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观念
发起人:art叔叔  回复数:1   浏览数:1550   最后更新:2008/07/16 05:07:14 by
[楼主] art叔叔 2008-07-16 03:32:28
 本文是关于“收藏”观念的一次概念史的考察,它通过对古今收藏历史的追踪进行一次观念的历险。在形式上,它是一系列提问的结果,由几个简单的问题组成,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则构成了关于“收藏“的理论或者说哲学。其实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问自己,它对每个”收藏者”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追问的话,那么,关于“收藏”的观念问题的探索就可能把我们引向对于人性深度的人类学考察。

  一.什么是“收藏”?

  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收藏?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很简单:收藏就是“收藏”,把东西收起来藏起来就是收藏。可是当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入手,提问一下关于“收藏”这个词的不同说法时,就会发现,中国与其它国家在这个词上有不同的观念。

  1.收集与收藏

  比如说我们的邻国日本,它同样是用汉字,但它用的不是这个字,日文里边它用的是“收集”。在西文里面,基本上是“collection”这个词,英文与法文都用这个词,它的意思也是“收集”。进一步说,“collection”这个词有两个来源:首先是“colle”,在法文中这个词是“有粘性的东西”或“胶水”的意思,即把其它东西通过“粘连”的方式连接起来;其次,它来源于“cueillir”,即“采集”。那么,所谓的“collection”,它的意思无非是“粘连”或“采集”的结果以及结果的整体。这个词引申到人身上就变成了“集体”(法文:collectivité;英文:collective)1。对这些国家的人来说,“收藏”就是“收集”,把很多东西收拢到一块儿。

  但这个词在中文里有一个特点,它除了“收”之外还有一个“藏”字。当我们要了解我们民族的收藏观念的时候,我们要看看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个词背后的观念是什么?怎么收,收起来干嘛?

  这个词在中文里除了“收集”之外,还有一个“藏匿”的意思,这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比如说有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本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这在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抱负,希望自己的著作《史记》能够传给后人,永垂不朽,可为什么要藏之名山呢?在司马迁的例子上,这可能是因为他当时受到汉武帝的迫害,害怕会殃及自己的著作,所以要把它藏起来。可是我们发现,在中国好东西要把它藏起来,是一个重要的习惯。比如在司马迁的时代,汉武帝创建了一个图书馆,是用来藏书的,叫做“秘阁”。本来它是内府的一个档案机构、一个藏书的机构。后来有一个词叫“秘书”,来自于汉代的“秘书监”——就是指专门掌管这个“秘阁”的一个机构。但这些档案是别人不能看的。后来“秘阁”就成了一个部门的别称,是尚书省的一个别称。我们知道,2003年上海博物馆用重金从美国收了一套《淳化阁帖》,也引起了一些真伪问题的争论。《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22年刻的,把历代的法书名帖都刻印了出来。它正式的名字叫做《淳化秘阁法帖》,因为这些法帖都是宋太宗自己的私人收藏。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唐太宗的。因为他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设计从辩才和尚那里把它骗到手,由于他太宝爱这幅名帖了,以至于在他临终前要求太子高宗把《兰亭序》当作陪葬品殉葬昭陵。换句话说,在唐太宗的“收藏”观念中,一件好东西的真正价值,是在坟墓里、在永不见天日的状态里体现出来的。

  这样,我们一下就能看出来中西之间的“收藏”有很大的不同。西文包括日文里边没有“藏”的意思。这里涉及到收藏的目的和价值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把重要的艺术品、档案材料和纪念物收罗起来,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把它作为一个线索来谈这个问题。

  2.私人收藏

  那么什么是“收藏”呢?尹吉男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记忆》栏目建议作一个节目,叫《我们家的传家宝》。传家宝显然是一个收藏,它对我们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它不见得是一件宝贝——从它的经济价值来说。比如说文革期间有一出样板戏叫《红灯记》,里边的故事围绕着一盏红灯展开,这个红灯显然是一个传家宝,是要代代相传的——从爷爷传给父亲李玉和,再传给李铁梅。这个红灯其实不过是一个号子灯、一盏铁路工人用的柴油灯,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它却是革命的象征,是不惜以生死许之的价值。它后来成为文革期间最著名的一出样板戏。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故事,这是毫无疑问的。儿童在家里可能有一个抽屉,藏着他自己的东西。成人则可能是一个箱柜,放着家庭的收藏。再进一步,有收藏爱好的人可能会在家里专门辟一个空间(如博古架或收藏室),摆放他的藏品。刚才说的皇帝的收藏也是一种收藏,从汉代一直到明清就这么延续下来,这种内廷的、后府的收藏是非常惊人的,比如我们的故宫博物院之所以能够成立,主要靠的是清廷的收藏。严格意义上说,皇帝的收藏与家庭的收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类收藏,我们把它叫做“私人收藏”。换句话说,收藏者收藏这些藏品的目的主要不是给别人看的。它们是作为传家宝,作为某个家庭的象征而一代代传下去的——至于皇帝,则是一个朝代延续的象征。

