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一层光晕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0   浏览数:1652   最后更新:2017/10/24 10:32:01 by 不举手不发言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7-10-24 10:32:01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奥瑞·戈什特(Ori Gersht),《后窗1》,1997—1999


空气  ATMOSPHERE

后窗  Rear Window

奥瑞·戈什特  Ori Gersht


边路原|文

朱欣慰|译
Ori Gersht |图片提供



当我们把目光越过作为经济住房的低层建筑和高层塔楼,城市的物质肌理消失在视野之外,城市之穹渐入眼帘。伦敦城中的建筑高度普遍较低,所以将目光提至半空可以不受遮蔽地望见城市四周。这个新角度能让我们目及远处的天际线,但从高楼上望去,天际线只占了城市上方的一部分空间,而非全部。目至苍穹即意识到,虽然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都聚集在城市表面,城市中的能量也被上推至地球周围的大气之中。


居于高处,并不止感受到的一时的风雨,而且实时看到天气的系统性变化,比如云层在远山上方卷起堆聚,少顷后即由气流推至眼前。同样,月亮的朔望和太阳在一年中的轨迹变化也易于觉察。太阳在冬日里斜抱着地平线,夏日时则高高掠过天顶,日出日落的地点变换也很明显。我们在此感受到的时间与城市中不同,即天空中所体现的天体循环、四季变迁与气候变化。我们也能看到自己居住在一个运动的星球上。当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我们身边的喧嚣声萎缩成一层轻薄的光幕笼罩城市,遮蔽了我们想象中头顶那片漆黑的夜空。地面上的街道被城市之能点亮,天空也是如此。

奥瑞·戈什特(Ori Gersht),《后窗2》,1997—199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摄影师欧瑞 · 戈什特(Ori Gersht)从北伦敦搬到城市南边的一栋十四层楼的公寓。《后窗》(Rear Window)是他花了两年时间从自己床边的窗户拍到的一组照片。每一张都是在夜晚拍摄。画面中,城市被切成细细一线置于画面底端,剩余的空间被天空填满。城市并未被呈现为积聚的建筑物或道路,而是一层光晕,由城市持续消耗和排放所产生的过剩物构成——颗粒物能源。城市中的道路、汽车、建筑物都被排放为雾蒙蒙的空气,飘升到高处,也将我们包围。

奥瑞·戈什特(Ori Gersht),《后窗4》,1997—1999


就此而言,这些照片也都带有摄影家的生活印记,是戈什特的创作与他生活环境相互碰撞的主观性记录。在这组作品完成前,他拍下了数百张照片,照片中有的是白天,有的是晚上。有时有失误、巧合、意外——这些都使他最终完成了这个系列。换一个角度看,它们是纪录摄影,类似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的新地形摄影——多是公式化的重复,长时间曝光摄影,不用滤镜或任何后期处理。通过相机的机械构造和客观的镜头,将人们想象中夜空的黑暗呈现为一幅幅强烈的色彩。大气污染、光污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日夜与季节的更替变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每晚都有特定的色彩,变化充满戏剧性。以光污染与大气污染为焦点,戈什特的作品给予我们一份资料,记录了看重化石燃料经济的人类存在史。

奥瑞·戈什特(Ori Gersht),《后窗5》,1997—1999


作品也给出了一份个人叙述,一个在城市居留的主观记录,同时也是一部对当代伦敦社会生活的非个人记录。影像展示出戈什特对眼睛-相机-空间三者间关系的兴趣。《后窗》在肉眼所见与相机所记录的影像之间拉开一个缺口。相机作为一个机械的眼睛呈现充满诗意的影像,也使我们看到想象中的黑暗与污染物中的颗粒物的相互矛盾。客观阐释与主观阐释在其中紧密缠绕。

奥瑞·戈什特(Ori Gersht),《后窗3》,1997—1999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3期“艺术与废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