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展时代
发起人:piupiupiu  回复数:4   浏览数:2520   最后更新:2008/08/14 14:33:51 by guest
[楼主] piupiupiu 2008-07-29 04:44:56
来纽约的这十天,我看了很多切尔西的画廊展览和纽约的美术馆的展览,有很多的思考,能远离一下地震灾难带来的悲痛情绪,出来反思和充电,对于我来说很重要,也让我心里多少有些安慰。老蔡在古根海姆的展览声势很大,这也是华人在西方艺术界取得的最高荣誉了!展览中,汽车、狼和老虎的标本的悬挂方式,很有舞台美术“集大成”的感觉,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他早期的《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更加言之有物!他对于亚洲经济浪潮和全球化的冲突与矛盾,展现出了他自己的独特视点!尤其活跃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他们大多都有用历史典故太多,艺术语言越来越精致化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今天问题现场的把握和关注几乎是没有的,同样对西方世界的问题的关注也是不够的!是虚拟的第三空间吗?请问这个第三空间究竟是在哪里?昨天我去佩斯画廊看张洹的个展,两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巨大的装置和绘画,张洹依然保持了他九十年代初做行为艺术中那一贯的狠劲儿,大型装置是通高五米左右的用动物毛皮包裹的女人体,充斥着空间,还有就是一座大约体积在200立方米的水泥墩子上,一个女孩在上面画画,他从文革时期的个人记忆展开工作,有别于国内用文革符号的泛滥,而是饱含力度的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个体生命的经验,这种穿透心灵的力量在今天的全球当代艺术界中几乎丧失殆尽。



布鲁克林美术馆展出了村上隆的大型个展,他是集日本的企业和公司文化于一体的日本流行文化的新的代表人物,他更多的语言样式来自于设计和动漫,这与日本的动漫产业在本国和全球的普及有关,所以它能做出西方的劳动人民和知识界都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我觉得是高科技低智慧,我更喜欢日本的森万里子,她的作品更能代表未来和传统之间的连接,她的祖父是松下公司的开创者,商业化对艺术和大众的影响太大了。美国的马修·巴尼也是这种国家形象和文化战场的代表,几乎是动用最先进的大众精英媒体和美术馆系统在传播他们的艺术,资本对全球今天的艺术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九十年代萨奇画廊就开了这个先河,成功地把YBA一代推向国际潮流的浪尖!转换得好的话,资本就是强有力的武器!



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很不错,有很多年轻人的跨媒介的实验和混合,感觉更像是选秀的展览,发现新人,有很多新的突破,感觉特别的清新,惠特尼美术馆和四川省美术馆大小差不多,显得又小又旧,但是他们对年轻人的全球化艺术的战略培养是独具慧眼的,最初惠特尼是全国美展,现在是全球的展览,这让我想起了NBA的联赛,这种专业化的制度太让人敬佩了。MOMA 现在是新媒体的展览,对全球的影响之大,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很有意思的实验艺术和顶级大师的展览,也有不少新绘画的作品,大致是关于性、政治和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等主题,感觉他们的绘画很自由,在材料和语言方法、观念上都有突破,尤其是设计对新绘画的影响很大,历史线索也重新成为了年轻艺术家的兴趣点。P.S.1就在皇后区的一个废弃的学校里,是MOMA 的“连锁店”,旧教室里展出的巨大装置感觉有点像白日梦,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我真的没有想到PS1这么小,但是在中国感觉它就是美国的最NB的美术馆了,这就是时差啊!



切尔西的不少大画廊感觉是美术馆的规格,大画廊的展览学术主题明显,大多展览是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大手笔斥巨资啊!这里和798很像,应该说中国更混乱更有活力,只是我们太需要这种理性精神的秩序,避免空中楼阁,做好最基础的工作,这段时间和纽约的朋友聊了不少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奥运会、西藏、地震等问题,西方人其实是出于礼节性地对地震表示同情,真正的困难只有我们自己坚强的承受!每天在纽约看《世界日报》中关于地震的报道,每次都是泪流满面,昨天在大都会的中国艺术馆里看到巨大的元代壁画和公元八至九世纪的佛教雕刻时感动得不行,我足足在这个厅坐了一个小时,中国古典文脉在历经千年劫难之后依然震撼心灵!5.12大灾难后,中国人的人性在复苏,公民意识在觉悟,大家都在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自己的同胞,去共度难关!可能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纽约的朋友大多也不太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但是人人都在谈北京谈中国,就像三十年代欧洲人谈美国这个暴发户一样,他们以为是泡沫,但是我们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方法论系统,是无序中的有序,不是西方的数据考证方法,可能是我们一直在学习和参照西方,我们现在已经不只是朋友,更多的是对手,我们要为后来者修建自己精神的白塔。很有意思的是我的经纪人问我为何中国收藏家不买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而过去我们买了很多中国的作品,我说九十年代的日本就是猛炒印象派,当危机到来,后来毁灭了整个日本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国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艺术市场也是国家的文化战场的另一表现形式而已。

这次见到了照相写实的大师克洛斯,他第一句就问我:HOW MANY ASSISTANTS OF YOU?艺术家真的是靠助手来炫耀自己的成功吗?这是谁的耻辱呢?他们认为中国有太多画家开的是“公司”或者“艺术工厂”,我也觉得在当下艺术市场红火的背景下,大多的艺术家的精神意义几乎丧失殆尽,我们拿什么面对西方?还有我们的后来者?


(多年前,我在《世界美术》杂志上读了一篇《策展人时代》的文章,颇受启发,但是时隔多年后的今天,我发现已经变成了“个展的时代”,由于资本和美术馆系统、策展人制度、艺术市场、媒体相互合力,产生了适应美术馆机制的国际艺术明星展览的“超级怪物”。)



2008年5月28日第一稿于纽约

2008年6月7日于四川美术学院讲座文稿

2008年7月5日定稿于北京环铁工作室


[attachment=103005]

[attachment=103006]

[attachment=103007]

[attachment=103008]

[attachment=103009]

[attachment=103010]

[attachment=103011]

[attachment=103012]

[attachment=103013]

[attachment=103014]

[attachment=103015]

[attachment=103016]

[attachment=103017]

[attachment=103018]

[attachment=103019]

[attachment=103020]

[attachment=103021]

转自 [url]http://zxt1127.blogbus.com/logs/25055781.html     
[沙发:1楼] guest 2008-07-30 08:59:36
个展时代才看出各个艺术家的高低所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