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作品《在风中》入选伦敦国际电影节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486   最后更新:2017/09/29 10:47:58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号外号外 2017-09-29 10:47:58

来源:雅昌艺术网


关于伦敦国际电影节

  伦敦国际电影节(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1956年创办。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举行一次,原来为期 3周。1978年起改为两周。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得过奖的影片,因此,被称为“电影节的电影节”。与此同时,也放映深受欢迎的影片和新倾向性的影片。通过电影节的各种活动,加强各国电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进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主要活动项目有:①放映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获过奖的影片或具有艺术价值、新倾向性、深受人们欢迎的影片;②为评论家、艺术家、电影专家分别举行专场映出;③召开有争议影片的研讨会。电影节虽不比赛,但主办单位对优秀影片也颁发过一些奖品。7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过几次。

  关于作品《在风中》

在风中 4屏录像 2016

  在无休无止的厉风中

  暴烈而虚无

  生活是一场竭力的搏斗

1

  西西弗斯的巨石已经不再是沉重的了,或者,不再只是沉重的。在风中扛着巨石,他的身体不是承受着巨石的重量,而是狂风中巨石的轻,他竭力把持着风中的巨石,以免被风吹走。

  我们所承受的,不是重,也不是轻,而是承受着意义的轻重丧失, 所带来的困惑和痛苦。

  或者,新的西西弗斯,是不管轻重的勇敢。或者,是无轻无重的自由。

2

  年老的父辈,一个时代的背影,和轻飘飘的童年玩具一起被风裹挟。有些吹散,有些难觅踪影。

  我们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里。我们在他们的背后,看着一切随风远去。

  而还一群他们,在我们的背后。

  我们的前方是无尽的过去。

  我们的背后是无尽的未来。

  我们在其中,一同在风中。

3

  在一棵风中飘摇的树上相依为命。

  大风如浪,我们同在这棵如海中小草的树上。

  只有爱,爱他人,爱这棵与大地连接的树,才能获得力量。

4

  暴风雨。(残酷的生活)。照亮的路是窄窄的一条,迎着远处的光前行,意味着也要迎着路上风雨不停的鞭打。

  风就是我们从父母脸上看到的,一刻不停的那种流动,那种令人心酸的不断吹过的,使之每天变化……凌冽如刀,刻划出雅丹之貌。

  因流而逝。

  这是我们在父母的身体上看到的风。

  它不能被阻止。

  其实风没有自己。

  它是以他人面目出现的自己——阻碍之相、惩罚之相、吟唱之相、哭泣之相、地狱之相、天堂之相、力量之相、毁灭之相、撕裂之相、舞蹈之相、罪恶之相、救赎之相……

  你能感受到风,却无法找到风本身。

  你被风吹拂或肆虐,但不知风来自何处,不知风为何物。

  难以定义。

  你在风中的悲痛和狂喜也同样如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风中之火。火在风中是孤独的。被煽起,被吹灭,火自身无法自控,这就是彻底的孤独。灼热而孤独。它的形态被虚无的动塑造着。随风而摇摆不定……

  我们,在风中。

蒋志

2016.11.7


关于艺术家

  蒋志 1971 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为同时期才能最全面的艺术家之一,蒋志曾在多个重要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 OCAT 深圳馆、广州时代美术馆、白立方画廊香港空间、北京魔金石空间等等。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的语言多元广泛,在他超越了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空泛的个人情感和文化态度,从社会和个人的心理深层批判性地介入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获奖:

  2000年 获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

  2002年,香港国际电影短片节 “亚洲新势力——评委会大奖”

  2010年 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

  2012年 获“瑞信·今日艺术大奖”。

  个人作品集有:《木木》(1999),《照耀我》(2008),《神经质及其呓语》(2008),《白色之上》(2008),《颤抖》(2010),《如果这是一个人》(2012),《情书》(2015)《滥情书》(2016,与陈晓云合作),《我们,注定,一切》(20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