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在照片中所虚构的现实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588   最后更新:2017/08/25 09:15:34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8-25 09:15:34

来源:创想计划


背景图为陈维作品

阅读小说有时会让我经历这样的情况:经过很长时间,我可能已经忘记了故事情节甚至作者最初所使用的确切语言,但场景画面以及与之所连带的气氛却进入了大脑海马区,经常在不经意的时刻被突然唤醒,如同我自己真的经历过一样。翻看陈维最近几年的作品,也有这种感受。

陈维,昨日商店,2014

陈维是一个以相机为工具的创作者,但他认为自己没有许多摄影师捕捉拍摄目标时的那种瞬间反应。他总是事后才从大脑中提取出近期所观察到的人和环境,再经过缓慢的过程把它还原出来,以至于要重新去搭建一堵墙壁或者一截断裂的水泥楼梯。此刻,那些“当下的情景”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经历了个人化的发酵。


陈维,新漆,2017

陈维很早就确立了这种先构建再拍摄的方法。但同早期那些个人幻想明显的作品相比,陈维现在的作品越来越接近“现实”。人们在观看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进入到照片所构建的场景之中,随后才感觉到一种不真实的异样。在“新城”项目中的作品《新漆》中,我们看到一段似乎是被拆除了一半的人行道,大概刚刚经历了一场雨,地砖被移除之处形成一个个水洼,反射着周围建筑或者路灯的光,呈现出金色——就像是你在夜晚的城市里随时可能遇到的情景。如果你持续观察这个画面,也许会注意到水面上不自然的褶皱,陈维说,那些“水洼”其实是金色的油漆。通过这样“欺骗”的手段,陈维把一个公共情景变成了个人化的情景,又保留了观众从中获得感受与联想的权利。

而当我们把视线从一张照片转移到整个系列的作品上,甚至跨越系列来看时,会发现在片段式的感受背后,有着艺术家连续的思考。从零散的作品转向更完整的系列和项目创作,也是陈维最近几年的另一个工作方法的变化。大致围绕“跳舞”所展开的 Disco 系列作品,从人在跳舞时的陶醉状态一直探讨到“舞厅”在不同城市、不同社会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环境中的光与雾。随后又从中延展出的“新城”项目,是陈维对变化中的城市与人的关系的观察。当然,陈维的照片并非文献,它仍然保留着照片本身的语言方式。

我们和陈维聊了聊他的工作方法转变,他的性格和文学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陈维,洛斯特大酒店,2016

创想计划:目前你正在做“新城”系列的创作,不久前在香格纳北京展出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能说说这个系列跟更早的 Disco 系列之间的联系吗?

陈维:“新城”系列差不多是跟 Disco 系列一并进行的,Disco 开始得更早一些。做 Disco 的时候,我想做一些城市夜景来作为补充,“新城”就这样慢慢地开始了。

我做东西,不是一个系列做到底。这个过程中,你近期喜欢的一些东西会影响到你,于是就开始慢慢尝试。Disco 系列好像永远也做不完。我本想做一本书作为 Disco 系列的完结,因为我在做的过程中其实有一些东西想说,例如,Disco 讲的其实不是跳舞,而是延伸出人在当下的状态等等。这些都很虚无飘渺,照片的不能“点到点”地直接传达,毕竟作品有它自己的语言。所以我想,应该在书中把我叙述的这条线和作品的这条线相互交织。结果这本书一直没做,作品就没有完结。

这样的创作方式和从前有什么不同?

我之前做的东西,基本是四、五幅作品、十幅作品成为一个系列,另外还有一些散的、零星的作品出现。但这样做就很难深入,好像去踩了很多点,可是很多点都没有说完。现在开始尝试按照项目来做,就必须要有计划,在过程中需要整理,还需要有一些工作上的策略。

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有完整的蓝图,创作还是从一个系列开始,但一个系列做完感觉不够,于是再扩散、再发展。一般做了过半之后,就会有比较完整的框架出来。

陈维,一个世界,2016

你的作品主题总是散发城市的气息,并非高楼大厦,但毕竟很少见到荒野、自然之类的元素。为什么总是围绕城市展开创作?

