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谁还记得逍遥游?-不息之图注解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2139   最后更新:2017/10/27 10:30:14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7-10-27 10:30:14

来源:邱志杰工作室 作者:邱志杰


谁还记得逍遥游?

不息之图注解

邱志杰


《不息之图》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厅里面,也出现在海报上面,是整个中国馆所思考问题的集成。

这张图,从大模样上看就是一个双鱼太极图。左边的那条“鱼”以一个叫做“变化渊”的湖泊作为“鱼眼”,主要汇集的是中国神话中各种关于变化的故事。右边的那条“鱼”以一个叫“传承渊”的湖泊作为鱼眼,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从精英到民间的一整套政治机制。可以说,左边是自然哲学,右边是社会思想。把这两条鱼隔开的中间的S型的河流,被命名为“生生不息之河”,这条河流的轮廓也应和着威尼斯本岛中间的大运河。所以这张《不息之图》本身既是一张太极图,也应该让人想起威尼斯地图。 出现在这张图上的桥梁,同样刻意地强调了和真实的威尼斯桥梁的关系。比如说上半部分的“格物桥”画的是著名的里亚托桥的造型,而下方的“不息桥”的木结构,则显然来自威尼斯“学院桥”。



我们就从“不息桥”开始看

向右方过了桥,来到了百子图,这里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和“教化”的言谈,它们上方的山峰自然就是“愚公移山”之山。这是整个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中的最核心的一个故事,也是中国人不息精神的重点体现。在“愚公移山”的右侧,“传承渊”的湖畔,我们看到了父老、祖坟、基因这样的概念,当然都和“家”与“族”的概念有关。从“父老”向上,来到了“乡亲”和“乡哲”,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显眼的“乡”字。在这里,我们由家到乡,讨论故乡的意义。故乡不止是肉身诞生之地,更是你受教之地。故乡的饮食和口音,是你最早的学习。因此,这里还出现了中国式的民间知识传承方式——乡塾。

顺着太行山向右上,这道巨大的山脉拔地而起。我们将会依次看到“文脉”之峰, “师承”之峰,在“师承”之上是“道统”之峰。

“道统”的右上方,两山之间的谷地出现了“问易”的可能。“问易”,既是凡事请教《易经》,更是凡事思及变化。

这座山脉成为右边这个区块的分水岭。在它的左边的部分讨论了成败观,它右边的部分讨论的则是社会层次。在成败观的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中国人既强调“随遇而安”和相信变化,强调等待的耐心并相信“时来运转”的到来,同时又发展出一套“如何成为失败者”的哲学,一套“知天命”的哲学和把失败者视为英雄的“虽败犹荣”的价值观。这体现为“道统”之山的后山,叫“爱命运山”。这“爱命运山”的翻译,我用的拉丁文“Amor Fati”的原文——坦然接受命运的处置,这样的思想实际上不止中国所独有。但是我们强调更加刚健的思想:我们等待机遇的到来,所谓“待机而动”,机遇闪现时,我们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在正确的时机,我们将激烈地使用生命,“自我授命”。这里出现了一套“爱拼才会赢”、“自强不息”的刚健的思想。这片由左向上逐渐爬升的山坡,通向了整条山脉的最高峰,在这里,云深处,赫然出现了“天行健”。这是画面的高潮,也是中国思想的主峰。

时机者,可以等待,是为“合时有情”之路。沿着这条路向着左上角前行,我们看到了“终南山”。终南山历来是神仙之都,也是隐修者盘踞的地方,当然更是行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们蜂聚之处。神仙叙事,给了我们“寿比南山”的词汇,而终南的深谷中,俯拾皆是中国归隐哲学的表述。我们既有刚健的“自我授命”,同时也有一套教人“屈伸”和蛰伏的道理。天机出现时,我们顺乘生气,建功立业。天机不对,我们采薇于山谷,以无勾之钓垂于渭滨,观察着世界,“看万物负阴而抱阳”。海水之上,是“天道好还”、“周而复始”这样一套循环的时间观念。

