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特雕塑项目的运营之道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54   最后更新:2017/08/21 22:58:5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8-21 22:58:56

来源:典藏 文:张婷


2017年初夏之前,德国小城明斯特在中国艺术界并不算得上有名气,恐怕在全球范围内也无广泛的辨识度。笔者在两年前造访明斯特美术学院,曾讶异于这座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城市中浓郁的当代艺术气息,尤其在始创于1977年并每十年一届如期举办的“明斯特雕塑项目”(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的光环笼罩之下,显得颇为闪烁。


低调的明斯特


十年可磨一剑,也可遁入未知。低频的曝光率在这个信息至上的时代几乎行不通,而明斯特多少也因为雕塑项目展在今年夏天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的先后开幕而彻底名扬海外。这个艺术展览40年前戏剧性的缘起和发展历程以及承载着各种如珍宝般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和作品故事,并从而转化成散落在城中大小不等的共39件历届雕塑项目作品,这些已经成为该城市永久的藏品;再混合了总策展人卡斯帕・科尼希(Kasper König)极富魅力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显赫的家族背景,明斯特突然一下跃上了媒体的浪尖。

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作品《无题》(Untitled),1977年第1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图片来源:Florian Adler)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这所约30万人口的聚居地本无异于一座袖珍小镇。在德国本地,明斯特却拥有着不容小觑的离奇特质,它拥有“大学城”和“自行车城”的称号,以全城约5万名大学生和每天约10万名骑行者的比重,共同在这座城市里穿梭来往。此外,明斯特还以由高比例的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即中产阶级水准以上之居民组成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生活成本而闻名全国。承袭着中产阶层的典型风格,整座城市环境雅致,洁净齐整,充满优越的生活气息。然而也正因如此,市民们恪守洁身自好的原则和慎思笃行的共性,反射出明斯特另一种节奏缓慢的保守和骄傲。

锡亚·阿马贾尼(Siah Armajani)作品《学习花园》(Study Garden),1987年第2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图片来源:张婷)


于是,40年来坚持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定期举行国际当代艺术活动,从最初市民们激烈的态度对撞,到逐渐以此为荣而拥抱世界,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文艺理想对当地社会生活持续教育而发酵出的成果。这种成果,除了秉持高品质的学术内容之外,也和展览主办方和策划团队坚持艺术独立的理想精神休戚相关。


开放的东道主


2017年第5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因为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和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时间前后咬合,成为今夏著名的“环欧艺术行”(Grand Tour)三大非盈利艺术项目之一。以整座城市为全部展览的主要发生现场,是这三大展项的共同物理特征。明斯特区别于前两者的,则是以重点突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和“在地性”(Site Specific)为艺术诉求,从而达到全民共享并培养对当代艺术产生情感关联的教育目的。


在这个诉求之下,参展作品更聚焦于明斯特这座城市本身的历史、场域和民众,让每天生活在艺术品之间的市民逐渐拥有“主人”的态度。这延续了科尼希在1977年与时任LWL(威斯特法伦州立艺术和文化)博物馆馆长的克劳斯・布斯曼(Klaus Bußmann)创展的初衷,即“作为艺术教育的展览……创造一种长期的学习过程”。

明斯特市公共艺术收藏中唯一的中国艺术家黄永砯作品《百手观音》(100Arms of Guanyin),1997年第3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图片来源:魏皓啟 Hutch Wilco)


基于开放的共享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激活市民的集体参观体验,今年以LWL博物馆和明斯特市政府(Stadt Münster)作为项目主体机构,德国文化基金会(Kulturstiftung des Bundes)和储蓄银行财团(Sparkasse Finanzgruppe)作为主赞助商的展览,延续了以往的参观模式,从开幕式起就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不谋求类似其他艺术展览中票务所占极大比重的商业利益。以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为例,3700万欧元的总预算中,1700万来自黑森州的政府预算,300万来自上届文献展的富余收益,其余1700万则主要通过门票以及图录、衍生品等其他各类商业销售而获取。