  那么,还有另外一类收藏也就很清楚了,就是“公共收藏”。

  3.公共收藏

  什么是“公共收藏”?这里首先涉及到“公共性”。什么是“公共性”?公共性就是普遍性,它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这个东西的价值,这就是公共性。我们先不谈收藏什么东西,也不谈怎么收藏,首先谈这个公共性体现在哪儿,收的这个东西放在哪儿?这就有一个空间观念出现了:公共收藏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的问题,而私人收藏是一个私人空间的问题。这是一个场所的问题,我们得有一个地方放这些东西。皇帝的内廷是别人进不去的,皇帝的宫廷叫“紫禁城”,英文叫“the forbidden city”,法文也是这个意思,叫“la cité interdite”,都是禁止入内的意思。这是一般人、老百姓不能进入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些空间是公共空间,比如说天安门两边有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那是以前孔庙和太庙的所在地。孔庙显然不是皇帝私人的,全国都有,重要的城市都会有,甚至小县城里都会有。太庙供奉清朝皇族的共同祖先,也不是皇帝一个人的。还有,比如说像祠堂,是属于比如王氏宗族的、李氏宗族的祠堂。它供奉的是整个宗姓共同的祖先。到了家庭里,每个家庭还有一个牌位,摆放这个牌位的地方叫中堂,这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用来祭祀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一个共同的价值。当然还包括名山大川里佛道的庙,里边有很多香客,尤其是到了宗教节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它是针对所有人的,“普渡众生”。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空间的差别。

  如果把它放到世界范围内考虑的话,差别就更清楚了。公共空间首先是宗教的,比如希腊的巴台农神庙。我们知道希腊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个中楣,上面有装饰的部分。它的雕塑为什么会在这里面发展?在多利安风格的神庙里边,开始时它的饰板是空的,后来渐渐有了浮雕;到了爱奥尼亚风格的神庙里,中楣就被雕刻了一系列连成一体的浮雕饰带。这在巴台农神庙就看得很清楚——它是多利安风格的神庙中罕见的既有饰板又有饰带的神庙。这些浮雕是菲迪阿斯和他的学生雕刻的,之所以要有这些浮雕,是因为民众要绕着神庙游行;在走的时候,浮雕就把宗教的神话、民族的故事呈现给大家看,有一个教育作用。如果我们了解一点希腊艺术的话,就会知道,从古风时期开始,随着祭坛的外移,希腊神庙建筑的中心有一个从内部向外部空间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是一个视觉化的过程,神庙的柱式系统、浮雕、比例——总之,一切外观因素获得了本质的意义2。在中世纪的教堂也发生了这么一个过程。它很有可能是我们后来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展示艺术品、也就是博物馆制度形成的一个有力因素。在希腊神庙里它主要收藏的是供奉物,是民众,老百姓拿来供神的,比如希腊艺术史上的叫“库罗斯”的男性裸体雕像,它主要是由民众或者一个团体奉献给神的。而在教堂里边,中心会围绕另外一些东西——也是供奉物——展开,这种形态在中国的龙门、云冈石窟都有的,也就有一个赞助人付钱让工匠去做一个艺术品,做一个崇拜对象,放在那儿——为了自己的灵魂得救。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历史中,它关注的焦点是圣母、耶稣与历代圣徒留下的遗迹。当然还有很多公共空间,比如说Z/F所在地、广场、交通要道等等,这在希腊罗马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样式。广场里会有纪念碑、雕像、方尖碑,等等。这些都是公共空间,里边要放东西,这是一个民族或者一群信徒的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还有图书馆、档案馆,这在中国汉代就已经有这些东西了,但有一点不一样;在西方,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比如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就已经有了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在罗马的市中心有一个广场,这个地方比现在低一点,里边有图拉真纪功碑,周围有许多废墟,这个地方在两千年前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包括图书馆;图书馆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看的,它与西方现代的图书馆是一脉相承的。这样一些地方是公共空间,它不是由某一个人私人占有的。

  那么,公共空间跟私人空间的差别究竟在哪儿呢?刚才我们谈到了“收藏”的观念,显然,公共空间的收藏一定是要给人看、一定是要陈列的;当然它也会藏,也有库房、圣殿什么的,但圣殿一定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把它亮出来,把它亮给所有信徒看,这样才能保持它产生的意义有更大的共享性。这有点像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脱衣舞女的表演,她的魅力就在于她的脱衣与脱光之间的过程中——若完全脱光以后,她就完全没有魅力了。在遮掩和裸露之间,在它们交界的地方,是最有魅力的,因为这是两种意义交汇的场所。同样,藏起来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展出。而私人空间的收藏主要不是为了给大家看、不是为了陈列的,因为这是私人的东西,是一个小家庭、一个家族的东西,没必要给外人看3。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两个维度——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不要有这么一种观念:私人空间就不好,公共空间就好,因为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里边都会有这两种空间存在,只不过说在
[沙发:1楼] 毙艺 2008-07-16 05:07:14
看晕了 [s:32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