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囧”还是“窘”?
发起人:piupiupiu  回复数:16   浏览数:2866   最后更新:2008/09/11 19:03:16 by
[楼主] piupiupiu 2008-08-21 16:28:42
来源:外滩画报
(点击或拖动看大图)

[attachment=104824]
[沙发:1楼] piupiupiu 2008-08-21 16:41:14
(电子版)
在上海多伦美术馆的入口处,一张近40平方米的无纺布上印着30多个形态各异的网络流行字:“囧”。显然,馆方将此作品放在这里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借它道出这次“青年美术大展”的主题“囧—表达与姿态”,以达到“囧然不同”的目的。
但是,就像那件名为“囧然不同”的作品在一种取巧的姿态下所达到的肤浅效果一样,事与愿违,参展作品的芜杂与质量的参差不齐,只能让展览达到一种“窘然不同”的效果。
正在低谷中徘徊的多伦现代美术馆,这两年官方色彩日益显著。在8月8日-24日推出的“第三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中,他们把眼光对准了国内一些艺术院校的新近毕业生。不过,当你进入展览现场,就会发现,与前两届青年大展求新求变、大胆出位的策划相比,这次展览的主旨过于模糊不清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展览更像是过去国内诸多二三流展览的大拼盘,实在无法看出策划者在艺术上有什么鉴赏力和清晰的思路。用一个展览的机会,换来一批毛头年轻人参与,既省钱,又能免费收藏一批作品,这样的意图实在是“两全其美”,但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不能不说是非常危险的。
据本次展览的特邀顾问、某位博士解释说:“‘囧’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而现在重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热门的网络用语。因此,把青年大展的主题和‘囧’联系起来,就是想给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个‘表达’的机会。
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5年,也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最迅猛的5年。在这5年中,艺术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把中国当代艺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我们却可能因此忽略了艺术的原生形态。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通过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学术界和艺术家都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听起来颇有道理,然而,事实上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目前并没有出现。其次,所谓“技术的发展”,在艺术领域只能算是个很含糊的说法,而不是什么公认的事实。对照这样一种暧昧不清的“学术观点”,再联想一下这个美术馆频繁出现租场地的事实,人们很难想象,它还有多少资本去谈什么“新的突破”?而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国内目前很多公立美术馆的普遍问题,甚至有成为“潜规则”的趋势。
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2007、2008年毕业或即将在2009年毕业的一些美术院校的年轻人。入选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其它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样式。用策展人的话来说,就是“作品不一定要多复杂、多深刻,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但事实上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却没有多少有趣的作品,也没有多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年轻不是理由,作品可以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不能没有想法,不能没有让人为之一动的“创意”。如果把网络文化中的轻浮随便当成有趣来加以关注和提倡,那么人们能看到的,就只会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作品”。
近一年来,多伦美术馆经历多次人事动荡之后,不能不说,它已与建馆之初的构想越来越远了。对于这家曾在国内外产生过相当影响的美术馆,目前的状况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由此再联想到一些同类型的美术馆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对国内美术馆的“生态”萌生出更多的忧虑。现实告诉我们,未来远没有某些人描述的那样乐观,“窘”境就在眼前。
[板凳:2楼] art88 2008-08-21 20:32:21
呵呵,这个作者显然不知道美术馆的运作流程,这个展览的作品是可以被“既省钱,又能免费收藏一批作品”?
http://www.ccdy.cn/pubnews/544658/20080812/549989.htm
上海第三届青年美术展 以“囧”为题

发布时间:2008-08-12 11:18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林海


--------------------------------------------------------------------------------
字体:大 中 小


8月8日,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囧(jiǒng)——表现与姿态”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参展艺术家是专业艺术院校2007年至2009年毕业的青年艺术家。经过征集和挑选,共有20余人(组)的作品被选中,参展作品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及网络艺术等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样式。

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作为一个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青年美术双年展,以“囧”作为展览主题词,是因为作为古汉字的“象形”生动呈现了这次年轻艺术家展览的主旨:独具姿态的艺术表达。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作品多具鲜活的创新气质,并试图构建自我价值的表达。虽然他们因为年轻而存在一些不足,但他们却努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品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浪漫、激情,充满自信。


[地板:3楼] art88 2008-08-23 23:48:09

写这篇文章的人,真的到过现场吗?
我很怀疑,对不起,我是卢星,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的策展人
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到过现场,那么我收回我对他的误读
顺便再说一下,这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没有收藏可能的,至少,不属于美术馆收藏的范围,也没有任何的商业炒作价值,当然,票房除外,这次的美展,票房在多伦成立5年以来,肯定列入前五位,每天平均有400人以上参观,作为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要展览内容的美术馆,我很欣慰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能够纷纷踏入美术馆的展馆,并且我亲眼看到,这些参观者,面带微笑,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这在多伦美术馆开办以来,是非常罕见的一个客观现实。
多伦不是某些民营美术馆,我们不需要通过办青年艺术家的展览,骗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用学术的名义,也许,是我们太穷了,想骗,连鱼饵的钱都准备不了
写文章的人,是不是只是看了新华社的报导而发的?有种你就出来说一下,你来过现场,看过我们展览的作品,你再有发言的权利,否则,我只能认为,你很虚弱!
当然,还是要感谢你,帮我们打的免费广告,多伦很久没在外滩画报有报导了,谢谢你的大力支持哦!
这是新华网发的新闻,我跟杭春晓博士的发言,只有在这条新闻里面出现过,你真的来过现场吗?我很怀疑,你这种不到现场就想当然的评论文风,真的,很没营养。

