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的艺术彼岸-转ftchinese
发起人:温州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482   最后更新:2008/04/11 07:48:11 by
[楼主] 温州人 2008-04-11 07:48:11
从画展开幕式上大堆的人群里,很容易就能识破兰国中和陈坤的艺术家身份——两个人都保持者中国男艺术家们最喜爱的发型——光头。他们有些拘谨地站在人群中,手中不自然地握着个葡萄酒杯子,只偶尔和过往的客人打个招呼。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则试图分辨周遭混杂的英文和汉语,扑捉些只零片语。

四川艺术家的伦敦展览

能够一道赴伦敦开画展,对于兰国中和陈坤两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偶然。

早在80年代就学于四川美院的时候,两个人就已经彼此熟识。虽然大学毕业之后两人各奔前程,但江湖闯荡十几年之后,大家居然又前后脚在北京的索家村安家落户,安稳地当起了邻居。

在叙述对象的选择上,同中国大多数当代艺术家一样,兰国中和陈坤都不约而同圈定了人体——以这个在当代生活中最直观,最敏感和最具有体验性的主题——这也同时是四川美院的“传统项目”。虽然在叙述对象上落入老路,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材质,加上实验性的的创作过程,来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和宣泄个人情感。

虽然同为四川老乡,年龄也相差无几,兰国中和陈坤两个人的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春寒料峭的伦敦,兰国中的阳刚和陈坤阴柔,在新中国画廊中上演了一场隐匿的,有关历史的对话。

早年的公共环境艺术创作经历,让兰国中更注重于人在工业化浪潮当中的生存状态——环境的挤压让人变得机械和块状。兰国中在中国艺术家少用的铝板上进行雕刻创作,电动工具替代了画笔。除了创作思维外,从材料到工具都是工业化下的产品。而创作的过程更是一场自虐的行为艺术:艺术家头戴防尘面具,电动工具发出巨大刺耳的鸣叫,接触到铝板后更扬起如热浪般的粉尘,将艺术创作过程所应带给艺术家的精神欢愉一扫而光。横切刀在铝板上不可逆性的切痕,狂放地具有张力地表现出蜷缩的躯体以及挣扎的面部——实际上,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早已超越图像所带来的意义。

[attachment=88835]
兰国中作品:空透·影

与兰国中的金属质地的狂放相比,陈坤的作品更具有阴柔的特质。他话不多,声音更低,跟他交谈的时候,能明显地感到忧郁。“我喜欢太阳”,陈坤说到。可能也是这个缘故,他90年的时候就跑到了南方下海经商。十多年的太阳晒下来,陈坤性格依然未被改变。在他的画面中,红色和蓝色的铅笔线条蜿蜒铺满画布,绘画的过程仿如行禅坐定,“有些神秘,有些伤感”。

[attachment=88836]
陈坤作品:Body Series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希望从两位艺术家艺术风格历史上去试图分析他们现时风格时,都会陷入尴尬——无论是兰国中还是陈坤,两个人都在艺术创作生涯中有一个明显的断带期,即从90年代初到2005年,期间两位艺术家都没有延续的视觉传统和语言风格。

不仅仅是兰国中和陈坤,更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怪现象。

15年后的艺术彼岸

从80年代星星画会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没少经受惊心动魄的波荡。随着89年当代艺术大展上的枪声,有才华或是没才华的当代艺术家,都一同陷入缄默的语境。1989年,先锋诗人俞心焦在一首诗中宣称:“我要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爱你!”于是乎,怀着对艺术的向往,大部分当代艺术家“换一个方式去爱你”,或下海或出国,销声匿迹。

2003年,具有中国医疗史上“里程碑”意义的“非典”爆发,除了造就了中国Z/F“重大疫情通报”制度外,还把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同推上了“快车道”——是年7月,“非典”刚过的北京,嘉德春拍勇敢开槌。拍卖前夕,公司还忧心忡忡这场由于“非典”而推迟数月的“春拍”会因买家的欠缺而颜色黯淡。谁知,带着白口罩的买家悉数入场,挤满了昆仑饭店的大宴会厅,把8个专场的拍卖总成交额(含佣金)径直推到近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2002年9月的嘉德秋拍高出近60个百分点,而公司是在2002年的秋拍上才刚刚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

嘉德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将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从0元推到了1亿元。而从1亿元增长到2亿元,却只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

席卷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后“非典”效应,不消多时就波及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很快,越来越多的内地收藏家,艺评人,画廊以及投机家们,加入了比炒股还热烈的当代艺术行列。对原本就孕育有丰富艺术主题以及强烈艺术风格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然而从89当代艺术大展,到2005年当代艺术在内地商业市场上的异军突起,15年当中,能够撑下来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他们不间断的探索、怀疑、实验和超越,证明了一位当代艺术家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

凯伦•史密斯,一位在北京居住了15年的英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在她的新作——《九条命》,一本记录了北京9位当代艺术家成长历程的书——发布会上说,“我见证了艺术家挣扎求生的不易,并且分享了他们今天所获得成就的喜悦”。

仿如中国当代艺术起伏跌宕的历史,兰中国和陈坤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的人生映证了当代艺术的路途。如今,重新回到职业艺术家行列,两个人都在不懈地努力寻找强化自己艺术风格的途径,以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伦敦及欧洲当代艺术之大成,街头巷尾密布的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无不刺激着兰国中和陈坤的兴奋点。“我们就想看在中国看不到的东西”,兰国中说道,“越前卫越好。”十几年的对当代艺术的漠视让中国艺术家对新艺术语言的渴求非常明显,伦敦之行,可望给这两位艺术家带来日后创作的新灵感。

甚嚣尘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热浪虽然早已波及到西欧的艺术市场,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心,却在悄悄往中国回移。在伦敦,经营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不消一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伦敦3大拍行——克里斯蒂,索斯比以及宝龙拍卖行——则都已经把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重心转移到了北美和香港。

映照与印度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当代艺术注定还需要在中国好好玩才行。同居住在北京索家庄,宋庄或者通州的许许多多艺术家一样,兰国中和陈坤的艺术语言还需要经受长时间的试验和探索,以弥补过去15年对艺术的集体精神性失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