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511   最后更新:2017/11/05 21:46:28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7-11-05 21:46:28

来源:凤凰艺术


近日,三影堂艺术中心展出了“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并特邀法国著名策展人、前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策划,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以两位处于不同领域却颇有渊源的艺术家的友谊和1994年-2001年间的艺术交流为线索,展出各自独立及共同创作的作品。


近日,三影堂艺术中心展出了“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并特邀法国著名策展人、前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策划,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同时展出的还有法国摄影师安娜伊思·马田(Anaïs Martane)的“温度 ”展。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以两位处于不同领域却颇有渊源的艺术家的友谊和1994年-2001年间的艺术交流为线索,展出各自独立及共同创作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黄锐的“徘徊”、“广场”和“银沙滩”系列,以及荣荣的“废墟”、“碎片”和“婚纱”系列等十余组摄影及摄影装置作品。

▲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第一展厅展览现场,展出的摄影装置

▲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开幕酒会现场,也是同时展出的安娜伊思·马田摄影作品展“温度”的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前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如此写到:


一位以符号、动作、行为、意象而非直观的手法来创作的艺术家如何从事摄影?


在数码时代来临前,距离虽然阻隔了人们相见,但没有阻隔人们相知。黄锐需要荣荣的眼睛,他的这位摄影师兄弟懂他亲密的情感、他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在彼岸的期待。


银盐相片曾让黄锐与荣荣结下一个惯例。在那个并不久远的时代,人们仍需耐心等待照片的冲印以及邮递。他们俩互相为对方创作照片的时候,一方能知道自己要的照片,但不知道自己会收到的形式。

黄锐,废墟NO.1 ,1996,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

黄锐,废墟NO.2 ,1996,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

黄锐,废墟NO.3,1996,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

黄锐,废墟NO.4,1996,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

黄锐,银沙滩,2000,摄影装置,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

荣荣,1996, No.10(1) ,北京,明胶卤化银,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荣荣,1997,No.1(1) ,北京,明胶卤化银,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荣荣,1996,No.5, 北京,明胶卤化银,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 荣荣,1996,No.7, 北京,明胶卤化银,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荣荣,碎片,1998,明胶卤化银,手工着色,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黄锐,这位 艺造型术家,把荣荣的照片以及他后来自己创作的照片当作一种非具象的原材料。照片所积累的、所转化的、所唤起的比它所展现的要多。摄影所表现的主体必然被其撕裂、拔起、抹去。


中国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难理解远离中国会产生的失落感。中国的艺术家们当时已有所觉悟。所有的材料都被他们拿来尝试。当代艺术和摄影都曾各自大放异彩。当时的创作即使无从参考,却高度自由、硕果累累。


在这些自由创作的照片里,自然、权力符号、爱、拆迁、寺庙,以及照片的碎片里墙上和楼梯上隐约可见的女子,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点?它们是否都象征着一个正在经历巨烈变迁,追求绝对纯粹的世界?


而此时,荣荣从委托创作的摄影中发展出一种新的种类,自成一派:它的摄影作品有那么剧烈、也没有那么明亮或阴沉,好似在一片混沌中营造出的一个乌托邦。这个展览可以从两位艺术家摄影中的互补性这一角度来理解。两者风格各异:黄锐的摄影低调、率直、坚定、持重,而荣荣的摄影则感伤、坦荡、敞开身心。因为,照片,如果对黄锐来是一种材料和符号,那么对荣荣来说就是光线和叙事;如果对黄锐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记录,那么对荣荣来说是一个乌托邦。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不同的个性使我们得以分辨他们,并给同一个世界以两种不同的诠释。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总监箫岭( 左二)致辞

▲ 艺术家黄锐(右一)致辞

▲ 艺术家、三影堂创办人荣荣( 右一)致辞


开幕式上,三影堂创办人、也是“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的参展艺术家荣荣在致辞中说到:


“首先,黄鋭他是我的前辈、导师,怎么说呢?我认识他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1994~2001年间于北京及日本各自独立创作,以及合作完成的一些作品。

记得当时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4年,那个时候,他刚从日本回来,来“东村”看望我们。在“东村”,我们都是一群“饥渴”的青年,那里真正属于“北漂”一族的精神乌托邦。和他的认识也是机缘巧合,是在非常对的时间及空间里所发生的一些事……事隔多年,我们能在三影堂再次合作进行展览,真是我的荣幸。”

