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瑀:英雄其实有很多无奈与孤独
发起人:818  回复数:0   浏览数:2327   最后更新:2008/08/21 09:30:31 by 818
[楼主] 818 2008-08-21 09:30:30
转载《艺术新闻》2008年8月 文/吴崋



这次高瑀在星空间做了这个衍生性商品的项目,包括印有熊猫的杯子、被套、暴饮暴食的熊猫盘子、地毯、儿童沙发、穿衣镜以及牆纸。为什麽特别作了这几样东西?限量的吗?

因为我是作平面出身的,要我直接作出专业人士作出来的东西,没办法,虽然我有那个愿望。一般傢俱设计牵涉到非常複杂的人体工学,存在非常複杂的工艺问题。所以这次等于是发出个信号,表示我有意思作这个事情,看能不能之后作大一点、有设计师来跟我一起玩。其实这是一个特小的出发点,毕竟买得起画的是少数人,喜欢我东西的人比买我东西的人要多,那为什麽不作更多一点让更多人分享呢?这样比较有意思一点。第一次一口气设计了多款日常用品,其实还是用比较平面的概念去实践,毕竟我自己的卖点就在这裡,现在还没决定数量的问题。按照我的理念,我希望商品是不限量的,有特殊需要的才出限量版,商品目标还是希望量产,但是这就牵涉整个成本的控制。不过我希望这件事情真正变成一个生意,这样才能降低成本让更多人买得起。如果说盘子只作一个,那相对于版画嘛,成本也会过高,这样就没意义了。现在大家都在试水,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卖。包括标价现在也都不好说。但是我的理念是一定得便宜,最便宜的从几十块到两千块,超过这个数就不好玩了,这是我的愿望。


设计产品与艺术创作对你而言有何不同?

我觉得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作商品会考虑到怎麽用,譬如说作盘子、喝酒的杯子。画画是比较自由一点,在平面上的自由。作商品更好玩,因为它给你空间,让你必须围着它走,没有那麽自由,这挺有意思,属于命题作文,也就是根据题目来想事情,平常画画也是先想题目再作画;困难的是,在想像的阶段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无法实现,因为我也认识真正作产品设计的朋友,产品开发成本很高,现在就算自己掏腰包作这事也不能保证卖不卖得出去。所以这并非良性的运作;哪怕设计得再好、再棒、是个好「作品」,但是卖不出去也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何况有很多工艺在国内还无法解决。你去看国内那些很牛的设计师,行当不一样还是不同。在绘画的领域之中,我知道自己不会比别人差,但是在设计方面,哇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差得很远。因此,有时候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我的长处是作平面。不过作生意最完美的,就是能和更多人合作。商品这一块靠一个人作还是不现实的。现在不是达芬奇的时代,那个人很牛,每次看他的作品,会感觉这个人不会发呆,没事就在琢磨什麽。



高瑀,你自己拥有别的艺术家的周边商品吗?例如国内的,或是国外很风行的奈良美智或是村上隆?

我没有收藏品。有的时候看到很好的画,也想拥有。像是我朋友买画,我会给他建议该买什麽,但是自己不愿意买,因为我在家裡不愿意挂画,希望家裡是空的,什麽都没有。有朋友喜欢蒐购玩具,我也不喜欢,虽然觉得很好玩,但是放在那裡真不知道有什麽用,所以我这个人还是很实用主义,但是这不妨碍我提供这种东西给别人使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奈良美智也拥有或使用你的周边商品,你会有什麽反应?

那很棒,会很高兴。不过我很怀疑他有没有这个爱好。说不定他跟我一样,也不喜欢收集东西。但是这裡有个问题,像奈良美智、村上隆,这些日本艺术家周边商品开发还是很套路化,并没有看到很实用的东西,一个玩偶并没有实用性,奈良美智有出过一个菸灰缸,那有实用性。那些大部分是图像和产品的结合,我并不满意那样的成果,我想作更深入的、更紧密的。好像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是将图桉直接拿去作成商品;我则是为了这个东西专门作了这个图,是反过来的过程。实际一点考量,商品上的图桉若是直接撷取自我的画,经济价值可能更高,但是一般来说,我给产品设计的图桉一般不会用在画布上,因为这是不一样的状态。还是有所区别。


很多人为80初的艺术家贴上卡通一代的标籤。我想问,你心裡对于卡通的定义是什麽?你认为自己的艺术很卡通吗?

就80年初的艺术家是不是与卡通一代划上等号,我觉得不一定吧?有些人可能从小就不喜欢这些东西。或是从小喜欢,但是长大以后就没劲。「卡通」、「卡漫」这些词现在已经用烂了。自己觉得我不算什麽卡通一代,但是确实在成长过程裡面,这些东西对我影响很深。我之所以作画家,其实跟漫画有很大的关係。初中的时候,我给国内最早的一批漫画杂志投稿,那裡的编辑后来给我回信,劝我还是去学学素描、去学院学一点基础的东西,这样可能对我有帮助。起码有三封信是这麽写的,这些退稿信现在还留着。然后我就去专心学习素描,在学习的过程裡面,好像油画更有意思,就开始画油画。结果念到大学时发现,好像这些都变得没有意思,就断了一阵子。今天有这个机遇作艺术家,变成以此维生,辗转了一圈,但是还是回到以前的原点。国内最早的连环书都是64开本,当时家裡非常多。后来就开始看32开本,我对漫画研究得太清楚了,国内要到90年初才有日本漫画。



你跟我一样是出生于1981年的。台湾80后孩子的成长中,欧美、日本的,卡通都有,像是日本的叮噹猫(哆啦A梦),非常疯迷。这些几乎是凡人生活中的英雄主角都塑造了一种令人嚮往的神奇与不凡。你的小时候流行什麽?

