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世界观-转Carol(yinghua) Lu
发起人:饱食劫  回复数:0   浏览数:2272   最后更新:2008/02/21 01:46:21 by
[楼主] 饱食劫 2008-02-21 01:46:21
——评宋冬个展、刘鼎个展和Anish Kapoor个展

宋冬在北京公社
北京公社

宋冬在北京公社的展览被很多人误以为是艺术家的个人回顾展,展览中也的确呈现了宋冬从早期1994年到2007年主要的一些观念作品,但简单地把这个展览归类成是艺术家数个作品按照时间的推进而平行地放置在一起未免太过于简单,这种判断也容易忽略了展览中准确地提炼和梳理艺术家创作脉络的精妙之处。我更倾向于把宋冬的个展看成是一个成功的策展项目来研究,这个展览真正地实现了策展者的意志和艺术家的创作相益得彰的互动和结合。在这个展览里,我们看到艺术家似乎零散和多样化的创作在观念上的一贯性和形式上的灵活性,而这种准确地归纳和提炼与策划人冷林对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创作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以及策展人恰如其分的再创作是分不开的,也真正发挥和体现了策展工作的重要性。

展厅门口左侧和正面的墙面从上而下密密麻麻地覆盖着策展人于2004年撰写的介绍和梳理艺术家长达十年创作的中英文文字,正面墙体的文字中间安装了两个小的LCD屏幕,播放着宋冬2004年的一个双屏录像作品“自行车”,在影像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自行车的把手和前方的街景,短短60秒的影像并没有发生任何戏剧性的变化,并不突兀地镶嵌在文字当中,和文字流畅地交织在一起。墙面的文字和这个小录像作品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一个策展思路和艺术家创作思路互相激发又密切交织的展览。

展览在空间上既有分割又有连续,这也是艺术家多年创作状态的一种准确的写照。中间展厅的墙壁上分别展出了艺术家的行为作品“水写时间”和“哈气”的图片。“水写时间”纪录的是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即兴创作的一个行为系列,即在水泥地上用蘸水的长毛笔写下当时的时间,精确到秒,当然他为了纪录当时的时间而写下的时间几乎立刻就随着水分的挥发而消失无影。另外两张一组的图片“哈气”可以说是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两张照片分别纪录了宋冬2005年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后海结冰的湖面上对着地面哈气的情景,这两个行为和“水写时间”在概念上几乎是如出一辙,都是以转瞬即逝的行为来和时间的力量进行对峙和抗衡,结果是时间的胜出但艺术家无形的意志也借助着瞬间的行为而短暂地现身。平衡这些只有经过而没有留下实体的创作的是展厅中间一个12平米的黑色房间,观众绕到房间朝里的一面才能透过一条细长的门缝,看到房间内部的地面上铺满了被面条制作机碎成细条状的书,这些书都是在黑色页面上写满白色字体的书法字帖,这个作品幽默地物化了对知识、传统、传承等的讨论。这个展厅的作品呈现的其实都是艺术家如何将一种不具备物质形态的概念,像时间、“个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对知识的看法等通过行为的方式和装置的方式视觉化,策划者把这些作品组合安排在一起,让这种表达更加凝聚起来。

展厅左边的空间分别展示了三组作品,包括一个装着冰块的小白色布袋悬挂在墙上、一条特别分割出来的三角形的狭长通道里放置着一个在炉子上煮着开水的壶,走近才发现开水壶里装的是模拟水开的影像,而不是开水;一组艺术家的自拍照——吃喝拉撒睡和一个仿造真人尺寸翻制的握拳的手臂,还有一段被截下的食指。这三组作品创作于1995至1997之间,都是对生活日常性及其潜在的幽默的挖掘和重塑,这几件作品的并列充满了极简主义的审美趣味和观念艺术的轻松调子。展厅右侧的空间继续呈现艺术家一些以观念为主导并且带有连续性的创作,包括录像和行为的图片和物品陈列。

作为一个观念艺术家,宋冬的创作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媒介和方向,但策展人通过对作品的选择和安排以匀称的节奏和韵律将其内在的观念线索娓娓展开,甚至对作品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使作品在视觉和概念上都凝聚了很强的连贯性,也对艺术家多年的创作进行了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梳理,是一个出色的策展案例。

老虎——刘鼎个展
北京U空间
和宋冬的个展不同,刘鼎的个展不在于呈现艺术家创作的整体面貌,而是艺术家为将近千平米的空间量身定做的一个全新的艺术项目,这也是另外一种考核艺术家创造力和能力的极大的挑战。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一件作品,并且要求这件作品在概念上和形式上独立地担当起代言人的角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这是刘鼎开展这个项目的挑战。

展览的题目“老虎”受到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老虎的迷恋和老虎在其创作中被赋予的丰富的意象所启发,试图探讨的是一个公共性的话题——权力的无限诱惑和遥不可及。尽管如此,作为观众,我们实际上在窥视一个艺术家非常私密的妄想和野心。“既然我无所不能,那就去造出一只老虎。”艺术家在展览入口处的白墙上引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直接地道出了他的雄心和欲望。

