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专访 | “影像上海” & 周大为:未来中国一定是当代艺术的主战场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389   最后更新:2017/09/13 15:55:53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09-13 15:55:53

来源:ARTYOO 李宁


周大为


收藏家

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 联合创始人

Cc基金会及Cc艺术创始人


1985年生于上海,居于香港和温哥华,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双修艺术史与国际关系。青年收藏家中坚力量,曾是画廊总裁兼艺术总监,艺术基金职业经理人。其产业涉足领域多元,包括金融、地产、互联网、时尚、艺术品、体育等。这位信都国际董事长总经理,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里最有力的推手之一。


周大为是一位连环创业者,自2003年涉足艺术收藏界,周大为在构建自身收藏体系之外,投资并支持数家各具风格的当代画廊,并发起成立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艺术交流平台——ART021艺术博览会。同时担任几家重要收藏机构及艺术基金会顾问,作为香港Li Shen基金会的执行董事,他帮助基金会建立艺术股份价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 ($25million)。

第四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第四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 Shanghai)于9月10圆满落幕。基于前几年对影像艺术的环境和市场经验的不断累积,很明显第四届“影像上海”在短短四天内迎来了超过三万名观众的数量,其中除了吸引了不少往届爱好摄影作品的摄影指向性藏家,而且随着不少当代艺术画廊的渐渐加入,也让博览会从第一届倾向纪实性、历史性摄影的格局中扩延到当代摄影的大的环境中。尤其是特展版块的策划让纯粹的摄影媒介与当代艺术的界线变得模糊且具有统一性,例如“洞见”版块追踪了艺术摄影的色彩历史,以及收藏家特展“叙事”等。

刘香成,可口可乐恢复北京生产,1981

张海儿,The Forbidden City,Beijing,1987

Henri Cartier - Bresson,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re, Paris, 1932

森山大道,东京色彩,1938

杨福东,International Hotel No.8, 2010

荣荣&映里,Liulitun,Beijing,2003


相对于摄影市场中我们所熟知的作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刘香成,和肖像摄影家著称的肖全,以及从人的生活侧面去呈现一种特殊世界观的张海儿而言,当代艺术作品与他们作品中的易读性相比显得更加高冷、难懂。然而近两年的“影像上海”试图通过艺术与影像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去打破这个临界点,特别是在本届博览会,我们可以看到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年)1932的标志性“现代新闻摄影”,到森山大道1938年拍摄的具有日本时代标志性的《东京色彩》,再延伸至马克·吕布1965年的街景作品、荒木经惟2017年创作的新作“花游园”系列;而在当代艺术范畴的影像或摄影作品,我们会贯穿到杨福东、曹斐、施勇、胡介鸣等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其中有很多摄影作品是从影像作品中延伸出来的。而这条跨越了几十年的摄影线索贯穿着整个博览会。

左起:郑志刚 (K11艺术基金会)、王津元 (复星艺术中心)、周大为 (Cc基金会)

邵忠 (现代传播集团)


但此次博览会对当代艺术的最大亲和力莫过于收藏家特展“叙事”——郑志刚 (K11艺术基金会),周大为 (Cc基金会),王津元 (复星艺术中心)和邵忠 (现代传播集团) 。从艺术家的名单来看包括杨福东、徐震、施勇、陈晓云、荣荣&映里、封岩、张克纯、陈维、程然、蒋鹏奕、雷尼·布里(René Burri)、让·丹尼尔·洛里厄(Jean-Daniel Lorieux)等。对于如此侧重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呈现力度,不禁让我们思考“当代艺术的市场与摄影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摄影爱好者的藏家是否会慢慢被吸收到当代艺术的收藏中,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并且这些在当代艺术的领域里以影像或摄影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脱离了当代艺术的市场语境,在摄影市场中会处于怎样的位置,或者影像和摄影的媒介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热度,这都是引起不同领域藏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此,ARTYOO有幸采访为此次收藏家特展“叙事”板块提供作品的收藏家周大为,听听他是如何思考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的。


ARTYOO 对话 | 周大为

采访/李宁

施勇《Untitled (Big)》,2008年,图片来源:王津元(复星基金会)


ARTYOO:通过本届PHOTOFAIRS Shanghai透露出的“当代艺术”气氛,你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市场与摄影市场之间的关系?

周大为:我不是一个特别专注于媒介的人,不管是当代艺术中的影像、照片或其它媒介。首先我认为收藏当代艺术品和纯粹收藏摄影照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它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作品,或者可以提升到当代艺术作品的话,我都统称它们为当代艺术品,不会说这是摄影照片或其它别的媒介。但如果我们说的摄影更多的是历史性的照片,或者它在照相以及影像技术上面有自身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照片收藏,这是两个体系。

如果你去看第一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会发现它更多的是符合大众,倾向纪实性的、历史性的照片,但在近两届更靠向艺术博览会的方向。

展览现场

陈晓云《陈先生的黄昏》,2007年,图片来源:周大为(Cc基金会)


ARTYOO:从本届“影像上海”的画廊单元来看,其中有很多画廊在当代艺术领域里也很知名,那你觉得持续关注“影像上海”的摄影爱好者的藏家会慢慢被吸收到当代艺术的收藏中吗?你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周大为:我觉得它有它的矛盾性,很多喜欢影像摄影的观众关注“影像上海”,是因为这是影像博览会,更认为它是一个摄影展,比如很多摄影协会的摄影家或自己喜欢拍照的摄影师、年轻人,他们会觉得这偏向大众化。但这批观众未必会去看艺术品,艺术还是会给人一种高冷的感受。但近两年“影像上海”试图通过艺术与影像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去打破这个点,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或许有很多摄影的爱好者去看这些艺术影像作品,会觉得看不懂,甚至质问它昂贵的价格,但这需要慢慢引导他们进入艺术的语境。

ARTYOO:在本届“影像上海”的“收藏家特展-叙事”中,能看到你收藏的例如徐震、陈晓云等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如果将这些艺术家从当代艺术的领域里抽离出来,单独看他们的影像作品,在目前影像市场里的状况是怎样的?

