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谷访谈——做到那算那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758   最后更新:2017/11/09 09:47:33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7-11-09 09:47:33

来源:ESTRAN  开三怪


ESTRAN:回顾您从九十年代初至现在的创作,我似乎觉得2012年-13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是如同当代中国浮世绘一般的《一个青年男子的理想》、《越轨》,还是后来同社会规范、多方的利益周旋、获得尽可能自由的建筑创作《七套商品房》《帝国时代》,这些作品都是对社会的观察、诘问、甚或抗争。这其中具有自嘲、讽刺以及批判意味,却又饱满情感。但从12年起,您的创作好像进入了一个内省和沉思的状态,有越来越多宗教冥想的意味,就比如在2013年您将帝国时代更名为“了园”。我看到了从躁动到沉着、从粗粝到精致,这种不断追求平衡的、寻找向内的变化,您自己是如何看待的?是否有某个重要契机让您的创作和生活出现转变?


郑国谷:关于转变,我想是从2011年开始,突然停止了喝酒而改为喝茶所带来的一些转变。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生命就像一个载体,或者一个收音机一样,大部分装的都是水,整天就好像一百多斤的水在社会上晃荡一样。我们的身体装载了什么样的能量或者气,就反映什么样的现象。如果这个载体加了酒精,整天就会头昏脑涨的,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有时也叫天不应地不灵,醉到已经失忆了。自从灌了茶之后,人就出奇的冷静了,筋络就会向内收缩,身体内部会有一些东西在固定的某个点里面运动和发展。好像内在的能量聚集点,隐藏在身体内在的能量聚集点就激活了。其实,我们所说的能量是西方的说法,在东方叫做气,现在经常所说的正能量,在东方叫做正气。

一个青年男子的理想,摄影,100 x 60cm, 199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ESTRAN:《了园》曾经叫做《帝国时代》,无疑是您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它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至今它仍然一直持续发展着。我相信自从05年启动这个计划起,您生命中很大一部分时光和经历都和它相关。请问这件作品是否可以称作是您的“核心作品”?或者说它和您的其它作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郑国谷:当时《帝国时代》的想法来自虚拟游戏,我希望把它实现到日常和现实中。为了实现《帝国时代》,我提前花了差不多5年时间做版图的拼接,这样通过很多户人家,拼了3万多到4万平方米的地。可以说这是一件“核心作品”,我希望它就像每天流淌的血液一样,融入到生命中,可以每天关注,每天都发展的,我希望是这样一件作品。而不像博览会、双年展或卡塞尔五年展,都不会长期关注。《帝国时代》更像是一个母体,一个实验场,它发展出其他的作品和展览。


在这个现实的实验场中要面对更多的东西,会涉及很多部门,公共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和制度等很多内容。碰撞了17年,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但是它是在每天中形成的,既然在现实中成立,就要让一些部门妥协,软化现实中生硬的东西。

了园/帝国时代,2004年至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Guangzhou


ESTRAN:在广州,我们发现维他命艺术空间有与作品《了园》相似的关于园林与构建生态的概念。尤其是2011年起,在广东番禺农业园区中的“镜花园”。根据“艺术空间”的性质,我们可以认为镜花园是一个提供公众参与并共享的空间,它也具备了常规观念中的“实际效用”。那么对于您来说,《了园》对您个人以及社会产生哪些效用或影响?


郑国谷:《了园》是2000年开始拼地,然后从05年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而镜花园是要感觉到一种远离城市的迫切,因为我一直都在阳江,中国的三线城市。维他命空间那时在广州城区,那时张巍、胡昉不断来阳江考察《了园》的发展,刚好机缘巧合有一个很合适的位置在化龙镇的农业大观园,在一个生态里面大概有几千平米,所以他们觉得可以建立一个根据现在的展览空间和需要的镜花园。它也建几年了,生态园林和展览空间的结合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在那里聚会就像郊游一样,远离城市、污染和拥挤。在他们空间也策划很多展览,大家都是很踊跃的到那里交流,所以我觉得镜花园的建立是很合乎时事的发展。相对镜花园的很强的公共性,我的《了园》相对来讲是个人创作的实验场,它现在还在发展,区别于那些双年展五年展,它是更永久和无限期的项目,像“了园”的名字一样,做到那算那儿,我不要求它什么时候完成,这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这个实验有关建筑、生态、环境和人,其中实际的效用是我个人在空间中的突破,因为这个场域,我可以通过建造来不断完善自我,包括我个人的建筑理想,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生态的认识等等。

了园/帝国时代,2004年至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Guangzhou


ESTRAN:饮茶是在《了园》之后您的又一个沉着的“行动”,这个行动既关注个人身体与灵性,又是在画廊开幕式、研讨会以及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已然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那么对于您来说,您希望通过邀请大家一起来品茶这个过程传达怎样的信息?


