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莫妮卡”——莫妮卡·德玛黛:亲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纪录片文献展
发起人:莫空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707   最后更新:2017/09/08 00:42:56 by 莫空间
[楼主] 莫空间 2017-09-08 00:42:56

NUVOLE T 200 dpi 100x140


《成为莫妮卡》
莫妮卡·德玛黛亲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纪录片文献展

导演:Francesco dal Bosco
纪录片:上午10:00 下午16:00
讨论会:2017年10月6日下午15:00

开幕: 2017 年 10 月 5日 16:00
展期: 2017/10/05 – 2018/01/31
地点: 莫空间

成为莫妮卡

在三十年来往于中国之后我成为了今天的莫妮卡,成为了什么样的莫妮卡?在这些好像即漫长又短暂、即紧张又松散的岁月里我干了什么?我变了还是没变?变了多少?的确中国变了,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我是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的忠实、热心且坚持不懈的见证者。自行车、微笑、好奇、饱满的热情和简单的食品、慢速的火车、拥挤的公交……后来,一年又一年,我看到了民居被拆毁,城市变成了工地,本质在变化,茫然无措的居民适应全新的住所,适应记忆的消失。

1996 新加坡1996-新加坡

我自己也适应了,倒不是因为这个新的中国现实令我信服,而是因为我对这里的人们,很多朋友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更觉得这里才有我的用武之地,而不是在我那该做的都’已做完’了的祖国。有时我问自己,在这三十年中我在中国度过的整月整月的时间,足以补偿我所经历的辛苦、严寒、酷暑、疲劳和被看作是毫不相干的外人(这是任何一个西方人在中国不可避免的窘况)吗!在悲观的日子里我会面对内心,承认自己的不足,那些在中国被普遍承认的新价值,那些只认金钱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新价值观不会让我有兴致再次回到中国。然而最终只需两三个、五个或十个朋友向我表传达他们的感情和对我的支持,以及无条件地让我继续做老本行的期望,就足以让我下决心在下一个秋天或春天去找最适合的航班再次出发。

1995 与丁乙1995 与丁乙

1989-广州,与迟轲老师1989-广州,与迟轲老师

1997-昆明,和李季、刘建华1997-昆明,和李季、刘建华

1997-上海,与罗永进1997-上海,与罗永进

1997-与石磊、方少华1997-与石磊、方少华

2002-意大利特伦托,-与周春芽2002-意大利特伦托,-与周春芽

2004-上海,与张恩利、陈妍音2004-上海,与张恩利、陈妍音

2006-上海,与朱巨澜、周晴2006-上海,与朱巨澜、周晴

2008-北京,-与栗宪庭2008-北京,-与栗宪庭

2008-洛阳,与徒步的朋友们2008-洛阳,与徒步的朋友们

2009-上海,-与宋海冬、余友涵夫妇2009-上海,-与宋海冬、余友涵夫妇

现在有了莫空间,日程安排更加有规律了,朋友们也更容易预见我的行踪了。在这里我有机会更好地连续展示体验艺术的方式和方便我与很多中外艺术家的联系。但是,还有意义要区分中外艺术家吗?是不是更应该摒弃那些腐朽的成见、偏见、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和思维定式,来集中精力关注每个人、每一个个体所能做出的宝贵贡献?

继续主持莫空间的工作和筹备为大家举办的各项活动有很多困难,但每一次只要某个东西‘咔嚓’一声,一切就都运转起来,这也仰仗一些朋友的奉献。我因此选择这里来首次放映刚刚完成的关于我在中国三十年的影片,还有罗永进和我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制作的关于许多青年艺术家的纪录片中的两部,今天他们都已成名成家。

纪录片《成为莫妮卡》,出品人:魏世建、Dalbosco Luca,是意大利导演佛朗切斯科的作品,其中对我经历路程的解释,视觉上的敏感和场景片断的筛选完全是他个人的。佛朗切斯科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作品,我认同他作品里的我。这部影片的目的当然不是歌功颂德:而是通过很多收集来的见证让我更加看清自己探索的意义,作为研究课题我的探索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结。

我将在十月初去莫空间,我期待着从1986年到今天遇见的所有朋友以及那些我还未曾谋面的各位来新密,叙旧、重逢、畅谈,来互相看看我们到底有没有成就各自的自我。

谢谢! 莫妮卡•德玛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