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VR,也能沉浸式体验 11 位艺术家的灵光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099   最后更新:2017/08/11 21:39:25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7-08-11 21:39:25

来源:艺术世界


这个展览集结了一批活跃于沪上的艺术家,试图探讨两个问题:一,在不 VR 就不时髦,不科幻就不前卫的语境下,低技术版本的当代艺术创作,如何能对“重口味”当下人生效?二,在镜头效果往往远超越现场效果,屏幕浏览每每取代对面凝视的现实里,作品的现场为什么依然必须?这两个问题并非为某种回潮的保守主义趣味张目,而是为“技术+娱乐”所带来感官膨胀去魅。毕竟,正如策展人所言:“对于今天忙碌的人群,真正的放松不是放空,而是充分地沉浸。放空只是让身体松弛,而沉浸则是让心灵自由。”而艺术之所以能够让人“沉浸”,并非完全乞灵于“通感”,而更在于启发“想象”。

“沉浸的灵光”,展览现场,BA 艺术中心,2017


由知名策展人卢缓策划的展览跨媒介现场 第一季 · 沉浸的灵光于 2017 年 8 月 6 日在上海 BA 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邀请到了艺术家:蔡广斌,陈心懋,何曦,黄渊青,卢甫圣,石至莹,王劼音,王天德,王燮达,杨冬白,时空旋钮的参与。他们的创作从各自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出发,深度开发不同艺术媒介特有的表现力与语言方式,并通过现场的并置与对话,交织出跨越媒介的效果。



王燮达,《灵感 1203》,198.5cm x 96cm x 114cm,藤,纸浆,硅胶,2012


展览题为“沉浸的灵光”,借由本雅明的“灵光”(Arua)概念入手,试图在技术高扬,感官饱和的当下,重新凸现出艺术启发想象、超越实用进而抵达心灵的存在意义,并籍由展厅这个实在的现场,为在场者提供一个摒弃干扰、放下工具、进而与作品“精神耳语”的“沉浸”体验。

“沉浸的灵光”,展览现场,BA 艺术中心,2017


何曦,《看海1》《看海2》,80cm x 150cm,绢本水墨,2016


展览在空间上分为“内光”与“外光”两个部分,前者更侧重于艺术家对于当下人自身存在方式、内心体验与自我认同的追问与表达。于是无论中国传统“依仁游艺”的存在状态,抑或是西方现代主义以来表现主义的情感发散样式,都越来越成为今天绘画存在的主要价值。艺术家在精神领域的自我救赎与传播系统的主客交感,以一种历时性的方式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该板块更关注艺术在当下语境中的“复魅”,试图营造更具有“沉浸”感的体验模式,重启艺术创作本体意义上的技法、手感、语言系统的审美通道,唤醒观看者被感官经验刺激模式所麻木的“诗性”状态。


卢甫圣,《东方图像志 · 霁》,纸本设色,80cm x 150cm,绢本水墨,2016


后者则并非指向传统意义的外部自然光源,而是泛指今天人所处的外部世界。今天,“人工”的外部景观与自然紧密交织,并且不断翻新,它们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经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模式。该板块更关注艺术家对于外部世界的视觉经验的开放性接受与表现,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人视觉模式改变的有益探索。从移步换景,焦点透视,照片构图,镜头感到自拍视角,其展现的不仅仅是观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更是一种经验系统的全面更新。它如同阳光下的泡沫那般,以一种纯粹的形式与内在质感,去映射周遭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蔡广斌,《江湾》,100cm x 75cm,宣纸水墨,2010

石至莹,《沙海》,200cm x 200cm,布面油画,2012

而为了激活艺术丰富的包容性与想象力,提供视觉、听觉、时间性与空间性交织的多元感受,以及当下国人横跨中西的复杂背景,此次开幕式特地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倪泓和创作型音乐人朱林蕾,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跨界的表演“光的持续音”。这是一件钢琴曲、电子乐与昆曲的跨界现场作品。由“光”出发,由“音”贯穿,将本雅明“光晕”说中所强调的肉眼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某种主观经验,与我们日常的“沉浸”体验相关联,通过音乐、戏曲艺术的跨界碰撞,提炼持续的时间性概念与视觉艺术的空间性相交互。


展览信息 | Exhibition Information

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

2017 年 8 月 6 日- 11 月 6 日

上海 BA 艺术中心(上海滨江大道 4288 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