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中国造型?
发起人:礼宾  回复数:0   浏览数:2238   最后更新:2008/05/06 11:35:31 by
[楼主] 礼宾 2008-05-06 11:35:31
[attachment=92481] [attachment=92483]  4月29日参加北京画院举办的《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与会发言过程中,我谈及了一个问题:谁能为中国造型?时过一周,这个题目还觉得有趣,现在记下来,与大家共享。

1949年建国之初,刚刚掌握政权的GCD人开始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动机有两个:一是为了缅怀死去的烈士;一是为了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事关重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自然庞大。其中的参与者,不乏著名画家(比如吴作人、彦涵等)、雕塑家(滑田友、刘开渠、王临乙、傅天仇等)。

    关系新中国形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工作,自然马虎不得,画家、雕塑家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工作精益求精。此外,万象更新的新中国带来了鲜活的气息,这些敏感的艺术家自然会受到这样一种“气氛”的鼓舞和号召,从而使“时代”和“创作热情”之间进行了无缝连接。结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本代表了新中国初期美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时代气息灌入作品之中,艺术家的精益求精保证了作品的质量,群体性的关注保证了最终作品的杰出。

在这次研讨会上,老中青三代雕塑家表达了对当下雕塑创作现状的忧虑。在我看来,忧虑的核心在于当下有些雕塑创作和时代气脉的隔绝。“隔绝”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有些雕塑家缺少对时代的切实关怀,这和这些雕塑家的知识结构偏颇、现实意识的缺乏有密切关系。因此,时代气息不会贯通到这些雕塑家的作品之中;(二)“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在表现当代时具有局限性(可以和“国画”的困境相类比,只是没有“国画”的困境那么严峻)——在时下的雕塑界,雕塑作品所表现出“装置化”倾向,本身就是对这一局限性的拓展。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突出成就似乎警示我们,写实与否不太重要!雕塑与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创作必须和中国的现实境况相联接。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主力正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在一些雕塑家哀怨的同时,主要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为创作力量组成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奥运艺术设计的专项活动,参与设计了奥运会门票、注册卡;参与研究开发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管理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色彩系统使用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元素非商业应用图集》等;还开发设计了奥运会体育和导示系统图标、奥运会核心图形;学生还参与了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工作,最终设计方案进入前三名;设计、制作了“金镶玉”奥运奖牌(为最终采用设计稿,见插图),为奥运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证明了我院新办设计类学科的突出优势。

中央美术学院又一次集体“为中国造型”,重任却落在了设计学科上,这样一个转变预示着什么呢?

在纷纷对“学院”进行讨伐的呼声中,怎么看中央美术学院的贡献?我想至少不能完全采用所谓的自由主义立场!

下面列出中央美术学院办学特色,与大家共享。

    中央美术学院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基于对宏观使命的思考、理解和自觉,在人才培养与储备,在学科建设,在教学实践与成果,在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上,我院都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和学术探索,并将继续引导中国美术教育的进程,成为中国美术院校的代表。

    中国美术学院建院8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对上世纪20年代成立的杭州国立艺专纷纷进行怀念。同样的心态为何没有表现在对蓬勃发展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包容上?厚古薄今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