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开幕


www.sh.xinhuanet.com 2008-08-08 17:16:16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新华网上海频道陈姗姗8月8日报道:这几天,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灯柱全部挂上了色彩亮丽的灯旗,给素雅古朴的多伦路平添一份活泼与青春的朝气。灯旗上的醒目的文字和卡通图案告诉路人: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于今年8月8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在入口处,一张宽约七米、高约五米的无纺布上印着三十五个形态各异的"囧"字。这幅名叫"囧然不同"作品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杨晨,正好道出这次青年大展的主题"囧--表达与姿态"。

本次青年大展的特邀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杭春晓说,"囧"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而现在重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热门的网络用语。"囧"的流行来自于年轻人,因此,把青年大展的主题和"囧"联系起来,就是想给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个"表达"的机会。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五年,也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最迅猛的五年。在这五年中,艺术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把中国当代艺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我们却可能因此忽略了艺术的原生形态。他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通过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学术界和艺术家都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青年大展的策展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助理卢星说,这次展览特地选在8月8号举行,因为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奥运会是举国上下的盛事;而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是他们的大事。他希望艺术家们记得,北京奥运,既是体育盛世,也是文化交流的契机。参与过这次青年美术大展的艺术家们,或许很难忘记这一别有意义的经历。

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2007、2008年离开大学校园或即将在2009年离开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参加青年大展,他们不需支付一分钱展费。策展人卢星说,青年大展就是为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准备的。入选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其它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样式。作品不一定要多复杂、多深刻,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8月7日下午,距离8月8日下午4点的开幕仪式不到24小时,青年艺术家还在专注地准备着自己的展品。走上二楼展厅,在右侧的一块长方形区域里,中央美术学院的日本留学生清水惠美正在布置自己"表演区域"。在8月8日的开幕仪式上,她要和一块白布一起做一次行为艺术。清水说,她想让观众看到,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一块白布能折叠成很多形状,但没有一个形状能重复出现。在三楼,北京印刷学院学生何智慧在不断调试自己的装置作品"理想照进现实"。作品由一个小模型、一架自制的梯子和一个滴水装置组成。何智慧说,她用容易变形的塑料管做成梯子,是对自己梦想的一种反思--这个梯子究竟能不能让我登上最高处?

然而,对所有参展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参加青年大展本身就是迈向理想征途的第一步,他们正拥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个抒写梦想的乐园。



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的展览时间为8月8日至8月24日。8月24日下午3点将举行闭幕仪式,届时《"囧--表现与姿态"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作品集》将与观众见面。(完)


[4楼] art88 2008-08-23 23:54:27
nirvara(8657765) 23:52:22
不看现场,只是引用了人家新华网对展览的介绍,就借题发挥来攻击我们美术馆,这种文风,你不去揭穿他的本质,就是我们无能
nirvara(8657765) 23:53:37
这是那篇文章的内容:
(电子版)
在上海多伦美术馆的入口处,一张近40平方米的无纺布上印着30多个形态各异的网络流行字:“囧”。显然,馆方将此作品放在这里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借它道出这次“青年美术大展”的主题“囧—表达与姿态”,以达到“囧然不同”的目的。
但是,就像那件名为“囧然不同”的作品在一种取巧的姿态下所达到的肤浅效果一样,事与愿违,参展作品的芜杂与质量的参差不齐,只能让展览达到一种“窘然不同”的效果。
正在低谷中徘徊的多伦现代美术馆,这两年官方色彩日益显著。在8月8日-24日推出的“第三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中,他们把眼光对准了国内一些艺术院校的新近毕业生。不过,当你进入展览现场,就会发现,与前两届青年大展求新求变、大胆出位的策划相比,这次展览的主旨过于模糊不清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展览更像是过去国内诸多二三流展览的大拼盘,实在无法看出策划者在艺术上有什么鉴赏力和清晰的思路。用一个展览的机会,换来一批毛头年轻人参与,既省钱,又能免费收藏一批作品,这样的意图实在是“两全其美”,但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不能不说是非常危险的。
据本次展览的特邀顾问、某位博士解释说:“‘囧’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而现在重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热门的网络用语。因此,把青年大展的主题和‘囧’联系起来,就是想给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个‘表达’的机会。
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2007、2008年毕业或即将在2009年毕业的一些美术院校的年轻人。入选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其它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样式。用策展人的话来说,就是“作品不一定要多复杂、多深刻,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新华社的文字:
新华网上海频道陈姗姗8月8日报道:这几天,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灯柱全部挂上了色彩亮丽的灯旗,给素雅古朴的多伦路平添一份活泼与青春的朝气。灯旗上的醒目的文字和卡通图案告诉路人: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于今年8月8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在入口处,一张宽约七米、高约五米的无纺布上印着三十五个形态各异的"囧"字。这幅名叫"囧然不同"作品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杨晨,正好道出这次青年大展的主题"囧--表达与姿态"。

