间让人联想到了视频图像的可塑性,而不断变换的视角则展现了物质性和电子性之间的张力。


17

Harvey Moon Time Objects 2016


作品简介:穆恩通过算法,将影像“隐藏”在了像素之中,给观众带来多维度的体验。时间与空间折叠,如同暴露了新的现实,只有通过机器辅助视觉才可进入。



18

Rollin Leonard Spinning Pinwheel of Death 2015-2016


作品简介:伦纳德的循环个人肖像自带数码变形效果,它没有使用后期特效,而是利用了水的光学折射。这些图像透过水滴拍摄,每一滴水滴都是一面转瞬即逝的随机透镜。


19

Eva Papamargariti Prosomiosis 2016


作品简介:帕帕马格瑞蒂的 3D 动画展现了一个虚构的数字环境,深受自然世界中的几何学及花纹图案的启发。通过物体、形式和运动,重构并重新呈现为虚拟生态系统的片段。


Rosa Menkman DCT: Syphoning  2016


作品简介:受小说《平面国》的启发,孟克曼讲述了一位父亲将自己的儿子引入不同压缩程度的故事――他们从震颤到线条,继而成为宏块(他们通常产生共振的领域),最终进入小波转换和向量的“未来”区域。



21

Rick Silva and Nicolas Sassoon  signal  2016


作品简介:居住在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西尔维娅和萨松,通过揭示一个模拟的生态废墟,思考不断被人类改变的自然环境。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22

Daniel Temkin  Stripe Modulator 2016


作品简介:藤井的开源作品《条纹调制器》是一个由小型算法程序生成的浸入式彩色条纹带。这些条纹的每个颜色信号通道均按照简单的规律排列,并向着同一个方向漂浮和弯曲。它们在虚拟空间中与其他颜色的条纹相互作用,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23

Philipp David Stearns Polar Visions 002 2016


作品简介:斯特恩斯用静态数字技术还原了日落的景象。这也是机器在人类面前的一次意识展现。



关于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

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各类与科技和媒体相关的艺术形式,是瑞士在该领域的国家级促进中心。它通过跨学科的活动策划,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了解不同类别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媒体和技术研究进展的契机。围绕最新的社会热点话题和科技美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电子艺术中心举办了包含展览、小规模聚会、演出和音乐会在内的众多活动项目。除举办活动和展览外,电子艺术中心还研究电子艺术作品的收藏和保存方法。

非”真实 — 算法之当下

开幕时间:2017.11.11 周六,4-7 p.m.

展览时间2017.11.11 – 2018.01.21(周三-周日,11:00-18:00)

展览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门票:20元(开幕当天免费、每周三免费)

策展人: 张尕、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

联合呈现 :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 上海)

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 | 瑞士)

展览支持 :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