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位中国青年策展人“流动”到韩国 他们在想啥?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215   最后更新:2017/09/19 22:28:25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09-19 22:28:25

来源:凤凰艺术


近日,刚刚获得Hyundai Blue Prize最终候选提名的李杰、苏伟、沈瑞筠、李佳和杨紫这5位青年策展人,受主办方邀请前往韩国首尔进行了为期4天的艺术交流与访问。他们将在未来一个月内以“社会流动”为主题,提供策展方案。最终,奖项将评选出2位获奖者,并向其提供驻地计划与60万元预算的展览支持。本次活动不仅是为了与韩国艺术界代表性机构进行交流,提高候选人对本届主题的理解,更是一个了解韩国当代艺术世界的机会与窗口。“凤凰艺术”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媒体随同前往,以下是在首尔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落地后,交流团队首先前往首尔市立美术馆Nanji创作工作坊访问,这里也是评选结果出现后,最终获奖的策展人进行驻地计划实践的场所。通过与如今驻地艺术家的讨论,5位策展人首先得以通过最鲜活的韩国艺术家现状,理解整个韩国当代艺术生态与样式。



▲ 首尔市立美术馆Nanji创作工作坊交流现场


第二站,则是来到白南准艺术中心。作为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这间受白南准职业与人生影响而建造的白南准艺术中心主要通过对白南准先生作品世界的高密度研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研讨会、面谈、讲座等活动来宣扬白南准有关音乐、创作艺术的见解和理念。在这里,自白南准以降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韩国当代艺术被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

▲ 白南准艺术中心


▲ 白南准艺术中心参观现场


如果说白南准艺术中心代表了向“新”的流动,那么位于首尔最繁华的街道上的德寿宫,则是以其富有历史韵味的石墙路而闻名。这里是首尔的宫殿中唯一一个中西结合的宫殿,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韩国最早的西洋建筑静观轩,如今,还有宫廷文物展览馆和德寿宫美术馆展示宫廷文物,以及最新的VR展览——如果想让某件事物进行流动,那它必然会有源头和方向,观看德寿宫,无疑也是观看韩国流动的一个重要源头。

▲ 德寿宫中VR作品体验


最后一站,则是位于首尔三清路的MMCA国立现代美术馆,这里常年举办呈现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展览,以及电影播放、演出、教育培训等丰富活动。五位青年策展人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还与韩国艺术界人士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何为“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 MMCA参观与交流


如今雨后春笋般生长出的年轻艺术家与青年艺术家奖项,同样如乱花般纷杂;但针对策展人、或是年轻策展人而言,如果除去仅有的几家策划奖选,似乎更多地只能依附于机构和画廊,或是策划所谓“商业展览”,很难真正受到某种支持和认证。在全程活动结束后,“凤凰艺术”随行记者就这几天的观看经验进行了采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的年轻策展人们大多有国际背景和海外留学经验,可以用外语进行无障碍交流,这也在一方面印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更加“国际化”的某种原因。 对话“凤凰艺术”

苏伟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策展人苏伟


Q:经过这几天的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

苏伟:至少从我自己来说,对韩国这样一个邻居的了解,包括对我们周边地区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匮乏,所以这次访问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了解过程。我不光看到了这里的行业面貌,也能通过一定的交流了解到这里的艺术家的工作和思考,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Q:你觉得这些展览跟国内现在的策展状况有什么异同的地方或者是可以交流的地方?

苏伟:其实从策展来说,我觉得跟国界是没有什么太多关系的,我想在这个层面上大家都处在同一个领域内,当然切入点和方法会非常的不同,但是我不觉得这个工作上有本质的差异,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看了几个展览以后我也感觉到,这里的艺术基础设施很完善,这是让我惊讶也是羡慕的地方。从策展的层面来讲,因为交流并不是太多,我似乎看到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对自己历史身份和在当代政治图景中位置的挖掘,仍然是很主要的一部分工作。很难以偏概全地说这里的艺术状况就是这样,但是在一个全球话语越来越不具备合法性的当下,这些工作和研究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不管是作为一个国度、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个体的我们,去理解最终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去叙述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文脉下去叙述自己,也许会帮助我们最终实现一种面向未来的突破。所以我觉得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很难从局外人的角度对这里的很多事情做判断——他们可能跟我们有一个相似的焦虑感、相似的出发点。

Q:这次整个的交流计划的题目就是“社会流动”,你们这回也是社会流动一个真实的社会体验,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呢?

