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双年展-转赵川专栏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1   浏览数:2668   最后更新:2008/09/18 17:21:45 by guest
[楼主] 眼镜兄 2008-09-18 13:25:16
还说双年展
 
赵川专栏
 
 
  某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南京路上美术馆大门口人群拥挤,有人试图从绿化带传出请柬,保安当街大吼:“艺术家就高人一等呀,你们要不要脸…··”这跟当时门里正开幕着的隆重、洋派、煞有介事、名流聚集的上海双年展形成了反讽和对照。中国在参照国际双年展这种文化艺术运作方式,然而,自身所处的日常环境与威尼斯等的欧美地区却大相径庭。这样依葫芦画瓢背后的问题是什
么?下重手打造的展出,在成了城市形象光鲜的同时,又怎么和城市的真实皮肤连接?南京路上多数行人莫名其妙地打量那个场馆门口的盛事,艺术家们如何反省自己参与这种游戏的身份和在其
中发出的声音?“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是促进一部分社会精英拆下自己这头的路轨,赶着去铺向西方罗马?
  双年展这种巨无霸式的当代艺术展览方式,来自有100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一开始就有奇观和异国情调的意味,带着殖民时代展出各地奇特物产的世界博览会的影子。早期双年展如同奥林匹克,各国自筹费用,选送本国自以为最优秀的作品。一些实力较强的国家从上世纪初起,还陆续在威尼斯岛上建造自己的“国家馆”,包括英、法、德、苏联等。尽管今天国家馆被一些人看作殖民主义遗毒,但还是令不少后来者心向往之。中国大陆艺术家’1993年第—次受邀在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展出;2005年中国第一次正式以国家馆展出,场馆是临时性的。
  双年展100来年的历程,几乎就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向世界拓展的历史和地理轨迹。但在西方之外,全球化之下,什么是观看和展示外部环境以及我们内心世界的恰当方式?一个双年展如何给自己的目睹下意义这不同于每届双年展都要花功夫阐释的主题,它是更实质性的,是那座城市的文化课题。这个定义决定了谁来策划,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如何解释。
  有一些双年展试图跳出单一西方背景的艺术讨论方式,提供别样的社会或文化理想和价值观。比如哈瓦那双年展上世纪80年代举办时,是唯一的由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国际双年展,它宣称专为促进第三世界艺术家对话而设计,对西方主流有明确的批判立场。它的作品选择注重第三世界艺术家的集体创造,并利用各种公共空间,以便让艺术作品走向民众。韩国光州双年展的追求完全不同,它的起点是为纪念1980年韩国军事独裁当局血腥镇压学生运动的光州事件为背景,它对梳理历史、建设新的亚洲文化视野有着强烈冲动。这种强调身份和政治意味浓重的双年展,不管是否如想象的争取西方手中的话语权柄,还是仅仅针对了西方艺术圈狭窄的话语中心在工作,都提供了讨论新目睹方式的可能性。
  双年展在亚洲的延展,相当程度上表明对进入西方视野的热情。在传统生活方式早已遭遇危机的今天,亚洲的任何一个双年展,其实都在承担对当代艺术这种西式表达式的接纳、启蒙和推动。但对地域视野的探索,同时也显示出人们并不盲目,想要在已有的全球文化结构上,改造西方中心,自主地标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上海作为中国发展浪潮中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加之开埠经历和租界历史等与西方的复杂渊源,它在国际的眼光里别有一种情调和魅力。上海甚至也喜欢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新世纪初热哀于跟西方接轨,向往被认作国际大都会。上海有意无意地要忽略自己的地域性,而成为一个时尚先进的交汇口。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从地下活动直跃上国际艺术舞台的生存之道。在西方走红,对国际化的神往,也使得上海双年展不会有多大兴趣去建设与西方“脱轨”的立场。是上海这座城市眼下的国际观,决定了双年展将如何目睹和被目睹。
  上海双年展最初叫“上海(美术)双年展”,前两届不具备一般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的特征。但到了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开始套用海外的策展人制度。去掉名字中的“美术”两字,第一次在国家美术馆里正式接纳装置和录像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在中国扎下根来的标志性展览。它带动了本土艺术的真正转变——这个里程碑意味着,当代艺术已逐步由一小众人不受政府鼓励的趣味,发展出一条“国家化道路”。这使得这种艺术在西方之外,有了另一块新的资
源。
  近年对上海双年展的观察中,除了总会碰到当代艺术的西化视角与中国文化环境的矛盾外,回避带挑战性的议题等,也是每届展出几乎无法逾越的规矩。一方面我们除却汇入欧美当代艺术的表达式,似乎无力自拔;另一方面政府关怀和介入当代艺术,有使其滑向政绩工程的可能;而艺术家从边缘被接纳进主流,身份转换中也蕴涵着立场转换…··这些都与西方当代艺术干预社会政治文化的基本教旨形成矛盾。
  凭借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双年展在中国已成为主流文化活动,近届上海双年展参观者的人流量急剧提升,然而,这是艺术的功劳吗?中国的当代艺术从90年代初起与西方艺术圈深度交流,为那边提供了新奇的东西,但这些经验,直接拿回到中国的文化生活里,却是夹生的。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公众大展,没能使一些问题在文化艺术圈形成有效的学术讨论。近十几年的繁荣后
面,中国艺术家追逐暴利自的心情,不比一些房产商来得逊色。层层人脉关系和市场利益圈等权力关系,使关于双年展的批评接近失声。如果不能想明白全球化之下东亚或亚洲与我们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也没法为双年展找到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视野,那么至少应该贴近自己在急速发展中所遭遇的问题。然而,那大概需要依靠一点“脱轨”的决心的。

[沙发:1楼] guest 2008-09-18 17:21:45
顶双飞艺术中心实验戏剧教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