▲ 同时展出的另一个展览“安娜伊思·马田摄影作品展”的摄影师安娜伊思·马田(中)致辞

▲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以及安娜伊思·马田摄影作品展“温度”的开幕式现场


对谈 “倒带与快进”


展览开幕后的第二天,10月29日下午3点,北京三影堂又举办了名为《倒带与快进:作为自我投射的时空错位》展览主题对谈活动。对谈嘉宾围绕28日开幕的分别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3画廊展出的两个展览--“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1994-2001)”,以及法国摄影师安娜伊思·马田(Anaïs Martane)的“温度”展开讨论,和到场观众分享了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作为亲历者的他们的体会和观察。

▲ “倒带与快进:作为自我投射的时空错位”展览主题对谈活动

▲ 从左至右:三影堂北京总监箫岭,独立策展人及评论家冯博一,艺术家黄锐


冯博一在对谈会上说,他注意到荣荣有一个“碎片”的系列作品,这些底片的残缺和不完整其实恰恰反映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地下或者半地下的状态,这也是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现实处境,荣荣就是在这样一种边缘的民间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


“当时在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像现在一样公开,在当时那种压抑状态下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有它特有的时代属性。90年代那种状态和被边缘化的处境恰恰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2000年后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日益宽松,中国当代艺术由地下半地下开始慢慢被官方接受和认可,但是这之后的当代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于90年代那种状态,市场的重心更多地转向销售和拍卖等商业化目的。我认为相比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90年代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反而更有力量和针对性。”

▲ 从左至右:三影堂创办人、艺术家荣荣,策展人董冰峰


策展人董冰峰在对谈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对于相对抽象的身份话题,他从去年在泰康空间做过的一个关于90年代地下音乐的文献研究谈起。安娜的作品让他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整个90年代很多艺术家、电影导演、摄影家、音乐家经常一起合作创作:


“他们同时也在发明和创造各种体制、各种空间和制度方式,他们在尝试将很多不同学科和领域进行糅合,这个是90年代当代艺术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所以说那个时代的很多创作是无法被归类和整理的。艺术都融合在一个非常整体且复杂的综合的语境之中,没必要要拿很多艺术史的框架,美术馆的逻辑去研究这些作品的风格观念和有效性,可能这样才能更容易回到90年代的当代艺术本身之中去。”

▲ 艺术家黄锐发表观点


在谈到如何看待90年代新旧更替的变化时,黄锐说,他在第二展厅的部分作品是在日本拍摄的,和荣荣到了日本之后,对摄影又了一些新的思考。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创作就变成了很多其他形式的实验,包括一些摄影的实验以及其他的和文字有关的研究。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是黄锐邀请荣荣帮忙拍摄的,后来他将这些他寄过来的底片转成幻灯片,在琦玉美术馆中日韩三国当代艺术展当中播放展出:


“我那个时候开始学习易经,开始思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当时我在日本看到的器物或艺术作品很多都具有精神和历史的元素,非常多元且富有变化,我通过这样的研究实现了更加接近我的拍摄对象的目的。”


对话 “凤凰艺术”


黄锐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黄锐,1952年生于北京,艺术家,当代艺术活动家,“星星美展”发起人、798艺术区发起人之一


Q:是第一次做摄影吗?还是以前已经做过类似的尝试?


黄锐:是第一次发表。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表,以前在日本发表过和摄影在一起的作品。

荣荣,北京 ,1995 ,黄锐,明胶卤化银 ,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荣荣


Q: 你和荣荣两人是多年的好朋友,你俩经常互相拍摄,是吗?

黄锐:我90年代初期回到北京,认识了在东村的很多行为艺术家、摄影家,所有的人我都认识,所有的人我们都曾经在一起玩,或者是吃饭,或者是聊天,或者是参观他们的作品。只有荣荣是最深刻和坚持最久的朋友关系,而且我们有作品合作。可能荣荣他属猴,我属龙,反正在属相上我们也是比较融洽的,所以这样的合作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双人展上被装置化了的摄影作品,以及黄锐和舞蹈家艾美的现场行为艺术表演


Q: 在展览中,你把摄影作品装置化了,就是它不再是一件挂在墙上的摄影,它成为了装置的一部分。请谈一谈你是如何产生这个想法的?


