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没有精神性的当代艺术跟流行歌曲差不多
发起人:平静的坏心情  回复数:0   浏览数:2556   最后更新:2017/08/16 15:00:29 by 平静的坏心情
[楼主] 平静的坏心情 2017-08-16 15:00:29

前两天,跟一群妹妹去K歌,毫无悬念,在我轻松比划了几首主打曲目后,又一次于小小的KTV中遭遇到偶像般的对待。我说,简单欢呼一下还是可以的,但是别搞偶像崇拜哦!要坚持你们的独立意识,否则我也会不高兴的。经过我的一番假正经,她们随即表示了认同,抑制纷乱的情绪,整理凌乱的衣帽,回归萌萌哒的坐姿。


此时此刻,我显然在使用吹牛逼的修辞方法。其实,故作自负博人眼球,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牺牲,为的是增加其后“问题”的迫切感。我更想借此说明的是,对于外行而言,艺术这个概念可以涵盖很多活动门类及层次。比如那天到场的几个小朋友,在她们眼中,能把一首流行歌曲唱好,就很艺术了。无疑,包厢里的我成了大艺术家!


当我们泛泛地谈论艺术的时候,当我们轻而易举地说出“感觉”二字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呢?先拿流行歌曲来说,要把它唱好,也蛮不容易,作为一个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乐理白痴,我知道如下几点:首先,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所有对声音的造形工作都必须在一种叫做“时间感”的东西上进行;其次,你还要能拿捏“旋律”与“节奏”,旋律是保证你不跑调的基础,而节奏则是高级的动感,二者都具备了,你就是个有乐感的小朋友了;然后,你的唱法要有点性格、腔调,比如我的一个唱得也不错的大学同学,就曾向我检讨,说他自己吧,一张嘴就特大众化,没个性,而你就特会表现自己唱腔的韵味,我说是啊,你也别灰心,还有进步空间;最后,就是情感的投入方式与力度,有些人唱的音准都对,但不够好,也就是情感没能与歌曲相契合,比如有的人就适合唱那种纯洁欢快的歌,有的人就非得把自己搞得曾经沧海,几度沉浮(比如我自己)。


你看,这样一总结,演绎一首流行歌曲跟把一张画画好是多么的相似,将以上条目拿到另一个维度转换一下不就行了。比如,反之,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张画是否好看,在于素描和色彩的关系,就是把握形象、明暗、冷暖等视觉要素;然后,你还要有一点手感在里面,也就是形成个人艺术语言的味道;再之后就是坚持了,不断在重复中磨砺自己的款款深情。


经过我的一番类比,觉得不对的小朋友就会说了,可你说的并不是创作啊!如果放到创作上看,纯艺术的维度就宽广得多了。仔细想想,似乎有理,但也并不尽然。对于在感知方式上并没有太大创造性的绝大多数艺术从业者而言,创作一幅画、一些观念性作品,里面都是有套路的,其自由十分有限,只是大部分人还未经反思,不知道而已。这和那些情情爱爱分分合合磨磨唧唧开开心心的流行歌曲的几个主题与表现方式非常雷同,在K歌方面,你随便找个擅唱的KTV公主,把新歌给她听两遍,马上就能跟你一块“哈皮”了,没准还能搞到你落泪呢!


我们总会把从视觉艺术一路进化而来的艺术门类(也就是从架上绘画再到装置行为观念新媒体等等)自豪的概括为“艺术”,而将音乐称为音乐,电影称为电影。这一方面源自语用的惯性,但也不全是,它里面天然包含了对某种艺术类型之高贵感、责任感的认同,这或许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我还是宁愿相信它的重要性。


文已至此,就要点破正题了,艺术真正牛逼的地方,并非以上总结的条目,而是它内在的精神性。可什么是精神性呢?要能说清,它就不艺术了(就成物理学了)。但这里还是要特别加以指明的是,我天真的认为,有且只有当我们的“感觉”在精神性的层面有所体验与表现的时候,才可以将它称之为“艺术感觉”,否则就只是一些类似在KTV唱好一首流行歌曲的情感技巧而已(当然,感觉必然存在于技术、技巧之中,这是另一个问题)。而我们的文化层级,若仅有一些流行歌曲式的感知能被发展、接受,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不是要为这种尴尬的时代处境感到悲哀呢?也就是一种新的贫瘠。


又想起之前一个做青年艺术家运营的老板哥们,曾问我如何看待卡通、艳俗、泼皮等当代艺术流派。我说,村上隆和杰夫·昆斯都挺垃圾的,但他们在出现的那一刻,也有点先锋性,因为一俗到底毕竟不容易;方力均还是蛮不错的,至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精神情状······老板朋友听完了我敷衍的哔哔后,严厉批评了我的温和与懦弱。他说,这些明明都是很差的艺术啊,其实你也是知道的,但你他妈说话太窝囊了,就不能骂出来吗!我觉得他说的有点过,我也特别能理解他的心境。接着他又说,等公司有钱了就可以推出具有精神性的优质艺术了。虽然我被他鄙视了,我也认为我并不是窝囊废,但内心还是觉得蛮高兴的,因为我发现青年老板阶层也不都是文化水货,以后对商界可以放心了。


这里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对媚俗做满不在乎的爱谁谁状,在惯性效应的牵引下,大家比着娱乐、比着投机、比着标榜就是在画钱,并传颂“精神你妈比精神”的貌似叛逆实则顺从的肤浅论调······作为一贯没什么定力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所有艺术都和流行歌曲同质化了,不做精神层面的深入体验、挖掘与扩展,不也蛮好的吗?整个世界不都已经“扁平化”了吗??所有的感觉都像跳河死尸一样浮在水面之上,不也挺壮观的吗???


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当代”这条河流里没有潜水的大鱼,没有值得用灵魂体验的神秘之物,总好像缺了点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