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弃儿情结”
发起人:礼宾  回复数:0   浏览数:2267   最后更新:2008/04/12 02:18:04 by
[楼主] 礼宾 2008-04-12 02:18:04
大约一周前看了《颐和园》,推荐给几个朋友看,昨天学弟润生来我的办公室还盘。我说: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一直被一种情绪所笼罩。他说:你的这种情绪或许就是“弃儿情结”。当时心中一震,继续谈笑风生,心中更加沉甸甸的,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今天早晨的现在,于是觉得该写写我的“情绪”了,也是对被我忽悠看片子的朋友们的一个交待。



对影片记忆最深的不是激情戏,一周以后甚至对这部分情节有些淡忘。记忆最深的情节反倒是一个配角的反应,这个配角是男主角周伟的舍友。几声枪响以后,这个男生回到了宿舍,像只刚刚侥幸逃生的足够忠诚的狗,愤懑、失落、纯真的热情突然遭遇了强势的冷遇和死亡的打击,他在激烈反应之后,周伟抱住了哭泣的他。在笔者看来,这个情节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基调。这是怎样一种情绪呢?或许正像润生所说,是一种“弃儿情结”。抛弃的主动方是国家和社会,抛弃的被动方是一个群体——89青年。



1989年我正在读初中,遭遇家庭变故之后的我开始了住校。对于我这个“89少年”来讲,1989年是一个节日——从电视上看到“出事儿”现场,从校园中感觉到的紧张气氛,从老师神秘兮兮、紧张兮兮的言行中,我感觉到“不一样”。“不一样”意味着正常轨道的偏离,意味着管制的放松。刚脱离湿冷家庭的我,这样的环境使我很熟悉。家庭的脱轨和社会的脱轨同时发生,我的孤单变成了骄人的学习成绩和莫名其妙的狂傲。不像《颐和园》的“89青年”们,他们的爱情(或者说性爱)在时代背景下柔韧强劲、活力四射,我那时候的释放就是学习和早恋。不同时段的两代人,同样的是被抛弃的感受。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我看来,周伟、李缇、若古、余虹四个人中,只有周伟从“弃婴情结”中走了出来——片子结尾的时候,他开车经过余虹的身旁,而没有做减速的停留。在这个瞬间,周伟抛弃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那个时代。片尾说周伟一直没再回到北京,一直生活在重庆,其实他还是有点脆落了,情绪控制的不到位,不像一些善于遗忘的人。李缇没能走出来,提前选择了死亡,他跳楼的姿势很奇特,面对着周伟和若古,背朝着地狱,很少有人以这样的姿势跳楼,地狱是她的背离对象,两个男人是她的爱、欲,她可以选择不死,什么导致了她的死?很多人会说是爱情,我却认为是一种情绪的延伸。李缇微笑面对自己的两个男人,让他们欣赏自己背对地狱的远行,这是何等的悲凉?若古一直话少,他什么都看在眼里,默默地承受着,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该消失的时候消失,最后他永远消失了,拒绝了所有认识的人。李缇以生命背离了世界,若古以现实背离了世界。很奇怪,女主角余虹是我最不让我感动的一个人,可是我很同情她,或许是她最像我的缘故,只能说“理解万岁”了。



在《布拉格之恋》中,爱欲在政治的大潮中激荡;在《颐和园》中,爱欲在导演的情绪中弥漫。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