还是跟生活有关系,没有人会动不动就问“我和这个城市是一个什么关系”,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触发你去考虑。从我进入青春期开始,95、96年,那时候城市开始扩张,房价波动,小汽车增加,这是一个背景。 有人说城市发展应该放慢脚步,但我觉得它不是快和慢的问题,里面有政治的话题、社会跟人的问题等等。但在这里如何深聊都只是作品之外的部分。作品恰恰提供一个不可叙述的部分,一个可以进入的角度。

人和物件总是在环境里发生变化,例如我在香格纳北京展览上做的喷水池,人们看到之后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很老的东西。但是“老”这个概念不只是一个时间的转变,也是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人们对公园的需求的改变。

你在创作中会投入很多情感吗?

我觉得里面没有特别多感性的东西存在;但是我可能会抓住一些东西,比如说光,光更像是一种语气或者语言。Disco 系列跟环境氛围很有关系,视觉上能带来比较大的刺激。而城市系列拍的是夜景,其中所有的光都是从别的地方反射过来的。 我有一张作品拍了城市里常见的铁皮护栏,它被折断之后变得很漂亮。这件东西本身是一个很工业化的东西,但在环境下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状态。对我来说,它表现的是一个城市里司空见惯的景象,有代表性的景象。

陈维,铁皮,2015

为什么有一些司空见惯的场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跳出来“击中你”,让你会再去反复思考?

这个东西肯定是有来源的。我反应比较慢,我不是那种下意识能做出判断的人。有的人在开车时看见了一块折断的铁皮,感到很美,可能立即就会调头回来搞创作;而我就开过去了。但是这个图像会留在脑子里,我会再等等,或者随它去;当下觉得很美,而几天几个月过后,重新把这个片段从脑子里截取出来的时候,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打动你的可能是材质本身,或者是材质跟整个城市的面貌,城市里为什么到处都有这个东西呢?它有没有必要在我的项目里出现?就会再次开始整理。

陈维,一居室,2015

如果用文学来作比喻,你以前的作品像是一种幻想文学,而现在的作品更“现实主义”,但仍然是虚构(fiction)。

我之前很开心能和棉棉有一些合作,一起讨论过关于 Disco 和午夜文化,那时候就讨论过虚构这件事。她作为写作的人,可能永远处在在虚构和现实两个圆环的交叉点。在对虚构的理解上,她给了我很多启发。从前的我作品幻想的感觉、戏剧性很强,这本来是我比较擅长的,也大家最关注的。但前几年开始,我比较想从中跳出来,用更加简洁精炼的语言去传达,不要很复杂很晦涩,让人真的从这个视角里进入。当时一直在做所谓的减法,去故事性。但就像你说,它还是一个小说,或者虚构。对我来说,始终离不开的是,它很像一种写作,哪怕只言片语。

你的创作受到了很多来自文学的影响吗?

这可能跟我美术学习的经历关系非常大。我其实没有受过传统的美术教育,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热爱知识的好习惯来“闯荡江湖”,所以那时候我有点心虚,于是疯狂通过电脑去学当代艺术、看艺术史。但是现在来看,反而还是最早的那个基础在起作用;没有老师教,但我一直用这种方式去做,肯定是因为里面有某种结构、某种东西打动了我。是一种诗性、悲剧性在打动我。它指的不是真的悲剧,而是事物的性质,如同物体上有的一种灵光,这是很文学性的。所以我也很乐意别人说我的创作跟写作有关系。

陈维,万德福,2017

在创作时,会不会遇到什么困境?

经常有,之前更强烈一些。当时一直感觉到很难突破,因为你的工作方法是死的,不就是搭建拍摄吗?而有了 Disco 之后就改变了很多,开始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有更多理性工作在支撑着,这个对我来说好很多。例如做新城之前,我就会去收集,喷水池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往里投硬币?虽然不一定都会用到,但是搜集工作要做。

我还是希望通过这些能尽量翻开一些背后的东西。我可能不是一个掠夺者的性格,还是慢,更愿意去做一些编辑的工作,让它慢慢发酵。

谢谢你,陈维

陈维,假山 #1,2017

陈维,硬币(沉思的少女),2017

陈维,瀑布,2017

陈维,树,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