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洞穴画廊,一场艺术与建筑的交锋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790   最后更新:2017/10/20 21:38:14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10-20 21:38:14

来源:烟囱PSA


艺术作品与展示空间如何相映成彰,建筑与艺术如何开展对话?或许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 多西(Balkrishna Doshi)设计的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Amdavad ni Gufa)能解答这个自古以来的难题。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内部,1991—1994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图片©Vinay Panjwani


1991年,多西受邀为他的好友马可布勒· 菲达 · 侯赛因(Maqbool Fida Husain)设计一个展示空间。侯赛因是印度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也是孟买先锋艺术家团体(Bombay Progressive Artists' Group)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绘画糅合了印度传统风格与西方的立体主义,常以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构图与抽象的图形描绘远古神话、宗教与历史,以及当今印度的城市与乡村生活。因其独特的创作,侯赛因还被《福布斯》杂志誉为印度的毕加索


侯赛因于其作品前,图片来源于网络


侯赛因作品的韵律或许唤醒了多西的创作灵感。多西设计了一个不同于常规立方体的展示空间,一个仿若远古洞穴的画廊建筑。它的造型自由多变,质感粗犷朴实,蕴含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1991—1994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图片©Vastu Shilpa Foundation


多西在这个建筑中延续了对柯布西耶的继承(戳此处回顾柯布西耶对多西的影响←),而建筑的外形则借鉴了印度耆那教的寺庙形态。所以,洞穴画廊是多西结合了印度传统与现代主义风格的全新尝试。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1991—1994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图片©Vinay Panjwani


为了设计建筑多变的曲面结构,多西借助了电脑辅助的结构规划传统的部落茅屋搭建技术。前者可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建造差池,后者则可更好地适应印度当地的环境。洞穴画廊内部的所有结构皆可自承重,通过贯通的连续性缓解了重量压力。多西还将仅一英尺厚度的钢丝网水泥用于建筑的墙壁与穹顶,以波浪的形状减轻载重。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搭建过程,PSA“栖居的庆典 真实· 虚拟· 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现场


多西的设计兼顾了美观与功能性。这间画廊半埋入地面,不仅可以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更能抵御印度的炎热气候。白色的瓷砖则被覆盖于画廊的屋顶,拼贴出马赛克的装饰图案,同时也可反射阳光的热度。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1991—1994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图片©Vinay Panjwani


如其过往作品,多西将他的光影魔法施展在了这个作品中。他通过建筑表皮结构上的开口,将外部的自然光线引入了内部空间。让观众们在参观展览时,可以感受到日光的位移与变化。


▲本次PSA展览以光影与音乐烘托出多西“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充满生机的形态


多西的建筑设计激活了侯赛因的创作他直接以墙面为画布,涂手创作壁画。他以粗放的笔触与明亮的色彩,勾勒了抽象的人形与动物图案。此外,侯赛因还将自己的一些金属雕塑,看似随意地放置于洞穴内。


▲侯赛因于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创作现场,1994年,图片©Vastu Shilpa Foundation


这个洞穴画廊是多西与侯赛因之间的交锋,他们启发彼此的创作与突破,产生了巧妙的融合。在远古与现代、抽象与具象、自由与规整之间的不断交错,让艺术与建筑真正地展开对话,也让置身于其中的观众们感受到一种充满灵性的通感体验。


▲PSA“栖居的庆典 真实· 虚拟· 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