在终南山的左侧我们看到一组有趣的故事,它们都奇异地发生于终南山。包括了“老子点化徐甲”成为“白骨真人”的故事,作为神仙之山,终南山的楼观台、化女泉、上善池这样的地名,无一不是哲学,无一不是启示。终南山中,也出现了全真派王重阳的“活死人墓”。从全真派的活死人墓,到神仙所追求的寿比南山,向右进入海中,我们看到“丹药”,看到不死药,看到八仙过海和奔月嫦娥,通向整个画面左上角,那座虚无缥缈的的仙山,蓬莱。

现在,让我们回到天行健山脉的右边,我们会发现一个河谷,河流夹在“明变”之峰和“道统”之山之间,向下流向“传承渊”。在你“问易”之后,你成为“明变”和“用心”之人,从而成为无畏者,无愧者和无我者。这条河流绕过王屋山,通往人情醇厚的故乡,你的老家。

王屋山,被我故意很土地翻译成“Mount of King’s House”,国王的房子,它通向“庙堂”。这是中国的社会流动方式:由乡塾中出发的耕读者,通过科举,通过锦绣文章,成为精英,通向庙堂。但最终他还将叶落归根,成为乡宦,成为道统在地方上的传承者。这条道路向上走,也向下走。我们看到中国精英和乡土传统之间的互动。科举只是通道之一,举荐和访贤都是为了“野无遗贤”的社会治理。

沿着“传承渊”的四周田地里,“乡”、“土”、“野”、“民”这些概念,一一得到阐释与安置。

“野”,既意味着草根,也意味着放浪江湖的野老和野生物种。乡野中,遍布根系。竹鞭的在地底默默生长,竹笋拔地而起,榕树把气根悬垂在空中,生生不息地代兴,生机勃勃地成长。

乡野之上的“大匠山脉”,如同文人们书写锦绣文章一样,人们运其匠心,技进乎道。因此,乡野才成为中国文化的丹田,成为蕴积着文化基因的有容乃大的深渊。所以,“礼失而求诸野”才成为可能,“贡诗”和“采风”才成为可能。

“土”,既是在地和安身立命之处,土特产生长之地,也是土壤,厚德载物,化育万物之处。

越过“社会流动”的河,道路下行,我们看到了对乡土的局限性和“民”的属性的讨论。乡野既是原生态的,但也是封闭和守旧的。这封闭中有所蕴藏,古道的人民守着古法。这些人民安土重迁,习惯饮水思源,牵挂着叶落归根。故事、传奇、野史都在这样的地方生机勃勃,这才是精英们来到底层从事采风活动的目的地。

在“传承渊”的正下方,我们看到了一座以“合作”为题的山脉。

在这个山脉的上方沿着“乡土之路”前行,我们看到,这里的人注重“认同”。他们先结为“友”,然后结为“群”,在这样的群属中,他们建构起自己的共同体和归属感,他们分享,并在分享中成为同好、同仁、同志。他们学习相依为命,通过婚姻建立血缘关系,或通过结义建立虚拟的血缘关系,从而,在这里有一条道路上行,重新回到了愚公移山的山脚下所谈论的家园。

如果我们不走“合作”之山上方的道路,沿着山体下方的“古道”向下走,我们从采风所收集的“故事”,来到“收藏”,我们走过古代文人留在山水岩壁间的题咏,我们看到他们的题跋和酬唱,这些发生在文苑中的合作。这把我们引向这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的核心概念之一,“雅集”。雅集所聚集的,是同好,也是同志。雅集所创造的是一种互文作品。人们在其中构建差异和共识。通过不断地相互题跋和注释,创作成为一种不绝的互相催生的活动。正是因此,这个区域的海水中,我们看到了“海内存知己”的希望。

但雅集所谈论的合作绝不只是关于艺术生产的策略。合作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我们看到了有一座山叫做“间”。“间”是人与人的之间,是人与人的互相感知,那就是仁,inter-individuals。“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意识,更是对痛苦的敏感。否则便会麻木不仁,为富不仁。感知到他人痛苦的能力,是我们能够建立起共同体,成为“同仁”的基础。

越过 “同仁”之桥,我们回到了愚公山下的家园,让我们再回到“不息桥”,把目光向左移动:

