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亦春:曾经想把龙美术馆的混凝土全部刷白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337   最后更新:2017/09/28 22:35:50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7-09-28 22:35:50

来源:Cc艺术 David


Ask David

如果你问我有关“清水混凝土”你会想到的是谁?“安藤忠雄?丹下健三?”。如果你接着问:“然后呢?”,想必我一定会说:“只有柳亦春了”。




想必所有了解建筑,或者对建筑感兴趣的人,都背诵过《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最早有关“空间与使用的辩证关系”,不过有意思的是。小编我从老子的这段话中,侧重注意到实用性艺术性如何取舍的关系。


1919年,魏玛公立包豪斯学校成立,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将德国实用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直线条产生的工业美感,简洁、精致,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美观”的定义。灾难与艺术往往是成反比增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反而将现代设计推向了全世界。包豪斯,这个伟大而传奇的名字,也就成了后来所谓的“世界现代设计的起源”。

柳亦春在新英格兰林肯郡的格罗皮乌斯自宅


所以,想要真正了解实用性艺术性的关系,或许要从建筑的起源说起。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讲述了建筑起源一个有趣的故事: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在感受到火的光芒与温暖后,人们就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生活。这促使他们想要定居下来,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慢慢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庇护方式。人类的身体需要庇护,灵魂需要一个栖息地,建筑就这样产生了。


不难发现,在贫瘠的年代,庇护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庇护的同时,又在精神上产生“精神崇拜”(艺术性)。所以很难说是先找到了山洞才有想法去建造房屋,还是先有一个想法要去寻找庇护,才去寻找山洞。扯偏了!


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过程。实用性与艺术性,从历史上看,是根据时代的不同,侧重点左右漂浮不定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者最终一定会逐渐完善、结合。再产生的差异,就只是风格的不同罢了!




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有螺旋艺廊、龙美术馆西岸馆、雅昌(上海)艺术中心、花草亭等,曾获“远东建筑奖”、由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1年度全球十佳“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11)以及由英国《建筑评论》杂志评选的AR新锐建筑奖、2015年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30强”、2016年大舍龙美术馆(西岸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等奖项。


▽ 龙美术馆之前时期部分作品


▽ 龙美术馆


▽ 龙美术馆之后时期部分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