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永恒讨论的永恒:评群展“无幕可落”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38   最后更新:2017/11/02 10:17:55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11-02 10:17:55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展览现场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无幕可落

中国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17 8 5 日 ― 9 16


我们仍有诗


(刘希言|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如何宣扬和追求自由,艺术在各个时代都不得不向社会“妥协”,这里的妥协是一个中性词,它既成为政治、经济、事件的回应者,又借此将其物化成带有自省和批判的深刻作品。譬如走在当代艺术最前沿的卡塞尔文献展,在今年的展览中,从参展作品到展览理念都由主流艺术界引领了一股对难民、移民、身份、民粹主义以及欧洲文化进程等时下话题的热烈讨论。这的确是重要的,但也是沉重的,久而久之,风气如是,展览和作品带给人们那些原初的关于无意义的想象和形而上的沉醉似乎越来越少。

展览现场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所以我特别小心地保存着那些少数的纯粹感受。最近的一次是在前些天,我坐在空旷幽暗的展厅中,在阵阵的航船汽笛和浓雾预警声中望着雾中的海岛和岛上的“Forever”巨大雕塑时隐时现,直到最后一刻出现“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时,我竟不觉时间已经过去许久。我仿佛听到一首关于永恒(forever)的诗:不可见是永恒,不可追是永恒,晴时可见永恒,而那时即已终结。被世人永恒讨论的话题“永恒”,在那一刻以一种非文字的方式沾染上些微哀伤的诗意。这件美国艺术家艾丽西亚·艾格特(Alicia Eggert)的作品来自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无幕可落”

艾丽西亚·艾格特,《晴时可见永远》,2016-2017,视频长度18’48’’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 ,《逗留》,2017,塑料布,金属,木材,压钳,990cm x 396cm x 411cm

M.本杰明·赫恩登,《曲线7&8号》, 2017,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8 x 152.4 cm


展览的题目本身和大部分作品都带有一丝淡淡的远离当下的诗意。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的大型石膏装置,看似被限制在铁架中亟欲爆发,但实则那不知某刻将要到来的一击而中的毁灭,才是它向死而生的意义。M.本杰明·赫恩登(M. Benjamin Herndon)的四件黑色绘画隐藏着不可察问的光,银尖笔在画面上方以一条线为起点,经过数百次的复制和平移,最终将一束光以海浪的形式藏在黑色的画面和同样黑色的观看者的眼中。迈克尔·查莱赫斯(Michael Zelehoski)将被废弃的木条经过极度的刨光、打磨、折叠后,那些仿若绘画般的平面错觉与逻辑错位的多维空间,交织出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充满原始意味的超现实雕塑,来源于艺术家对于不可见之物的大胆想象,它们散落在展厅中,和陈子豪充满密码的电子殿堂绘画一起,似乎是在为进入艺术家的幻境铺垫了一条蜿蜒小路。他们创作,他们遵循本心的创作,他们解释那些并没有答案的词源,他们重复日常情感或是思考更高一层的情感,他们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诗人,以作品为诗,无需文字阐释辅助,仅以作品中那诗人的情感和情怀触动人。远离政治、市场、科技、流行的话题和评论赋予艺术的过度阐释。我们仍有诗,这着实让人安慰。

陈子豪 ,《电子殿堂 3》,2017,布面油画,186cm x 148cm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3期“艺术与废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