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乐园中的曾臻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040   最后更新:2017/11/09 16:26:49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7-11-09 16:26:49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曾臻,《博物馆乐园之臆想伴侣》,布面油画,158cm×123 cm,2016



由当代艺术调查局发起的“不可描述”ABI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第二回“虚乐园:曾臻个展”于2017年11月4日下午4点在莫干山路50号M50三号楼2楼零时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当代艺术调查局成员张骋策展,带来青年艺术家曾臻于近期创作的油画及IPAD作品共四十余幅,展期至11月14日。当代艺术调查局发起人宋振熙、策展人张骋、艺术家李青金阳平黄发祥分别作开幕致辞。


在策展人张骋看来,在被曾臻称为“虚乐园”的创作集合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人类的身影。可是当我们回看人类文明史,不言而喻的是,乐园无论作为西方宗教中前人类的无忧之地,还是现代主义娱乐产业下的游园工业,这些被划定的场所始终绕不开的还是人。所以无论他的画面中片刻的云海有多莽撞,走兽飞禽有多自在安然;在作品的背后,却总有平铺的大幅色块如幕布般直入,奠定出前方不过是好景虚设。那些未曾在地理上同台出场的、交错时空与文化的、并非进化论意义上的物象的生命体都被重新组织与排布起来,在此时此地涌现。

曾臻,《晨歇》,布面油画,100cm×200 cm,2018

曾臻,《传说乐园之敌对关系》,布面油画


曾臻说:“在虚乐园系列创作中,我打造了不同的场景如:神话、现实、天空、大地、与水的相互交融的虚拟世界,以动物为故事性的中心衬托场景,或是用大场景的氛围衬托动物。但是总而言之,每幅作品都是‘虚乐园’的一部分,哪怕其中展示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寓意,最终通过这个乌托邦指向的还是现实社会中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用了大量透明色与调制荧光颜料渲染的景象充满生机,它绝不滞淤,通透之处的分寸之间,画布的纹理清晰可辨,皮毛羽翼、山水云雾甚至有几分水墨的流动感;而画布的质感与颜料本身的关系也得到恰当的声张。于是,这些跳出了时空禁锢的动物形象被重新组织在色调明快的背景中,色彩的新鲜与图式的陌生叠加在一起,突显着这一切的光怪陆离又充满生机。

曾臻,《兽王乐园之安详世界》,布面油画,158cm×123 cm,2016

iPad作品之一


谈及创作,曾臻说:“我的父亲是写书法的,于是我从小耳闻目染,很喜欢水墨这个中国传统的元素。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不可否置地喜欢动漫和叙事性插画、广告海报。所以我创作的画面也会受到浮世绘水墨波普拼贴等元素的影响。”


对曾臻来说,大卫·霍克尼歌川国芳几乎是他最喜欢的艺术家,也毫不掩饰他们对他在创作方向上的启发,其中一部分就是重新界定观看经验和想象经验,这或许也是他除了架上画之外,坚持创作IPAD作品的原因之一。显然,作为创作者,关注材料而不被其禁锢,选择意象但不被其中的能指绑架,才可能展开真正的创作。

展览现场

策展人张骋(左)与艺术家曾臻(右)导览



曾臻造出的片片虚境,并非只是物理实质上的非现实和虚假之事,而是德勒兹意义上的虚拟,即那些被现实情境所遮蔽的,事物得以组合发生的可能性,依旧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虚境从何而来、如何被念起?如果作品中一幕幕场景的幕布被掀开,会映照出何种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或许正是这场创作想要诉说的事。


艺术家介绍

曾臻,1991年生于广西北海,2016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学士学位,现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


展览信息

展览:虚乐园:曾臻个展

展览日期:2017年11月4日至11月14日(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6时)

展览地点:零时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M50三号楼210


发起人——宋振熙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当代艺术调查局(ABI)负责人。长期关注当代艺术中青年艺术家发展和生态现状,针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研究工作。

策展人——张骋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工作聚焦于策展实践、学术出版以及网络社会下的社会性互动项目。

当代艺术调查局简介


“当代艺术调查局(简称:ABI)”是关于艺术文化研究的自发团体。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30多位年轻艺术工作者,朝着一个艺术信仰方向努力。“ABI”正努力解决当下与艺术相关的集成问题,其中包括城市化中的当代艺术、艺术教育、术收藏与投资、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社会化政治经济、艺术伦理、感性语言等。


“不可描述”


ABI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是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对于年轻艺术家个案研究呈现的方式之一,面对“不可描述”的种种问题和沟通中字里行间的空白与距离,试图从艺术语言的不可描述、青年艺术家的现状处境以及调查本身的行为切入。计划在2017年内以展览的方式整理、呈现2-3位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并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当下的报告,让“不可描述”的现在成为抒写艺术历史的明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