失去了票房数据的展览,除了个别室内场所由工作人员通过计数器来统计之外,主办方只能以展览期间的酒店预定量和LWL博物馆发放的免费参观券来模糊计算,使得整个展览的参观量并不具备严格的统计学依据和归档标准。这个明显违背现代大型项目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免费政策却显然带来民众的积极回应和良好的口碑传播,以致开幕的第一个周末即获得2万人观展的基础数据。


LWL博物馆方面显示从6月10日开幕后到月底结束的21天内,已有4万张免费参观券被使用。这对于欧洲的一座小城市而言,无疑是一种正面刺激。而整个项目则预估在10月1日展期结束时将会有80万人数的参观量。同比十年前第4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展”的60万参观量,对于以艺术教育为目的的项目而言,今年同样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拒绝商业操作


总投资额达到750万欧元的第5届“明斯特雕塑项目”在无法采集票房利润的前提下,并没有在其他明显收益比如大量开发商业衍生品等细节上费脑筋。项目协调人茱莉亚・荣(Julia Jung)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承认主办方和项目团队在商业诉求上没有任何企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试图推开商业的一切诱惑。

市民聚集欣赏法国艺术家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作品《喷泉速写》(Sketch for a Fountain),“明斯特雕塑项目2017”(图片来源:魏皓啟 Hutch Wilco)


出于公共教育的本能和持平成本的动机,项目团队设计了“周末订制导览”单元。这是平均以16人为一组进行时长为45分钟的导览行为,一次只参观4到5件作品。导览者和参观者得以就作品进行充分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不用担心由于知识结构不对等而导致误读。导览活动颇受好评,从开幕至7月7日当天,近一个月余已提供3100次有偿服务。


同时,雕塑项目和明斯特美术学院的合作也非常深入。从2016年2月起,每周都在学院内举办受邀艺术家的系列讲座;美院的学生也大都幸运地以导览员或表演者的角色介入到雕塑项目当中,进行当代艺术的现场社会实践。项目导览地图和专业图录以低廉的3欧元和15欧元简装价格售卖,目的依然是提供工具书样式的用途,以便民众在观展中随身携带和阅读。

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作品《未来生命之后》(After ALifeAhead),“明斯特雕塑项目2017”(图片来源:魏皓啟 Hutch Wilco)


同时,展览充分顺应十年内发生的最大时代变革,开发了数字运营平台。除了项目官网之外,还包括方便下载和查阅全部信息,并且装载了数十种语言的APP手机终端(含中文普通话)、城市公共服务终端,甚至独具 特色的自行车观展租赁平台。显然和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卡塞尔文献展相比,在数字化运营上,“明斯特雕塑项目”兑现了跨越十年的一次时代展望。


茱莉亚表示,出于对于当代艺术的热情,总预算中的众多经费支持都来自于不求回报的单纯投入。项目非常“拮据”,预算难以支撑辐射全城甚至一座卫星城(今年的雕塑项目邀请邻近小城马尔参与联合展示)的展览规模和长达3年筹备期的日常技术成本消耗。同样,参展艺术家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成本。每个艺术家的项目制作费预算只有35000欧元,分配给每位艺术家的参展费也只有人均2000欧元,这对于众多富有场域感的艺术创作而言,属于杯水车薪。

LWL博物馆外景,馆前卡车为“明斯特雕塑项目2017”富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博宁(Cosima von Bonin)和伯尔(Tom Burr)的《奔驰-博宁-伯尔)》(Benz Bonin Burr)后右方墙壁上插画为艺术家萨尼(Sany)作品《边缘弗里茨》(Marginal Frieze)(图片来源:Henning Rogge)