过了这座长得很像威尼斯学院桥的“不息桥”,我们来到这个叫“婴戏图”的站点。笔直前行,将通向“繁华梦”。左转向下,通向“石榴多子图”。石榴多子者,既是人类的多子,也通向“花篮图”——这意味着物质的丰盛和富裕。

从红尘中走来货郎。货郎也是信使,他既展示着世界的奇异和繁华,带来远方的信息,也展示着名相的虚幻。所以货郎们也经常是“杂技孩童图”中的木偶戏的表演者。从货郎图再向左,引出了威尼斯中国馆的两大重要的引文之一,《骷髅幻戏图》。骷髅幻戏的表演者就是货郎,他是“空观”和“幻观”的教师,他呼吁觉悟。他提醒肉体只是一副臭皮囊,这皮,适合上演皮影戏这种灯和影的幻像表演。

一条叫做“归途”的道路通向长亭和短亭。这正是出现在《骷髅幻戏图》中的那座叫做“五里堠”的里程碑。长亭复短亭,是生离和死别之处。此时在海边出现了“崖山”。崖山也只不过是生离死别,何须惊为文明的覆亡。

长亭短亭通向驿站,驿站通向“天涯海角”。这里已经是太极图左边这条“鱼”的尾部了。这里有“发鸠之山”和“羽山”,“发鸠之山”是精卫所居之处—此处“精卫填海”的神话赫然出现,这个神话和“愚公移山”一起,构成了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精神内核。“羽山”则是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斩之地。鲧的治水和大禹治水之间,又何曾不是另一个家族的另一种愚公移山的子孙接力!

鲧治水所用的道具,“息壤”的命名深具意义。“息壤”是生生不息之壤,它和愚公移山中的“隐土”——“隐形之土”恰成绝对,都分布在这个“精卫填海”海角,让我们在浮世之中,凭之以移山填海。在这样的生离死别的海角天涯,赵氏孤儿和张生煮海的决心,在海中不时浮现,足证崖山的灾难,总会经由强大的集体意志而度过。

沿着这个尖尖的海角顺势向右看,我们会来到整个画面的最右下角。那里出现的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围绕着它的是汤南南一些作品的标题,包括《无名海滩》、《全球沙滩考古计划》和《寻海记》,当然邬建安的《白日梦》就在“海市蜃楼”的右边,飘荡。


让我们回到《骷髅幻戏图》。从骷髅崇拜,向左通向密宗的“尸陀林主”和“骷髅群舞图”,并遥遥指向一片叫做“净土”的岛屿。向上的一条道路,则通往“庄子叹骷髅”的道家骷髅观传统。 在这里我们经由墓葬中的俑,重新接通了木偶和戏剧。“傀儡”就是“骷髅”,而整个人头攒动的世界,无非是一个傀儡剧场。这个剧场中每一个人都只是宇宙线偶。庄子叹骷髅,大悟,然后能“泯生死”。“向死而生“然后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然后能有“化蝶”、“梦蝶”的自由。宇宙线偶既知道命运纺轮不息运转,也知道天命靡常,天有不测风云,世事白云苍狗,人所能为者,唯求“死得其所”,于是“视死如归”。

从繁华之梦,沿着“资源调配”的河边道路上行,在他的右边我们看到了“大禹治水”之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充满大量变化:“寒暑易节”,大禹化成熊凿通山陵,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变成石头,石头破裂而大禹的儿子启出生。治水既是对路径的疏通,也是对资源的引导和调配,更是对规矩的设置。治水而设置九州区划,治水而铸九鼎,中国政治的核心就是资源的调配。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正是对无常和变化的观形查势,随机应对。


所以,在“大禹治水”之山的上方,就是“变化渊”。中国人关于变化的多种哲学,分布在这个湖泊的周遭。变化者,曰“莫测”,曰“多端”,曰“无常”。

湖的右边,曰“变化莫测”,沧海桑田,这种认知,鼓励起一种对反复无常的世事“达观”相对的哲学。这套哲学要人“顺其自然”等待“阴阳交泰”,等待“否极泰来”从而将一条道路通往机遇之桥,跨过桥,就是待机而动的命运平原。