苏伟:确实是没想好,但这是交流的一部分。作为策展人来说,做展览、写作都是一个文化象征的形式,它并不一定必然地和真正的社会领域发生直接关系,但它一定是带有某种象征性和桥梁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我只能从这方面去理解。讨论社会性并不是我工作的出发点, 但我想这个东西一定以某种方式折射在你工作的过程和呈现之中。

杨紫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策展人杨紫


Q:经过这几天的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

杨紫: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上离得很近,历史上也有很多渊源,但是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更多人以西方世界的标准为重要的参照物,这凸显出两国交流不够的问题。

Q:你觉得这些展览跟国内现在的策展状况有什么异同的地方,或者是可以交流的地方?

杨紫:我是第一次来到韩国,对于刚刚接触到的展览、机构和艺术家,我还处于消化阶段。况且,我的接触有限,也不能代表韩国当代艺术整个全貌,所以很难下一个定论。但是这些经验至少提供了一个认识韩国艺术的模糊坐标系,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挺重要。

Q:这次整个的交流计划的题目就是“社会流动”,你们这回也是社会流动一个真实的社会体验,您对这个有什么感觉、感受?

杨紫: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可能现在慢慢步入“后全球化”时代,从而面临一种新的情况:艺术家流动到一个“远方”,成了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在地”这样一个概念就更为难回答。我今天在MMCA看到受邀请的波兰艺术家和韩国当地语境结合得非常好,让人感受到力量。我觉得这种文化交融的态度,就可以被称为“流动”。但是,“社会流动”涵盖非常丰富的意思——阶级流动,信息流动,金融和物流上的流动,都是属于这个范围之内,当代艺术的交流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在这个流动过程中,特别有趣的是,这次来到韩国的5位策展人我都认识,但很少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交流彼此对艺术专业的了解,每个人都特别开诚布公在讲自己在工作上的想法和问题,还有他们的对未来的想望。能跟同行们进行交流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经验。

沈瑞筠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策展人沈瑞筠


Q:经过这几天的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

沈瑞筠:其实我们这次交流还是蛮丰富的,又看了艺术家工作室,又看了不同的机构,包括白南准艺术中心,还有今天的MMCA,昨天还去看了德寿宫。就是以前跟当代的文化都有了解,了解每个艺术家在干什么。我的感受还是蛮多的,韩国经历的过程跟中国差不多,因为我们过来这边肯定会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会想到自己文化的状态,这是我一直在想,最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韩国经历的过程,就是从一个君主的过程,受现代主义影响变成了现代国家,其实这样的一个进程跟中国很相似。它的艺术发展是这样的,以前有传统的东西,现在有很多年轻艺术家,他们基本上很多都有留学的背景,他们的语言也是蛮国际化的,他们也在做他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所以这个状态可以跟中国作对照,我们是稍微厚重一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经历了真正的现代化过程。虽然有些人说是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现代化过程,然后是苏联时期,但是我们真正发生剧变的是这三十年,它有一个对照的过程。

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现在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建立自己的学术。外国的东西,特别是在有网络以后,我们能吸收的很快,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但是我们自己给这个文化贡献了什么呢?其实这是现在中国最迫切的问题,但又因为资本的介入,所以现在中国的资本整个行业内的氛围是很着急的,或者说是那种很景观化的,这个都是我们特别想反对的事情,我们也想找一个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来首尔这边参观完他们的状态,我觉得相比中国是平静很多,平稳很多。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看的一些展览,我觉得真的是策展人静下心来去挑选艺术家,他讨论的一些问题和方式其实跟所处的环境有相关的,所以他们对社会的一些问题态度上相对平静,而且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个是蛮有意思的。

Q:你觉得这些展览跟国内现在的策展状况有什么异同的地方,或者是可以交流的地方?

沈瑞筠:其实都挺好的。但是对艺术家来说,白南准艺术中心我还真的挺喜欢,因为他等于是韩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明星。他在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谈论媒体跟人的关系。我们现在谈的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这个问题依然在,只是他当时面对的是电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VR这些。但当时他问的,就是我们现在对这种高科技,这种媒体艺术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们用了这个技术,但是没能去到一个很深入的点来问问题,只是用了这个技术本身。但是我昨天看白南准,我觉得他做艺术的时候其实是电视普及差不多的那个时间,但他对这个媒体本身思考是很深入的,然后他的思考也很站得住脚,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现在还能用到,而且他阐述了一个很新颖的方式表达,所以这个是我特别喜欢的。因为以前我看到的作品都是比较零散的,这次还算是比较集中去看他的作品,这个展馆有两千多件,所以以后有机会我还想来。如果要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中国能有这样的,就是很系列的去梳理一些比较重要的艺术家,跟中国有关的,以后可能会很有用。因为它如果是真的很成立的话,它一直会有个参照作用,其实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你是很需要有这样一个东西。

Q:这次整个的交流计划的题目就是“社会流动”,你们这回也是社会流动一个真实的社会体验,您对这个有什么感觉、感受?

