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的明日之星
发起人:art北京  回复数:0   浏览数:2293   最后更新:2008/05/17 05:32:30 by art北京
[楼主] art北京 2008-05-17 05:32:30
Art Review:艺术世界的明日之星
陈沛岑

最近艺术圈内常见许多人推荐的艺术家名单(或明牌),它们可能代表着艺术家发展潜力、作品增值空间;而曾有位画廊业者在谈及此话题时说:「若从长远来看,艺术实在不应该有名单,因為这些名单从来没有一个是準确的,坦白说,真的没有人知道未来艺术(或艺术市场)会发展成什麼样子。」

的确,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做的只是推测。在全球艺术版图不断迅速扩张的今日,光是要理解、去参与这日新月异的產业就令人疲於奔命,若要归纳一份「未来的艺术新星」名单恐怕是一充满压力的大工程,它本身需面对许多问题,如考量是否具全面性?「未来」指的是多久之后?甚或,是否需為这样预测性的言论负责?即便深諳此道,近期《Art Review》仍十分激进地以「Future Greats」作為专题,组织一评选团,由委员们推荐选出30位被认為前景可期的艺术家(年龄普遍在36岁以下)并介绍之,试图提出其观点。初检视被选出的对象时,可能会有彼此间差异颇大的印象,从刚由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如史密斯(David Smith)、康寧汉(Simon Cunningham)),到两次被提名「泰纳奖」(Turner Prize)的尼尔森(Mike Nelson),或甫代表赛普勒斯(Cyprus)参与「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国家馆展览的艾帕米诺达(Haris Epaminonda)都在其中;但《Art Review》强调他们并不是在盲目的选择之后,把这些人冠上一个明日艺术之星的大帽子,而这个名单也并非是什麼伟大的保证,只是代表了评选团对於艺术的「信念」(belief),这些被选上的艺术家们可能只是刚好符合这些信念,而其作品被认為是有意义与价值的。

在当中可见几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因為评审团背景的关係,上榜的艺术家普遍多以在欧美活动為主,作品介入现实的程度也相当深,如有以作品挑战揶揄公私空间中的监视系统,并执行以作品计画干扰展场手机收发讯号的巴西艺术家西达德(Marcelo Cidade)、以黏土动画呈现幻想世界但实则探索各种哥德式议题、复杂的种族、性别歧视、恋母情结,关注孩童与成人关係的瑞典艺术家杜尔伯格(Nathalie Djurberg)与带着詼谐以作品模拟冰原情境指涉现实的彭斯(Ian Burns)等。而一向处於边缘地位的行為艺术,这回有叁位艺术家入选,分别是佛拿–米歇尔(Tris Vonna-Michell)、从洛杉磯加州大学毕业的亚裔艺术家Xavier Cha、日本的荒川爱(Ei Arakawa)。此外,雕塑、装置、录像等复合性的表现模式显而易见地,在展演方式中占绝大部分,单一的传统架上绘画已位居少数;而若以性别来说,在此 30位艺术家中,男女艺术家各占16与14位,趋近平衡,倘若他们真是明日之星,有為数趋增的女性艺术家亦是乐见之事。

唯即便全球对於中国、中东、俄罗斯、东南亚当代艺术有许多的关注,该地的艺术家没有一位在名单之上;而出生於伦敦,后回到印度进行创作的科尔(Bharti Kher)為唯一入榜的印度代表性艺术家。但回归到名单本身,它代表的也不外乎是评审团观点;而艺术世界其实也只是在眾人的信念、价值信仰上运作(虽然有人总还是不免成為造神论者),但在此评审团强调其并非是以在证券交易所中买卖股票的态度来预测绩优股,而是把创作视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结果。

转自:典藏今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