本次青年大展的特邀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杭春晓说,"囧"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而现在重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热门的网络用语。"囧"的流行来自于年轻人,因此,把青年大展的主题和"囧"联系起来,就是想给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个"表达"的机会。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五年,也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最迅猛的五年。在这五年中,艺术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把中国当代艺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我们却可能因此忽略了艺术的原生形态。他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通过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学术界和艺术家都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青年大展的策展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助理卢星说,这次展览特地选在8月8号举行,因为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奥运会是举国上下的盛事;而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是他们的大事。他希望艺术家们记得,北京奥运,既是体育盛世,也是文化交流的契机。参与过这次青年美术大展的艺术家们,或许很难忘记这一别有意义的经历。

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2007、2008年离开大学校园或即将在2009年离开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参加青年大展,他们不需支付一分钱展费。策展人卢星说,青年大展就是为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准备的。入选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其它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样式。作品不一定要多复杂、多深刻,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nirvara(8657765) 23:53:51
稍微比较一下就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评论者的嘴脸
[5楼] art88 2008-08-24 00:55:15

同样的对展览的“批评”,我很欣赏这个学生博客上的文字,比较符合这次展览的客观现实,至少,人家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来进行自己判断的。

多伦路“囧”展归来记[图片已上传]2008-08-23 18:16:45 | Tag: 奋斗@08夏日
趁着最后一个下午的时间,去了多伦路上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虽说展览的名字是“囧——表达与姿态”,但作品的风格却不尽相同。或者说,不成熟的青年艺术家还不能够完全诠释他们想诠释的灵感,于是只能共同表达了这个题目:囧,表达,姿态。
如果说给上次MoCA的《原料结合》打85分的话,对囧展或许只能打个及格。有少数作品虽然有了表达的内容,但还是显得没有力量。这也许就是青年艺术家与大师的最大区别。然而不管怎么说,感想还是有一点的。最大的感受,便是与“囧”有关的四种表达。

一、通俗的囧:为好玩而表达

原是甲骨文而却在现代流行的“囧”字,与Orz(日本文化:失意体前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汗”,“晕”,“倒”,和我们熟悉的动画表情“额上斜线三条”,成为表示无奈和失落的网络新表达。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表示着对于某人某事“猥琐”之处的无法理解。于是出现了像“一日一囧”这样的囧人囧事大集合网站,也出现了展览上兵马俑抱着半裸的自由女神像这样的作品。对于这些囧态,人们只是一笑而过,隐约中想起了无厘头似的搞怪。

二、求异的囧:为表达方式而表达

利用安检程序中的射线装置来创造类似于X光形式的艺术作品、用方便面完成装置以表达“速食时代”、让人似懂非懂的行为艺术……等等等等,并不旨在表达具体的内容。它们的目的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表达。
这是80后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求异,反对重复。然而作品形式的求异,恐怕远没有内涵的求异来得引人深思,而内涵之所以求不了异,是因为艺术家们还年轻。

三、扭曲的囧:对未知内容的表达

我在展览中最明显的感觉是,许多青年艺术家想表达,想专注与内容,却不知道内容的本质;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无形的灵感,但无法将其概括。我记起了以前自己曾发出的感慨:有时哲学家的超凡之处并不在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而在于表达能力。而这种感慨在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想成为艺术家,也许应该先好好研究哲学。
《回声》以及《囧样的呐喊》两幅作品可以体现我的这种感受。其实它们本身具有着令人感动的成分,但不知为何无法影响到观者,缺乏一种力量。力量的来源应该是艺术家自身,力量的衰弱意味着连他自己对这种感动都无法辨识,无法概括。

四、不囧的囧:对已知内容的表达

必须承认,有些作品是有“内核”的,有了内核,就有了力量,使观者也有了思考的耐心。《寻找归属感》、《蕊》、木箱里的“生命之树”和那个蓝色的“油水不溶”,都具有了这种素质。虽然它们的表述方式还不够有力, 虽然距离真正出动人心弦的那个关键点还有所距离,但已经是一种优秀。这时,作品中已经找不到“囧”的影子,作者的认识已经趋于清晰,“囧”态也渐渐地不复存在了。

或许,囧,正是属于年轻的艺术家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对于探索的迷茫,对于迷茫的无奈,以至因无奈而产生的失意,构成了“囧”的现代内涵。囧属于年轻一代,属于这种不成熟,属于这种茫然。

=======================相关详情的分割线=======================

“囧”字百科全书(好好了解一下!)
Mira的照片库(收录42张)

http://miracleying.blogbus.com/logs/28063386.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