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物质档案库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362   最后更新:2017/10/26 16:34:20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7-10-26 16:34:20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太空服卫星》,艺术创作作品,艺术家提供图片,作品来自Daffy London


天外 BEYOND THE EARTH


漂浮  Adrift

凯斯·勒·谷德赫、尼克·莱恩

Cath Le Couteur and Nick Ryan


边路原、朱欣慰 | 文




空气并不是被日月点亮,而是被城市染上光晕。 空气中漂浮的颗粒物从城市街道升起,映着人造光,形成一道显眼的彩色薄雾浮在天边。因为这些光线,难怪人们抬头看天时会发现怎么星星都不见了,夜空也不再是漆黑的颜色。不过,如果能飞得更高以摆脱城市之光,来到城市游荡者的视野之外,我们就会置身于浩瀚星海,看到周围的每颗星都卷在深邃的黑暗里。在这片璀璨无垠的星空前回头,可以看见地球周围也包裹着数不清的小光点。

Nick Ryan,遗失的抹刀,2015,水彩


宇宙中这些发亮的微粒正是《漂浮》(Adrift)这件作品关注的重点。该项目由电影制作人凯斯·勒·古德赫(Cath Le Couteur)与作曲家兼声音艺术家尼克·莱恩(Nick Ryan)合作完成。他们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太空中的小亮点——宇航员皮尔斯·赛勒斯(Piers Sellers)在2006年太空行走时不小心遗失的抹刀。其实仔细考察地球周围这些小亮点就会发现,每一个其实都是来自地球的人造物体,它们的运行轨道都被实时监控。这些人造物在太空中形成了一个物质档案库,记录了过去几十年的航天历史,也筑成一个不断在环绕地球运动的动态文明遗址。其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人造物,最早同时也最老的一件是美国发射的先锋1号人造卫星(Vanguard 1)。它在1958年进入地球轨道,1964年退役,现在仍在轨道上运行。其他的人造物大小不一,有的只有几毫米小,有的像双层巴士那么大。其中包括许多淘汰的卫星,完成任务的火箭,或航天器发射及运行过程中脱离的零部件或碎片,一只手套,一件废弃的宇航服。这些物体相互碰撞也会产生无数碎片。目前已有超过2亿个尺寸大于1毫米的物体,它们的运行轨迹都被地面追踪,它们彼此接近时可以产生一二英里/秒的接近速度。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碎片尺寸小于1毫米。2016年,一片小小的脱落的油漆或金属物击中了国际空间站的观察窗,造成一道7毫米长的裂痕。可见,这些闪着光的小颗粒也是危险物体。

《太空垃圾》,艺术创作作品,Institute of Space Systems, TU Braunschweig提供图片



先锋1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太空中人造物体的数量翻倍,越来越多的卫星被送上太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的碰撞产生会新的物体。这些高速运行的物体只要相撞一次即可产生一大批新的高动能碎片。这些碎片还会继续环绕在地球周围,从而引发更多碰撞。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凯斯勒现象(Kesler effect)理论假说预测,当这些碎片超过一定数量时,单一碰撞可以导致大面积碰撞,引发的破坏力可以摧毁一切卫星,最终形成一层包围地球的厚厚的垃圾碎片,对人类航天活动造成安全威胁。届时,人类地外探测活动计划或许会因为这些太空垃圾而被搁置。我们头顶上方的这层太空垃圾不久就能成为一个无法穿透的笼罩层。这些由人类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出的废弃物也许能将我们在地球上囚困数千年之久。

《风云》,艺术创作作品,艺术家提供图片,作品来自Daffy London


纪录短片《漂浮》将太空垃圾的故事作为主要素材。在太空中遗失抹刀的皮尔斯·赛勒斯也在影片中出现。他曾经是宇航员,是气候变化主张者,曾亲眼从太空中目睹地球的美丽与脆弱。三件太空垃圾成为三个短片的主题:一颗卫星一套太空服一块气象卫星的碎片。它们还拥有各自的推特帐号,成为聊天机器人。在电影和推特上,三件物体分别成为三个角色:“先锋”(Vanguard)、“太空服卫星”(Suit Sat)和“风云”(Fengyun)。它们性格各异,在电影中展现个性,在推特上通过与关注者分享所思所想来表达自己。

《地球垃圾物件 0191:金属角》,Nick Ryan提供图片

《地球垃圾物件 0167:金属栓》,Nick Ryan提供图片

《地球垃圾物件 0047:电子端》,Nick Ryan提供图片

《地球垃圾物件 0071:塑料插头》,Nick Ryan提供图片



当我们回到看似安全的地球家园,大气层将宇宙中的黑暗挡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身边各种持续不断的声音也会把我们对太空中真空空间的想象冲散。在地球上,运动中的人造物体,如汽车、飞机、钟表和家用电器等,通过它们发出的杂音宣告自身的存在:轰轰、隆隆、咔哒、哐当、滴滴……然而在外太空,数百万机械碎片在各自的轨道上安静地运动,仿佛钟表悄然无声地运转。尼克·莱恩对此饶有兴趣。他的创作经常把听不到的东西变成声音,把声音的无形与物质的有形相联系。


《漂浮》中,这些在太空中默默无声的物体在地球上都有对应物与声音。项目向公众征集15件废弃物品,尤其是不易辨识且被看成是太空垃圾的物体。三个月间,项目组收到超过250件物品,包括弹簧、金属环、戒指、塑料袋、熔化后又凝固的铝,甚至羽毛。有人在自家花园挖出一辆摩托车残骸,就提供了一堆生锈的部件。有人把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相机拆开,因为相机的外形具有太空竞赛时期的机械制品设计风格。诸如此类。人们赋予废弃物价值,用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频繁出现的垃圾制造出一个档案资料库。每一件物品都被记录并拍摄,它们的声音也会用接触式麦克风录下来。让它们产生声音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击打、拖拽,把弓弦搭在上面发声,以及向其中吹气等。项目组已录制了超过一千条录音。


莱恩设计的声音器“机器 9”(Machine 9)将上述一切整合在一起。“机器 9”用实时数据将太空垃圾在空中的运动转化为声音。它的名字指涉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九位缪斯乌剌尼亚(Urania),她掌管与天文、占星相关的诗歌音乐。“机器 9”的构造设计独具匠心,操作过程姿态灵动飘逸,让人联想到航天器的对接机动或空间站在太空中缓慢旋转的情景。即使把整台设备置于航空航天实验室的净室中,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它从静寂中摘取声音,混淆日常废弃物与地外废弃物的边界,合成的声音成为天空的暗恐替身(uncanny double)。与本期提及的其他艺术作品相似,《漂浮》强调废弃物的暗恐性质——陌生又熟悉,美而危险,可见却也在视野之外。

“机器 9”,Nick Ryan与Michael Bowles提供图片

“机器 9”遥测显示单元,Michael Bowles提供图片


《漂浮》项目由英国艺术组织 The Space 资助,由Bowers and Wilkins & Audio Technica 支持。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3期“艺术与废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