周大为:他们更多的是一个综合媒介的艺术家,并不指向单一的影像市场,更讲究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这个点,只不过这次“影像上海”展出的是他们的影像或摄影作品。从整个的体系来看,我收藏的重心更侧重于徐震、刘韡、杨福东、杨振中、陈晓云、朱昱这些60后、70后的艺术家,相对80后的这代人比例偏少。

曹斐,My future is not a dream 03,2006

徐震,8848-1.86,2005,由周大为(Cc基金会)提供


ARTYOO:你是如何看待摄影这一媒介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所承担的表达观念的重要性?

周大为:如果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摄影相对影像是更便于收藏的,但你不能说很多作品用照片是最合适的,像徐震和曹斐的很多作品都是影像媒介,只不过在此基础上会再延伸出照片。

ARTYOO:那像杨福东的摄影作品,与他的影像相比是否更存在独立性?

周大为:我觉得杨福东能抓住审美好看的人物、事物,也很适合收藏,的确他的影像作品会相对贵一点,而且影像的收藏与照片相比更加小众。从我的角度来讲,他照片的市场还是不错的。

陈维,Lost Hotel,2016


ARTYOO:那你是如何理解像陈维、蒋鹏奕、程然等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及市场的?

周大为:像陈维、蒋鹏奕、程然这一代艺术家,比上一代人更加懂得市场,也更加理解国际化,能跟国际接轨。从作品本身的意义来说,陈维还是从传统的摄影艺术体系里出发,能从中看到很多摄影史的东西。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将摄影的技术和历史对他的影响结合到他的艺术本身,他最终的内心还是在创作艺术,只不过他比其他的一些艺术家在技术层面理解的更加深透。包括像蒋鹏奕,面对摄影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他们都比较容易被接受

蒋鹏奕《Dark Addiction 17’33》,2013年

程然《绝对狂野》静帧,2014年,图片来源:郑志刚(K11 Art Foundation)


ARTYOO:对于你参与此次PHOTOFAIRS Shanghai“收藏家特展-叙事”板块,最初与主办方是如何协商,并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

周大为:这其实是概念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做法。我有很多作品是在国外,但我们都知道,国外收藏的很多作品是不方便带进来的。所以如果是在国内的收藏呈现,我肯定会更多地选择国内的艺术家作品。那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本届博览会的“收藏家特展-叙事”中,我更刻意地呈现了我们这代人的感觉。我在选择作品时更多的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从艺术家的角度,或作品的角度——充分考虑我与他们的关系,由此塑造这群人的一个脉络或者是一个体系式的关系。比如说徐震、杨福东、朱昱,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特别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之间有相同的气质,但作品又完全不一样,进而让观众寻找这些艺术家和我个人,以及Cc基金会之间气质的关联性。本届收藏家特展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几位藏家在气质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但能看到每个人呈现的作品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点——同样的艺术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和藏家,进而从中找到一些关系。

ARTYOO:你会不会觉得本届的“收藏家特展-叙事”板块在展场中的亮点设置,让当代艺术的氛围把影像与其它媒介的边界逐渐磨平,显得更加融合?

周大为:这个板块包含了整个艺术史和艺术市场的多重迹象。主办方所选择的这四位藏家,应该说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里充当着很重要的部分,我们自身也是这个行业的KOL,所以我觉得此次特展在整个“影像上海”里有一种很强势的感觉,这种强势其实是多方位的,如果不是这四个人,单单这些作品可能不会有这么强势的感觉,毕竟这些作品经常被大家看到。我觉得本届“影像上海”是有意把这种强势拉进来,让观众对此有更多的关注,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彭韫,小朵的夏天,2009

Golden mouse,廖逸君,2014


ARTYOO:那在当代艺术的市场里,影像作品的市场潜力如何?

周大为:我觉得市场越来越好,据我了解整个亚洲买影像、装置艺术作品的比例,可能比欧洲和美国还要高,包括在巴塞尔这样的博览会。因为中国的藏家学习的很快,而且年轻藏家越来越多,他们非常能接受这样的艺术形态。我认为中国在未来一定是当代艺术的主战场,而影像作品也越来越容易被人接受。前几年还有人问摄影作品怎么收藏,现在已经不会有这个问题了,那现在可能会问影像怎么收藏,或者是表演怎么收藏,但再过几年这个类型的作品可能又变得很容易收藏了。这些事实正是靠我们把影响力做出来的。以前没人做徐震这样的作品,徐震大规模的做,大规模的投入,现在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了,这最终是靠投入投出来的。我们没做ART021的时候,中国博览会的状况是什么样?我觉得我们的贡献就是把大家没有感知的,但存在的东西变成具体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