沈瑞筠:“社会流动”这个题目其实它等于是现在我们都会在思考的,是一个蛮重要的课题,那比如说如果回到中国,我觉得流动有两种,一种就是中国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农民挪动城市。其实这是一个移动,这个移动跟中国到外国移动差不多,因为整个生活方式发生了移动。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方式,到城市就是一个非熟人社会。以前在农村的一种知识,到了城市不一定能用,也会有各种问题。其实跟一个中国人移到外国相似,因为我自己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你到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一些东西不适用了,所以怎么融入到那个群体里面,这些都是相关。这个是中国内部的移动。

就整个世界来说,的确最近这十年无论是通讯、高铁飞机什么的,我们移动方便了很多。以前八十年代中国如果要知道外国的消息,很多都是通过杂志、二手材料,现在大学生有空都会跑到外国去看展览,所以说这个移动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觉得它是蛮有意思的课题,这个课题可以是国际化,我们谈它其实能从一个点谈到世界范围内。

李杰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策展人李杰


Q:今天是整个这次交流计划的最后一天,快要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的交流活动,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李杰:从一开始对韩国当代艺术的好奇,然后落到一个更真实的现场环境里。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从韩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类似于白南准艺术中心里非常棒的展览,也看到了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以及国内新一代艺术家的活力。这些都给了我们不小的触动。同时在亚洲的艺术现实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中国与韩国交流的可能性。包括在历史的纬度上面,我们会发现,中国跟韩国,可能不是完全处于同一个历史发展的周期。包括接触到西方和对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与他们特别缺少两国之间这种开放性与创造性的交流,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在信息上的交流。

Q:你觉得这些展览跟国内现在的策展状况有何异同?或者说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地方?

李杰:其实在来韩国之前就有所耳闻,韩国机构策划的展览都非常好,特别是在一些非营利的美术馆,他们做的非常用心。这次来看了很多展览过后,也感觉的确如此。整个从机构对于主题的把握、艺术家的选择和空间的运用,包括观众如何参与其中以及现场的体验等等,这些设置都非常的专业。而且我觉得韩国的空间建设和中国有些像,就是很多空间的体量都能满足足够的观众体验。更难得的是,韩国不少美术馆每一个展览的信息量到它上下文关系的梳理都做的非常不错。这些都是我觉得特别好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在韩国也感受到它今天更注重的是本土艺术家迭代的孵化、呈现、生长。它有良性的本土艺术家迭代,质量也非常高。但今天在整个开创性上,我觉得它缺少一股更生猛的力量、活力。这种活力有可能一些来自于面对未知东西的那种好奇。它的生态更多的还是有一些我们现在在西方包括在亚洲经常看到的那样的一些形式。所以我认为韩国和中国一样也需要有更多的跨领域、跨文化包括跨历史周期的艺术碰撞,它才能激活各自领域的发展。

Q:这次整个的交流计划的题目就是“社会流动”,你们这回也是社会流动一个真实的社会体验,您对此有何感觉、感受?

李杰:我觉得首先,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已经必须要流动。很难说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就能够孤独终老,很有可能你做了一件什么事,别人也会找上门。所以说不管是在虚拟的世界里还是在现实世界当中,这种流动都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但同时,从我自己来说,我更关心的是一些主动的流动,比如说艺术家选择离开他的故土或者是离开他的工作室,他选择进入到更大的社会空间,一些有非常强的、自己文化底蕴的艺术家选择去关注其他文化的发展,他们是怎么做的。有一些可能有游牧的特点,比如说有些我们看到的项目,包括像我们这次在韩国看到的,它的项目中间大量的存在驻留项目,他们会去到不同的地方,用自己的艺术系统和其他的系统发生碰撞,然后产生一个新的结果。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在未来的中国也好、韩国也好,可能会成为一个必然的更大的一种趋势。当然我觉得反观我们跟西方之间的流动,或者是我们在本国之间这种地方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但是在亚洲之间的那种流动相对来说反而是少的。我们虽然是邻居,但是我们对各自从曾经到现在发展的脉络其实了解甚少。这一块的流动,反而是我这次来到韩国之后看到韩国官方与民间支持有非常多的驻留交流项目,有很好的项目向更多的亚洲的同行开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这样的项目。

