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大型全球巡展·中国展北京站
发起人:art北京  回复数:0   浏览数:1988   最后更新:2008/05/23 14:56:46 by
[楼主] art北京 2008-05-23 14:56:46
[attachment=95100]

前言
  街道是我们行走、生活、工作、游行、拥挤、有时甚至是碰撞的地方。一系列活动在此相交、融合、撞击,使它成为一个相遇和冲突的地方。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街道为谁,又是为什么事物而存在?街道属于谁?谁在决定街道?控制街道?监视街道?我们该如何缓解街道的速度、各种交通、以及居民、路人和店主的需求?我们该怎样使街道变得明了、流畅、友好?街道被多少广告、交易、自由表达以及艺术占领才不算太多?……

  在中国特殊的公共语境中,以及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机动化的街道使用状态下,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紧迫。街道是现代城市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载体,但在有限的空间里,日趋多样化的功能使街道的使用者之间冲突和矛盾也随之加深。怎样让今天的城市街道成为聚合的场所而不是分隔的空间?如何改善街道空间的共居、分享?

  针对这些问题,“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全球巡展来到中国,主题包括“街道管制”、“公共空间”、“街道媒介”和“街道生态”四大部分。展览的国际部分由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发起,内容侧重于对全球性的街道问题进行框架性的梳理;中国展区的内容则由主题型城市杂志《城市中国》主持策划,并联合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内容侧重于对多样性的街道生活及其质感的描绘。中国展在国际展的核心内容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本土街道生活的新内容。通过对比和观察欧洲与中国城市之间在文化、技术和认识上的差异,丰富展览传达的信息。

  上海站之后,展览还将以多元化的形式继续在北京、广州、成都与重庆等地展出,相信对加强民众对街道问题的理解和参与、促进Z/F、企业、学者和民众之间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展合作策展人:姜珺+沈其斌+史建+朱晔+卓健


[url]http://www.urbanchina.com.cn/street

[展览主办]
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城市中国》杂志+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展览承办]
北京歌华艺术馆

[展览日期]
2008年5月24日–6月8日

[展览地址]
歌华艺术馆/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13F
(雍和宫地铁东南出口往东300米)

[垂询热线]
城市中国010-62650890/歌华艺术馆010-84186821/22

[开幕酒会]
2008年5月24日下午15:00(星期六)

[街道生态·主题论坛]
2008年5月25日下午13:30(星期日)

[中国展合作策展人]
姜珺 沈其斌 史建 朱晔 卓健

[中国展学术委员会]
居骐迈(Daniel CUKIERMAN)  萨维耶·费尔斯(Xavier FELS)  季路德  匡晓明  卢济威  潘海啸  袁奇峰

[中国展·北京站策展助理]
董超媚  梁笑媚  罗媛  王佳  王祥东  张兰  赵裔堃  周溪

[中国展空间设计]
韩彦(城市中国)

[中国展平面设计]
刘治治(米未设计联盟)

[中国展参展中国艺术家与团体]
艾未未、包工头乐队、城市中国+下划线工作室、陈启智(比利时)、戴志康、德默营造、戴耘、都市实践、嗯工作室、方俊、冯果川、耿云生、韩彦、胡杨、黄伟文、侯剑华、匡晓明、李郁+刘波、李程+朱磊、刘家琨、刘庆元、刘治治、龙元+汪原、卢昊、陆元敏、欧宁+曹斐、齐鸿、石岗、UID(丹麦)、王军+何慧珊+梁思聪、王子、魏来、谢平、亚牛、在场建筑、曾翰、曾力、张卫星、赵大勇、朱芳琼和他的朋友、朱锋、朱浩、朱晔

[中国展·北京站支持机构]
法国驻华大使馆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中国展·北京站赞助机构]
威立雅交通  爱普生影艺廊  北京龙湖地产  SOHO中国

[中国展媒体支持]
全程主办媒体:城市中国
全程首席支持媒体:周末画报+新视线
北京站支持媒体:《北京规划建设》《Domus国际中文版》《读书》《建筑师》《京华时报》《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建筑》《视觉中国》《新京报》《艺术与投资》《中国企业家》

本次中国艺术家的北京展览部分为《城市中国》杂志和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PSA标致雪铁龙出品的国际性展览"街道是我们……大家的!"的框架下共同推出。

[街道生态·主题论坛]
2008年5月25日下午13:30(星期日)
"街头文化与公共空间"
"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国际巡展北京论坛


本论坛将"街道"界定为传统城市"街头文化"(Street Culture)在当代都市语境中的表达,即将街道界定为居住空间与行政/商业空间之间的缓冲(公共)空间,认为街道是社区和都市魅力/性格的构成要素,街道空间的放逐是中国城市空间苍白和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重建街道空间,即重建都市活力机制,重建属于"人民"的公共生存空间。《城市中国》在"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全球巡展期间推出"街道生态"公共论坛,聚集各领域有关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以更加开放、互动的方式参与到讨论中来。

议题:
1.传统北京街头文化与东亚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异性
"街头文化"是中国传统城市民间文化、地方政治和城市活力滋生的主要公共空间,街头作为线性公共空间,是民间文化生发、汇聚和表达的"场所",它与私有空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与整一的旧城规划的关系是互补的,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

2.道路交通时代街头文化的湮灭与公共空间的迷失
混合的空间使用是"街头文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在道路交通和物质主义主导时代,退红线策略的困守、单一社区功能的强化、沿街商业的控制,以及现有管理制度对居民意愿的屏蔽,都使街道的城市公共空间内涵逐渐流失,"街道"退化为"通道"。

3.北京街道生态的再生与公共空间的创造性运用
超速城市化虽然形成的城市空间"后规划"/无序蔓延,但城市作为强有力的生命体,又不断产生新的公共空间再生与创造模式,798、草场地的艺术区模式,烟袋斜街、南锣鼓巷的再生模式,即是北京公共空间创造性运用的案例。

4.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有助于激发城市活力和加强社区稳定
"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社会粘结剂'、有潜力把各种各样的团体集合起来,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成为一个能容纳多个阶层、多种文化、非均质的、拥有最丰富特质的社会。"在这方面,以"街道"为表征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市民参与和自由使用,是民间能量安全释放与城市活力再生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临时议题]
P.S. 震后城市和家园重建
重大灾难超越了任何个体可能对抗的能力,而将感同身受的广大群体凝结起来;对抗灾难不仅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无私捐赠,更需要不同分工的部门与专家以高度有序、有力和有效地组织与协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如何介入这种组织与协作?如何以高效而公平的方式为灾区提供重建方案?建筑师如何在建筑回到"生存"这一基本命题时恪尽社会责任?规划师如何将灾民的徙置和就业等近期目标和灾区的远景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将灾难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转化为一种区域经济梳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再生的契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