早期,国内还没有那种日式漫画,而是传统的连环画,就是单一张图下面有一段很长的文字。像港式漫画的文字就非常多,当时用文字去交代很多故事。早期国内有非常厉害的人去画连环画,相当于第一流的艺术家也画这些东西,譬如何多苓都画过,而且画得也非常好。忘了是哪一年,曾经有单位办过一场何多苓的连环画展,当时感觉非常好,因为他是用油画的技法去画,画得非常传神。那和漫画还有区别,因为它兼容很多风格的可能性,一方面可能还保留传统国画式的线描,另一方面也有那种油画的感觉,这麽一来,它的语言当然就更丰富了,那些连环画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也带有启蒙的作用。

很好玩,我发现同时代的人都是这麽看过来的。因为大家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阶段因为看同一个英雄而感动。所以我常觉得,每个时代需要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记忆是共通的。90年初,我是第一批看日本漫画的,最早看的是圣鬪士,那个记忆太深了。自从高中以后就很少看了,最后看得是《21世纪少年》。



你最近也去过日本,有特别感受到那裡生活中充斥的卡漫氛围吗?

说实话真的没感觉。我到日本更关心的是去京都,我这个人还是比较传统。因为卡通那一块我已经搞懂了,不需要去看。可能作什麽事情就要远离什麽,需要在生活中远离它。我很少看展览,大家反应比较好的我才会去看。有时候看得太多就会觉得虚无,看多了会腻。北京展览太多,估计100个展览就只有2个能看。



你的作品裡充斥中国古典神话中的英雄,像是西游记裡的孙悟空、武松打虎。你从这些传统的经典偶像中,得到的灵感或是启发是什麽?

那些是小时候所读的东西、所希望成为的对象。小时候都会幻想自己是很厉害的人,觉得孙悟空很牛逼,这是很自然的一种嚮往。长大以后回过头来看,有很多感触。人长大了再看孙悟空是完全不一样的;小时候觉得齐天大圣怎麽被这麽无能的人领导;慢慢长大了,见识得事情多了,才发现英雄其实有很多无奈与孤独;小时候只见到英雄厉害的一面。一次跟我朋友聊《蜘蛛侠》第二集。第二集裡,蜘蛛侠很幸福,因为他女朋友知道了他的身分。虽然只是一齣漫画改编的片子,但是我很感动。

你认为我们活着的这个时代裡,可以带给你灵感的「英雄」是什麽?

前两天看到一则李连杰的访谈,记者问李连杰心目中最大的英雄是谁?我想过,我的答桉跟他是一样的。他是佛教徒,因此回答释迦牟尼。我的答桉也是如此。佛教肯定人的力量,肯定人能超越自己。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释迦牟尼最厉害。


从遥望「英雄」回到熊猫GG的「自我剖析」,还有一幅画是〈从自我剖析开始〉、〈猜不懂,你也看不透〉,可见你不只一次地在作品裡暗示观众或是自己看清自己、令人感觉十分犀利,你经常反省或是回顾自己吗?

人把自己看清楚了,把自己打败,他就超越了。我们还是可以从刚才那个话题引伸过来,人活着都有困惑、都会有问题,我希望能把自己搞明白。曾经有媒体问我「最大的缺点是什麽?」我说我太敏感。这真的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因为敏感就会老觉得生活有问题,但是又不能不去想,所以走在生活的路上就要不停经历这种痛苦的阶段,最后才会什麽都明白,但是我觉得很难。不说生活,就以工作来说,保持一种敏感,每天按照很成熟的思维办法,按部就班走就行了。平庸的生活是最消磨人的,每天上班下班,娶个老婆、生个孩子,等到自己退休时才骂自己白过一回。


以「熊猫」这个动物来演绎艺术中所有「英雄」、自己与他者的角色,原因是什麽?

牠是一个角色,关键是用什麽演员去演。演员本身有自己的本色,他会和角色之间产生一种话剧感,这不能单纯地从剧本的套路理解,而是有更丰富的意义在裡面。其实牠本身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提供许多解释:一方面,熊猫是一个弱势的动物,很懦弱,从性格分析来说,可能有很负面的因素,包括牠是一个经常被玩弄的角色,因此我觉得他有很丰富的角色意义在裡面,就好比找一个很猥琐的人去演一名英雄,结果就会充满喜感。就是从这样的出发点来思考。如果用一个看起来正派的人去演英雄,看起来就会是一齣「正剧」,我不喜欢「正剧」,反到更喜欢黑色幽默剧。熊猫是一个比较好用、比较现实的一种办法,如果我重新创造一种角色,譬如说「啤酒侠」,那就不现实了,大家都只知道「蝙蝠侠」。所以还是要利用大家都知道的英雄去再创造。


通常你画裡的熊猫表情总是有点愤怒,甚至让人感觉「理直气壮」,这是为什麽呢?

因为我不愿意装嫩、装可爱。更多的时候是按着我自己的情绪在走,所以有需要的时候我会让图像装嫩,只是比较少而已,大部分还是比较怒一点,可能是当年作过愤青、听摇滚乐的缘故。不过,我愈来愈觉得自己脱离了愤青的年代,因为很多事情往好处想,大家都会好过一点。给自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