李佳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策展人李佳


Q:经过这几天的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

李佳:这次的交流活动从时间来说可能短一点,但是内容很密集,而且范围不仅包括艺术或者当代艺术的领域,也会延伸到一些同我们的实践相关、同当代的语境相结合的话题。比如它用韩国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去展开和呈现在这里发生的具体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些文化上所固有的症结,甚至包括一些在比较深层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层面上发生的触碰。这是体现在社会每一个侧面的整体现象,当然像现代汽车这样的一些企业的状况,比如他们如何去定位自己,如何去估量和认识他们在这个社会当中的影响和可能性,后者不仅是落实在经济实体当中,还包括更大范围的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个综合的现状,我觉得如果仅用当代艺术这个词来概括,会有一点点太狭窄,我可能更倾向于用当代实践去概括这些工作。它可能会把一些本来切割在艺术领域之外的体验,或者一些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生产、消费、传播日常生活中间的经验与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把它们打通,创造新的流动,也创造新的聚合。这些很多样的社会线路其实可以被综合在一个新的展示、认识和互动的平面上,让我们可以根据它来对当下的状况做一个新的认识,来考量我们的行动,包括当代的策展行动它和现实的关联性和有效性。

Q:你觉得这些展览跟国内现在的策展状况有何异同?或者说是可以交流的地方呢?

李佳:我觉得可能很大的一个不同是体制方面的差别,比如MMCA作为国立的美术馆,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长期发展计划,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项目前后相继的推进。所以它的意义可能不在于一个具体的展览和它的效果,不会去过分追求展览的热点和轰动效应。而是通过比如说几年的时间以项目和活动的序列来铺开一个脉络。我觉得它的延伸过程也是和整个韩国的现实关切和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就有很多来自外部的、社会和文化的机会来加深这个影响,那么每个展览可能都会变成一个真正的问题的发生器,或者说成为一次跟整个世界去进行交换、建立关连、去进行流动的契机而不仅仅是一个媒体或者文化的事件,一闪而过或者仅仅是一种奇观。还有一个方面是,包括白南准艺术中心这些大型机构,它们都会同时有两条或者更多的线索。会把本地和国际相结合,会把回顾和未来、历史和当下同时涉及。所以它们会把工作变成不同的几条平行线在走,但是每条线会有不同的时间,覆盖的轴线跟地域范围,这样它们的研究和实践就变成一个非常立体的状态,在一个良性的网络状的空间里面展开。这两点是我觉得可能国内的一些机构现在还比较欠缺的地方。

Q:这次整个的交流计划的题目就是“社会流动”,你们这回也是社会流动一个真实的社会体验,您对此有何感觉、感受?

李佳:“社会流动”其实一个非常有关联性的题目,也非常的紧迫。因为近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多问题几乎都包含流动性问题所引起的冲突和对抗,特别是最近频发的这种地区性悲剧事件更让这个问题变成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临的一个紧急状态。经过韩国这几天的交流,我注意到这些发生在更广的社会光谱中的东西是如何流动或者渗透到艺术的领域中的。这里面也包括很多黑暗的地方,比如很多时候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阻碍摩擦,包括像难民问题的加剧,包括不同的国家里面普遍面临的空间和城市问题等等。 那么其实我们在一个展览的机制当中,可能只能解决或者挖掘出里面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微小的部分往往会是一个非常深的口子,比如说就像我们现在在这个展场里面看到的这些作品,它所描述的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一种离散,以及这些离散人群的心理上的流离失所,收到陌生的社会的挤压,以及一种文化根基的丧失。这种悲剧性的东西实际上真正能够反馈到社会政策这些现实政治的部分是非常小的,但是通过艺术,它挖了一条很深的沟在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一端真实的社会情况。真相其实是很多包括了很多层面不同的事实。虽然我们在这边可能隔离在一个立方体盒子里面,直接去做的事情会很少,但是这件事情所能够带出来是敞向未来的那些能量,包括它对人类意识的改变,这是一种非常无形的东西。我们就从这里走向真实的存在,走向我们的现在。

Hyundai Blue Prize

Hyundai Blue Prize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2017年7月1日启动。本届Hyundai Blue Prize的策展主题为“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鼓励参与者思考在当下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社会变化中,艺术创意和创新如何突破常规,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挑战并影响观众的认知。

本次大赛首先根据候选者的历年艺术表现,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办伙伴刘晓都、北京民生当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资深策展人孙冬冬、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蔡影茜、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四方美术馆负责人陆寻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教授王春辰这8位提名评委推荐出40名参选者。然后由韩国现代国立美术馆馆长Bartomeu Mari,澳大利亚电子艺术节总监Martin Honzik,Rhizome执行总监Zachary Kaplan,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杰,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和OCAT(西安)馆长凯伦·史密斯这六位专家评委选出6位决赛入围者,他们是:刘秀仪、李杰、苏伟、沈瑞筠、李佳、杨紫。而在此后的终选环节,入围者将以“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为主题策划一个展览方案,并在决赛现场向大奖专家评委进行方案陈述,与专家评委进行一对一的评论。

凤凰艺术 首尔报道 撰文、采访/崔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