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艺术与时尚品牌眉来眼去
发起人:温州人  回复数:1   浏览数:2434   最后更新:2008/03/31 12:00:11 by
[楼主] 温州人 2008-03-31 07:13:29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近日,新生代导演李玉正以此诗的韵律,和着舞蹈艺术家黄豆豆手持丝绸刚柔并济的肢体演绎,在Hermes丝巾艺术展中,上演着一幕影像艺术。同时,Chanel预热许久的Mobile Art(流动的艺术)也终于凭借Perre&Gilles、小野洋子等20位艺术家的绘画、雕塑、摄影拉开了序幕。其策展人Fabrice Bousteau欣然地说,这一切的初衷就是要借助当代艺术来道出Chanel经典菱格纹包的故事。

  这让记者回忆起千禧年时,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因在原本稳重的LV Monogram系列画上卡通造型的眼睛和樱桃,引发了时尚界与艺术家合作的风潮。如今,他所崇尚的“一流的作品就是被很多人理解的作品”已被业界奉若圭臬。

  在中国,伴随国际顶级时尚品牌市场的日益扩大,具此风尚的艺术家也初显端倪。然而,这种趋势的风行是艺术发展的新生力量?抑或只是一场国际品牌一厢情愿的“行为艺术”?

  艺术流入时尚

  迥异以往的个人气韵

  “对丝巾,我仿佛在印制一幅丝网版画,秉持惯有的抽象笔法,我融进了传统与现代、欲望与理想、虚夸与严谨、混乱与次序的矛盾美学,让由此产生的相互对抗和竞赛的力量组合成交替起伏的画面韵律。”配合李玉执导的影像,Hermes同时高调发布了由著名抽象艺术家丁乙设计的“中国韵律”款丝巾,这是其旗下第一个由中国艺术家设计的作品。在丁乙看来,自己个性化的十字符号在如此的艺术成品中更以一种理性的姿态表达着他内心的世界,“我就像完成一个命题作文,在不同的主题下,用夸张的光与色装扮和呈现着刺激的表面肌理,浓缩起那些未被展开的故事”。

  此外,以Hermes70年中遴选出的46款丝巾为“道具”,美国艺术家Hilton McConnico更是用“大隐隐于市”的中国手法完成了21部装置艺术杰作,最特别的莫过于搭配中国苗族的绣片图案用丝巾扎成的大红灯笼。

  Hermes艺术总监Pierre-Alexis Dumas在评论这样的创作时说:“严谨的丝巾框架允许艺术家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中国舞蹈和抽象艺术具有流动而不可捉摸的气韵,这与丝绸的闪亮与质感恰恰不谋而合。依稀记得艺术家丁乙的设计草图为我带来的第一次惊艳,宛如十字绣法的画面完全打破他先前的风格,他不是专职设计师,每一个笔触下却镌刻着他强烈的个人符号。可以预见,这样的艺术与丝巾邂逅,固然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体验。”

  无独有偶,在李宁运动系列举办的“Say No To Limits”活动现场,擅长以墨绘画的日本艺术家茂本用水墨涂鸦的手法一气呵成了定义下的“连贯投篮动作”。与丁乙的风格坚持相比,茂本与“李宁”的合作似乎更具艺术创新的力量,“我没有学过传统日本画和中国水墨,在我看来‘以墨于纸上创作’和‘水墨画’是两个概念,后者有其技巧和值得继承的价值,但于我,目的就是以墨的形式去改变一切。用传统墨来表现现代运动的动感,在用笔的所到之处则需要不同以往的刚韧和张力,这意味画面表达着一种想象之外的自信与活力”。

  时尚背后 艺术家隐性的风格招牌

  纵然Fabrice Bousteau大肆地宣传着Chanel经典菱格纹包才是Mobile Art的最终旗帜,但依然无碍美籍日裔现代艺术家、著名“披头士”主唱John Lennon遗孀小野洋子在个人风格上的“固执”:“在Mobile Art设置人人都可祈祷的‘许愿树’,其实在28年前John去世后我就播种下了。把写满心愿的纸条放入雕塑塔中,仿似一尊强大的图腾。这是Fluxus(激流派)的行动精神,更是我完成的一次绝美行为艺术”。

  同样,在2007年韩国当代艺术家Gallery ARTSIDE力邀的包括方力钧、周春芽、刘野、岳敏君等在内的15位艺术家创作的112种艺术商品中,方力钧的“光头汉子”、俸正杰的艳丽色彩、李金德的现代水墨和周春芽的“绿狗”等,都以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以领带、手册、名片夹、钟表等为人熟知却又陌生的“艺术形态”,不动声色地传递着各自的艺术感染力。

  由此看来,在与各大时尚先锋的联姻下,艺术家大多依然理智地保持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实验室主任刘旭光教授对此表示:“艺术是人类表达精神世界的方式,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无限的融合。之于时尚品牌,艺术当然是助推它的美丽袈裟,任何艺术创作在有形的载体下都会受到约束,这不仅是设计师和艺术家最大的区别,也是当下品牌商偏爱艺术家的重要原因。之于公众,艺术是小众的艳羡,从另一个角度看,与时尚结合恰是艺术在某一领域的最大化个人传播。而在日益走强的国际艺术品市场,这也不妨是成就一名艺术家的另类方式。”

  情感经济时代下的情感艺术

  《纽约时报》曾指出,在艺术家与时尚的合作中,艺术的注入可为品牌带来年收入上亿美元的进账。有人说这是“财富可以给任何人指引通向上流社会的道路,但高贵的艺术魅力却无价”的映照,但央视品牌顾问、中国品牌建设第一人李光斗却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营销”对此解读:“这是一个情感经济的时代,真正的行业翘楚不是在资产排行榜上,而在人们的心中。动辄几千万的艺术拍品市场,无一不是‘特色情感’的产物。情感创造财富,亦在创造艺术。从某种意义讲,艺术价值需要价格的评断,当它有了可落脚于当代的学理突破,现代商业文明也就与文化艺术构筑起了新的价值观体系。”

  也许,引用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的话以此诠释“艺术+时尚”更为恰当,“自我从事艺术工作以来,便常常陷入矛盾或悖论的氛围中,总满怀英雄情结以二元对立的眼光审视周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商业与非商业的对立、纯粹与混搭的对立、形式与内容的对立。而在当代、抽象等多种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之后,用贯通社会各领域的资源与智慧,创造大社会概念下的大艺术,或许方是艺术生命常青的情境与机制”。




[沙发:1楼] guest 2008-03-31 12:00:11
对阿 去混时尚圈 那里钱多人傻 [s:30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