黄锐:因为摄影这个圈还是挺危险的,因为它毕竟在艺术里面还是最新的领域,而且我没有进入太深。您已经看了,在这个展览里边,我只展览了2001年,网上回顾的话是1999到2001年,和荣荣一起合作做的摄影。我在创作初始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不断地深化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导引了我必须转换一种观察方式,这个观察方式不仅是通过镜头之眼,不仅是通过人之眼,而是通过人的身体,通过人的身体和一种,比如说重力作用,自然现象,人是站立的等等这种固定关系。有人是躺着的,人是坐着的。

黄锐+荣荣,楼梯,1999,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黄锐&荣荣


我在日本曾经生活了很多年,跟这个经验发生了联系。也就是说当我住下来了解,并且长时间的经验,你坐在榻榻米和躺在榻榻米,因为我在日本住了14年,全是日式的房间。观察自然的时候,它想到的自然,对于人的身体和人的思考,形成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更加深刻。所以我想这个作品应该是对于空间的一种质疑,对空间形成了一种气场,它是可以打开,可以关闭的。首先是这样的,它可以变成一种想象的墙,但是也可能变成一种实在的墙,这个尺寸是非常具体。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我考虑熟悉的另外一种材料,比如说铁板、钢板这样的材料,我利用起来,然后它形成了一种尺寸和角度的兑换。现在看起来,在展览会上它还是形成了一种很融合的感觉,对观众目光的投射还是起作用的。


Q:那些摄影装置里的摄影作品都是你拍的是吧?


黄锐:摄影装置里面的照片,凡是关于北京的是荣荣拍的,后边那个部分都是在日本拍的,是我拍的。


Q:其实你的艺术创作一直不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但是你们两人这回却是“以摄影为伴”。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题目呢?


黄锐:其实摄影好像是荣荣的主题,不是我的主题。摄影其实是观察的一个角度,我们也是通过观察来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包括比如说平面作品、雕塑,或者是装置。各种各样的视觉艺术里面的作品都是通过观察、观看来反思人在社会上的立场,包括哲学上的,或者是精神上,或者是美学审美上的立场。但是摄影比较直接,因为它是真实的记录,我觉得这个角度不是我主要的努力方向,也不是我的主要工具,但是我非常亲近它。


我很多摄影家的朋友,我看摄影的展览,可能不比其他的艺术展来得少。另外可能我也参加这样的讨论,或者是互相和摄影家进行交流,对谈,提出问题,包括有时候写一些短文,都和摄影发生了关系。可是这种情况在其他涉足、涉猎更深的领域不曾发生过,比如绘画不曾发声过。我没有直接提意见,提出批评和提出建议给绘画部分。但摄影呢,我在思考他们发生了什么,他们是怎么进行转化的。


Q:这一次对于你而言是一个偶然的尝试,还是你将来要继续尝试摄影这种创作媒介呢?


黄锐:我觉得,我不反对这一类的尝试。


关于策展人


策展人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


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


2017届,担任“摄影月”(Le Mois de la Photo du Grand Paris)艺术总监。


自2015年起担任French Institute Alliance Française(FIAF)摄影策展人。


2001年至2014年,弗朗索瓦·赫伯尔担任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为该活动引入了新的形式,聚集起众多的特约策展人。


2000年至2001年,弗朗索瓦·赫伯尔担任卡彼斯图片社副社长,负责欧洲事务。


2010年至2012年间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共同发起“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并担任联合总监。


1987年至2000年,弗朗索瓦·赫伯尔担任摄影联合体马格南图片社总监,改进了该联合体的财务和经营流程,并使之现代化,还策划过多次展览,与阿格尼丝·希尔合作出版了几部著作,如 A l’Est de Magnum, Magnum Cinéma 等。


1986年至1987年,弗朗索瓦·赫伯尔担任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在他的领导下,摄影节开始向彩色摄影以及大尺寸摄影开放,包括若干世界上最出色的展览,如马丁·帕尔和安妮·莱伯维茨。


1979年至1985年,在FNAC担任多种职务,最终成为FNAC摄影画廊总监。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黄锐+荣荣:以摄影相伴


主 办 方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艺 术 家 :黄锐 荣荣

策 展 人 :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

开幕酒会:2017/10/28 ,15:00-17:00

展览时间:2017/10/28 - 2018/2/27

展览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第一、二展厅

开放时间:10:00 - 17:00(周一闭馆)


撰文/芒果儿 采访/Sophi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