近年来,由于主办方或组织方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国际知名画廊以代理艺术家之名动辄强势介入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展览,以致艺术界关于资本运作操控学术独立的声讨此起彼伏。今年“明斯特雕塑项目”37位入选的艺术家(35件作品)中,唯一例外者为在此次展览中获得巨大声望的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的作品《未来生命之后》(After ALife Ahead)。他将整座溜冰场打造成一场庞大而复杂的科技生态系统,造价远远超出主办方的支撑能力,最终不得不由艺术家代理画廊如法国尚塔尔・库赛尔画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伦敦豪斯&沃斯画廊(Houser&Wirth)、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柏林艾斯特・施佩尔画廊(Esther Schipper)等联合出面协助。


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在寻找赞助的过程中,秉承学术独立的主办方团队坚持不向商业画廊招手,以避免被市场利润所绑架。除了图录、媒体发布会和公共服务信息点的赞助回报之外,展览现场杜绝任何赞助商、代理画廊或者资助人信息的泄露。项目团队甚至说服赞助方同意,有时在台面上低调一些也许是更好的商业推广方式。


坚持学术独立


学术独立对于“明斯特雕塑项目”的品牌声誉非常重要,也是主策展人科尼希出了名的工作态度。他严词拒绝明斯特市政府建议将雕塑项目时长缩减为每5年一届,以保持和卡塞尔文献展节奏一致,从而获得更多的联合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目标。

在博宁和伯尔的联合作品《奔驰-博宁-伯尔》以及亨利·摩尔作品《射手》(Die Archer)前的专业导览(图片来源:张婷)


明斯特全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艺术普及和教育之后,已然张开怀抱热烈欢迎“明斯特雕塑项目”的举办。展期内的旅店预订非常饱满,市区内的公共商业服务都获得了成功。茱莉亚依然表示,雕塑项目团队虽然致力于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发展,但并不会为过度市场化运作或为社会公关服务。目前尚无法判断项目最终的财务状态,但主办方已经做好零利润的准备。这样的声音在非政府全资投入项目的执行背景下,于这个时代听起来,几乎不可思议。


对于创作本身的自由,“明斯特雕塑项目”的策划团队也极端维护艺术家的学术独立。在邀请之初,策划人声明这一届展览的理念基于十年来最显著的社会变革,如数字化、全球化和环境危机等系列命题,但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可放开思想进行自由提案。策划团队不透露任何预算,并告诫艺术家无需考虑销售、收藏等有关的问题,以避免转嫁财务压力,乃至影响艺术创作的灵感。

麦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nberg)作品《宇宙发生器》(Cosmic Generator),“明斯特雕塑项目2017”(图片来源:Henning Rogge)


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根据艺术家的提案来讨论预算是否可行,并尽力达到双方认可的平衡点。这期间的财政压力主要由项目团队来承担。茱莉亚解释说,策划团队对作品并无过多的限制规则,最终少量未能实现参展的作品也仅是由于未能获取政府在户外场地如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安全许可的原因。


在创作主题上,策划团队也避免过度具有政治操控性。当然,全球尤其是欧洲艺术家,在过去五年内都普遍性地参与了更多政治性话题的创作。这也是今年业界在对比卡塞尔文献展的沉重阴郁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刻意回避而进行了双向批评的焦点之一。对于“明斯特雕塑项目”的策展团队而言,他们并不想建立任何的规则来控制艺术内容的走向。一再强调的是,“明斯特雕塑项目”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艺术的自由和独立,不引导作品变得更加政治化也是其中必要的原则之一。


说回到当代公共艺术和时间、空间以及民众的关系,有趣的是,明斯特的市民们从1977年开始每天路过这些作品,因此,艺术品在生活中构建了无意识的知识结构。无论是不解、愤怒,还是欣赏和惊叹,这些传奇的艺术作品都在持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明斯特的人文生活,影响着这座小城的艺术风貌。因为生活安逸不愁吃喝,人们内敛沉静而不喜交流,于是也就各自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消化每一件收藏在身边的艺术作品,并与其同呼吸、共成长。


在每一个十年的间隙里,这些留下来的作品都默默伴随着明斯特的生命脉搏,和这里的历史、生活、记忆、伤痛和喜悦紧密缠绕在一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