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楠:光和生命一样值得被描绘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488   最后更新:2017/08/25 15:44:00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7-08-25 15:44:00

来源:芭莎艺术 刘秋笛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轮廓”是继2012年和2014年后,艺术家孔令楠在杨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此次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的绘画及装置作品,向观众呈现了她眼中抽象而又复杂的世界。


“光和生命本身一样值得被描述”


2007年,孔令楠从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由于渴望更深层地表达对人和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从大学的最后一年起,她开始将这些想法和概念通过油画来传达。

艺术家孔令楠


良好的平面设计学习经验使孔令楠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她的绘画没有传统学院派的痕迹,画面通常是平面化的。虽然孔令楠采用的是最为普通的油画颜料,但凭借其精湛的技巧,每一根线条看上去都像是在黑夜里发出炫目光芒的霓虹灯。

孔令楠《二十八宿-奎》,布面油画,120×90cm,2010年


孔令楠曾说霓虹灯是世界最恰当的喻体,它繁华而又孤独,虚幻而又真实。在她看来,光是和生命一样值得被描绘的东西。在那霓虹光芒里,我们得以看见人类在钢筋水泥中制造出的幻象。


自然、宇宙、人类

2011年,孔令楠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她的第一次个展——“只有她的身体”。从那时起,她便一直将关注点放在自然、宇宙和人类的关系上。

孔令楠《四季》,布面油画,150×150cm,2009年


孔令楠的艺术创作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她从中找到的共鸣和认同感。庄子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而孔令楠的作品也时时透露出“人融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的气质。

孔令楠《姑射山 之一》,布面油画,471×190cm,2012年


在她的画面中,世界被提炼为概括性的线条,只保留基本可认知的轮廓;人物则如蜉蝣般漂浮在漫无止境的虚空中,而这种漂泊在茫茫宇宙间的孤独正是人类最能产生共情的情感。

孔令楠《迷阳迷阳 之四》,布面油画,195×130cm,2012年


冷静地抽离


在《飘逝的半岛》的作品自述中,孔令楠写道:“为了穷究真理,人总是尽力将自己他者化,试图将自己抽离来反思我们自身的状态,然而当我们抽离得足够远时,我们触碰到了广阔而又无始无终的洪荒,这巨大得不可思议的纯粹性,将一切固有的认知席卷而去,令我们无所适从。”

孔令楠《飘逝的半岛 之一》,布面油画,471×190cm,2011年

“抽离”二字恰是孔令楠作品带给观众的最直观感受。从《姑射山》到《海滩》,再到现在的《轮廓》,她的视点仿佛变得越来越遥远,画面中的人物已经渺小到看不清形态,就像是对这世界的遥远凝望。

孔令楠《海滩》,布面油画,400×200cm,2014年


孔令楠曾把世界形容为“一座永远生长而又永远无法完成的巴别塔”,她相信“沉溺于永恒的劳役”是人类逃不掉的宿命。也许正因如此,她的绘画才总是能让人感受到冷静而虔诚、理智又浪漫的情感

孔令楠《岛 13》,布面油画,120×90cm,2015年



芭莎:距离你上一次个展已经过去三年,能否讲述一下这三年的创作经历和状态?


孔令楠:2015年,我在一个非营利性的空间“A307”做了一个个人项目《5.15.2015.A307》。这对我来说是探讨个人趣味与意义是如何形成,并作用于自身的一个视觉日记,比较个人化。展览中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时效性的,荧光棒第二天也不会再发光了。

“A307”,宏源公寓A307,北京,2015年


2016年在香港巴塞尔做了一个个人项目。展出的是我2015年做的一个新系列《夜之域》。同年在万营艺术中心参加了由郑妍策划的群展《成物》。2016年基本上我都在构思这次展览的作品。

孔令楠《夜之域》,布面油画,300×180cm,2015年


芭莎:你在这次展览自述中说人们在构建世界的同时,也在相互的映像中构筑着自我,能具体阐释一下你的想法吗?