郑国谷:我一直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直接的反应即是艺术品本身。因此我觉得用饮茶表达这种感受是最好的,当观众把茶喝进去,茶就在身体内部通过水的流动和茶气让人们回到一种先天状态,茶和观众就会产生反应。这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艺术,因为观念艺术是艺术家隐藏观念在作品的后面,人们不能直接面对。观众观看作品中间的距离就成了障碍,而喝茶就把这种障碍,包括观念、思想、记忆所有的一切都抽取出来,因为就只是茶本身。茶一旦进入身体内部就有了直接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可以体验的。

《能归何处?》展览现场,Chantal Crousel画廊,巴黎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ESTRAN:在纽约古根海姆举办的《世界剧场》,是近20年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最大规模展览,这次展览中您展出了哪件作品?这件作品与展览主题以及对您个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郑国谷:这次阳江组合有一件书法作品,在古根汉姆的墙上用黑底白字书写阳江组合出道时的宣言。我个人展出一件极简的作品,是用一块石头和一部分影像来呈现我的《了园》;还有一组油炸坦克叫做《视觉艺术加油前进》,这件作品1999年参加过《后感性》的展览。至于古根海姆是不是要在现场炸就看他们安排了。我和阳江组合这三件作品参加这个展览,这些作品根据空间的现场因地制宜的被挑选出来,是因为它们能够进入策划人的情境里,或者是说能够进入20年中国历史的情境里。

阳江组合宣言,2002,展览《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油炸坦克,1998,展览《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Museum Guggenheim, New York



ESTRAN:近期在法国Chantal Crousel画廊的研讨会,以及巴黎美院与策展人杨天娜的对谈中,您在阐述个人创作时,宗教和现代科学相关的词汇会混合出现,同时您希望观者能够跳出西方观念艺术的范畴直接感受作品,这让您的创作充满奥义。请问对于观众来说,是否需要具备宗教的常识才能介入作品及理解深意?


郑国谷:因为人类经历了神话时代、宗教时代、到现在我觉得是科幻的时代——这个时代科技和幻觉结合得很好。以前,身体和生命以外那些说不清的东西是分开研究的,宗教用来解释说不清的东西,而科技去解释身体物理的东西,但是比如医学,它把人的身体与生命原本结合得很好的精密仪器分开研究,就带来了很多问题。而现在慢慢这两个领域逐渐重合,于是我们这个世界很多观念自然跳脱了。因此在艺术上,也应该有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


当我观看艺术品时,身体直接在刻录这件作品,就像一对量子纠缠在一起。那就等于是说,观众观看艺术品时,他就是那件作品本身,这个不需要有宗教知识的,这种现象是在宗教范畴,或是被宗教发现了,但却是本身存在的。身体原本就具有微观感知,我们能感到很多微妙的东西,平时我们看到的东西,一般是常观范畴的。而现在科技领域已经打开了宏观的宇宙观,比如量子物理,甚至能够探知出灵魂及更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事物即使平时我们注意不到,它仍就会对身体产生作用,视而不见的东西对我们也会有影响的。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新东西,艺术的观看方式也是需要改变的,不需要单纯地去理解。在艺术作品面前应该尽量放松去感受,你理解了这件东西,艺术家也就不需要做这件作品了。理解本来就是一种障碍,它还不是跟艺术品一体的,而你感受到了,感知系统发生作用的话,微观中会有频率的产生,观看者与作品之间因同频的共振连接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是一体的,观看者就是这件艺术品本身。

郑国谷与卡特琳娜·大卫的对话 ,Chantal Crousel画廊,巴黎,201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郑国谷与杨天娜的对话 ,国际研讨会《艺术的价值》,巴黎美术学院,2017



*近期活动:


2000-2017从帝国时代到了园——郑国谷与卡特琳娜·大卫的对话,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7年11月18日 下午16:30(活动持续1小时30分)


2000-2017 De Empire à Liao Garden

Zheng Guogu

Paroles

Commissaire : Mnam/Cci, C.David

18 novembre 2017, à 16h30 (1h30)

Galerie 3 - Centre Pompidou, Paris


访谈文字与资料整理:开三怪

28.10.20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