“变化渊”的右上方是“变化多端”,通向“花果山”,我们当然地想起神仙们的七十二变。在这条河流的右方“瞬息万变”,生命融合、转换、化生、不断地创造奇迹,展示出造化之妙,展示出天道的雄健。于是在这里,岐山之上,我们看到鲲鹏变化,扶摇而起,通向逍遥游。逍遥游的海洋之上斗转星移。告诉我们世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蓬莱不远,但有了逍遥游,我们无需寄生于蓬莱孤岛。

“变化渊”的左下角的湖畔,曰“变化无常”,变化既是无常的,也经常是无形的。于是我们看到一整套变形神话。这里匮集了山海经中的各种变形:从女娲之肠到鱼妇,从姑瑶之山到青要之山。夸父追日的神话中,夸父的手杖化作邓林,夸父的身体化作世间诸物。在这座山下长着不死草,甚至长着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变幻的物种——“冬虫夏草”。


逍遥游之海,混沌一片,它成了整个太极图图形的大运河的起点。

顺着这条河的S型的曲线的顺流而下,从逍遥游开始,我们依次经过左岸是“全真道”右岸是“鲲鹏变化”的齐物哲学;再往前走,五行生克之岸与混沌之山隔水相对。从终南山上善池流出的不竭之水,注入主河。河水又前,跨越机遇之桥后,它的左岸是随遇而安、时来运转的哲学;他的右岸则是否极泰来的信念,我们对自然秩序的理解。这种理解让我们把“兴衰”之变当作自然之事,同时又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灭变化都是自然秩序,这是淡定。成败是非却要勇猛精进,这是积极。这是我们在“格物桥”之下获得的领悟。因此我们对于命运的力量,既“泰然任之”,又积极行动去“为往圣继绝学”。因为无成败心,故而无畏,因此而“善于成为失败者”。因为我们有一整套的师承和文脉的哲学,用于重整山河。只要可以重整山河待后生,那并不存在着真正的失败。败于此者或成于彼,败于我者或成于他,败于今者或成于后。故孜孜造业,不问成败,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如此,遂有一种坚定的不息的意志,让我们穿越达观之山和龙门之崖夹峙的峡谷。在这里水流会变得奔腾湍急,而在激流之中,中流砥柱出现了。

这座砥柱山,几乎就是整个画面的最中心点。河水绕过中流砥柱继续下行,左边是大禹治水之山,右为愚公移山之地。从“变化渊”蜿蜒而来的河水,经过“储蓄池”,从左边注入主河。然后河流穿过木结构的“不息桥”继续浩荡下行,这一段,它被命名为“生生不息之河”。左岸是一片名相和业力交相翻腾的红尘,右岸是滋养我们的家园。

这条生生不息之河继续向右行,它的左岸下方是精卫填海海角。鲧和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两个家族不息的故事,只是山海在这里互相颠倒,完成了一次移山填海。S形大河至此汇入海洋。

出现在2017威尼斯中国馆中的各个艺术家的作品标题时常成为这张地图上的地名。在“天行健”之峰的右上角,我们能看到不息的生命哲学,在海中变为激流勇进的弄潮意志,山外有山,最高之山,曰不周山,刑天不息反抗之处。因为山外有山,我们深知《海内有海》,我们深知天外有天,在整个画面最右上角的海水中,我们看到《七座山》,看到《九重天》,人们在这里顺乘生气,领悟气化流行的天理,坐看《风雨雷电虹》,这正是汪天稳作品的标题。


至此,我们把整张地图阅读了一遍。

有更多的细节无法以词语加以叙述。地图之用,本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位置关系。顺流而下的文字,无以追踪路径的四通八达,无以穷尽地势的左顾右盼和吞吐张合,无以表白山峰的志向和桥梁的苦心。

传统幽深,天机幽密,四周的海水成为环流,天旋地转。教我们把万物的变化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也教我们把传承作为对抗死亡的不二法门;把乡土视为命定幻灭的个人荣耀的归往之处。而把相依为命者之间的合作,视为创造的机缘和生命的恩赐。中国人因此成为不息的愚公,不息的大禹,不息的精卫,和不息的夸父的后人。我们因为成为后人而拥有后人,从而,在人生之成败中扶摇而起,成为自强不息的勇者,变化万千。

是为逍遥游。但是,谁还记得逍遥游?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