孔令楠:就像迷米(meme)学说所论述的,每一个文化单位都是一个meme,当然每一个meme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之后它有着自己的生命,也影响着其他人的自我构建

孔令楠《轮廓 Ⅸ》,布面油画,130×195cm,2017年


芭莎这次展览的作品没有像以前那样使用深色背景,色彩更为明亮丰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孔令楠:其实我之前画了一些颜色变化很微妙的作品,主要以黑白为主,大大小小画了好多张,但是感觉总是不对,后来我把作品调整成现在这样,也是尝试之后得到的结果。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芭莎:之前一直有人评价你的画面具有叙事性,但你这次的作品非常简练、抽象,这是否是在寻求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和转变?


孔令楠:其实我个人觉得叙事性是非常中性的一个词,有或没有要看个人的创作需求。之前我的画面其实是很明显有叙事性的,但也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客观地描述人存在的状态,比如说海边散步、生火、捕鲸等。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所以说从《二十八宿》到《迷阳迷阳》到《海滩》,再到现在这个系列,这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还是挺明晰的。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并没有刻意要去掉什么或寻求什么。我创作的主线其实并没有改变过,只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而已。当然,过程中我关注的小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芭莎:你的作品以绘画为主,而装置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这两种形式在你的创作中是什么关系?


孔令楠:我主要是以绘画为主,但是我从来不排斥其他的媒介,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和系统。我觉得绘画最好的一点是,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下,跟别人不发生协作关系。装置的部分我一直都有做一些,但由于制作限制,我做得并不多。

孔令楠《廓 1-7》,PVC喷漆装置,尺寸不等,2016年


芭莎:多年以来,你都一直在关注自然、宇宙等话题,于你而言,这些议题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孔令楠:在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中,人在面对索拉斯星神秘而又似乎有生命的海洋时,好像若有若无地找到了一些与人类有着共性的连接点,但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尝试与努力,都始终无法理解大洋的动机与成因,最终只得到深深的挫败感。

孔令楠《线 2》,PVC喷漆装置,138×4.5cm,2016年


人其实并不需要超越人可理解范围以外的存在,我们思考世界、探索宇宙,其实都是在思考自身,最后一切都要回到自身上来。与其说我对宇宙感兴趣,从根本上不如说我对人类自身感兴趣。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芭莎:你画中的世界与你眼中的现实世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孔令楠:画中的世界是经过我提炼概括的一个世界,无论怎样都是以我的视角看到的,就好像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画中也有我想要体会的世界,比如说《夜之域》,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人没有自我的个人意识,而是连接在一个共同的集体意识中,就像一株植物、一块岩石一般纯粹地存在着。但说到底,那是人之外的世界,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一个世界。

孔令楠《夜之域 19》,布面油画,195×130cm,2015年


芭莎:你的作品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如何看待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孔令楠:我一直认为,艺术不能只是哲学观点的视觉化呈现,或变成某个哲学理论的注脚,一切还是要从自身出发,最后作品的呈现一定是一个有哲学观、世界观、知识结构和个人经验的这么一个非常综合的东西。

孔令楠《轮廓 Ⅹ》,布面油画,130×195cm,2017年


芭莎:你觉得观众能够真正读懂你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吗?观众的理解对你而言是否重要?


孔令楠:我基本上不太会去想这个问题,语言被创造出来后就有了自己的命运,不是人能够控制得了的。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芭莎:很多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中都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个人符号,你觉得霓虹灯式的线条算是你的个人符号吗?时至今日,这个符号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令楠:我更希望作品里有我个人的气息而不是一个什么符号。其实如今,这个新系列已经没有具体的霓虹灯样式了,而是一种纯粹的光。光是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物质,没有光就没有空间、能量、生命。我认为和生命本身一样是非常值得描绘的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芭莎:有人认为抽象主义、极简主义已经把绘画语言发展到了极致,艺术家很难再在绘画这一领域找到新的突破,你如何看待?


孔令楠:我觉得绘画的语言和绘画作为媒介是两回事。我首先认为绘画作为一种媒介还是有着生命力和其独特性的。而说到语言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世界每天都在迅速变化,所有的这一切都必然反映在语言中

“轮廓”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7年


正在展出

展览:“孔令楠:轮廓”

艺术家:孔令楠

展览时间:2017年8月5日-9月24日 周二至周日10:00-18:30

展览地点:杨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