就像在梦境里遭遇的景观一样,这个笼罩在蓝色荧光灯里的庞大的造景没有什么必要的逻辑关系,而是一个“视觉的盛宴”。这个张扬的景观的主体是一座高7米,底部直径达10米的由混凝土方柱垒砌而成的塔状建筑物。30多根重达数十吨的混凝土方柱都被洗刷干净并涂上纯净的白色,原来沉重、卑微的材料变得轻盈和向上升腾,让这个梦境般的景观显得更加虚幻缥缈。细节往往能够体现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上的质的区别,为混凝土方柱净身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创作这个装置关键的一笔,它改变了整个装置的质感和气息,完全不是我们一般所期待的或所熟知的粗糙的力度,而是用一个细微的改变转化一种粗悍的材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出乎意料而又符合其表达需要的纤弱、细腻的气质,一种在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之中所处的意气风发而又极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情绪和状态。这种转化现实材料的方式无不体现出刘鼎对材料的属性和所要表达的质感和情绪精准的判断和把握。

博尔赫斯为了追寻传闻中的“蓝虎”而来到印度的一个村庄之中。这个“村子蹲伏在一座宽大而并不很高的山脚下,周围是层层逼近的、茂密的褐色热带丛林。”而作者又继而补充“整个印度都处在这种冒险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世界也都是如此。”虽然村子里的人都向博尔赫斯描述种种关于蓝虎出没的消息和踪迹,但作者发现“看到蓝虎的人是以一种令人狐疑的规律在轮转,而且每当我赶到一个地方,那只蓝虎总是刚刚逃走,分秒不差。”

不顾村民的劝阻,博尔赫斯爬上了村子所在的密林小山上,在一条并不很深的裂缝中看到了蓝色的圆石子,“正是我梦中老虎的那种颜色”。传闻中的“蓝虎”居然就是这些蓝色的石子,而且当作者把他们放入衣袋后,它们的数量竟然成倍地增加。虽然村民们的祖先曾与他们描述过这种具有威力的石子,“这是会衍生的石子,现在有很多,但是它们会变化。形状像满月。这种蓝颜色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但是出于对圆石的神圣性的崇拜和敬畏,他们宣称,“山顶是个圣地,有魔法禁止人们接近,”并确保自己也远离山顶,永远不愿意去揭示祖先们对他们讲述的山顶的神灵。

在这个作品中,老虎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之中,也不是博尔赫斯最后发现的蓝色石堆,老虎最终在艺术家的意志下出现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出现是反戏剧性的,是安静的,是低调的,甚至是不完整的,剩下的只是一张虎皮。不仅如此,虎皮的前一半还被埋藏在水泥堆下,只露出后面的一截,但那的的确确是一张老虎的皮,一张布满彩色条纹的虎皮。这只虎皮曾经属于威猛的老虎,山中之王的老虎,金色的老虎,百科辞书描摹出来的老虎,文学比喻串联和拼接中创造出来的老虎,在它的又一次化身中成为艺术杜撰中连接那热血的老虎和那符号的老虎之间的过渡。

充彻在空间中的蓝光包裹包裹着整个展厅,包裹着每个观众,包裹着整个白色的混凝土结构,幽冷的蓝光和展厅正面特别安装的玻璃亚克力墙面加强了关于这个兽王的神话和梦境的感觉,真实而又不真实。刘鼎的“老虎”是用大量的消耗建构了一个景观,制造这个巨大扩张的景观的“尺度”来源于艺术家所“计算”出来的操纵世界的抽象之力,而这个景观物化了我们的世界观。

Anish Kapoor 个展
北京常青画廊

意大利常青画廊的北京空间在中国这个艺术系统尚未完善和相对混乱的北京扮演着多重的身份,它既是一个画廊,又具有类似于美术馆的教育和示范的功能,而且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后者的比重往往更强。在各种打着学术名义的劣质商业展览充斥和学术标准单一的今天,常青画廊以高质量的艺术家个人项目或群展稳步地树立着一种不一般的标准。

Anish Kapoor的个展不是一个主题性的展览,虽然展出的是艺术家的几件出自不同系列的作品,但Kapoor本身鲜明的艺术语言和气质使整个展览在气息上显得完整而紧凑,张弛有度。这位曾经征服过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汽轮机大厅(Turbine Hall)的艺术家在常青画廊一层主展厅变幻出一股不断向上升腾的水蒸气,人流的走动影响着气流,也使这股水蒸气时缓时急,时而垂直向上,时而漩涡般地升腾,从木板地面直达安装在屋顶天窗的一个黑色的喇叭形排气管。艺术家为这股神秘的水蒸气建造了一个奇妙的体验王国,他用木板在展厅里搭建了一个螺旋形的通道,通道里没有灯光,而且越走越窄,直到观众近乎绝望的时候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地出现了这个圆形的光线通透的空间,和这股奇妙的气流迎面相遇。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出生于印度孟买并在伦敦受教育和居住的公共雕塑大师创造这种景观和体验性装置的超凡能力。行走在这个通道里,木头散发出的气味加强了空间的私密和浪漫的情绪,通道精确设计的弧度使观众无法揣磨到前方的距离,充满了一种未知和期待的迫切感。水蒸气是轻盈的,而用水蒸气营造出来的这个景观在观众经历了穿越通道之后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庄严神圣,近乎宗教般的美学体验。

除了这个主要的装置以外,艺术家还展出了一系列抽象的绘画作品,画作的中间都有一个小洞,不断地向外冒着一股细小不易察觉的烟雾、以及他的录象作品和大理石雕塑。Anish Kapoor的雕塑和创作通常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物体,而是配合周围的环境来制造视觉的景观,他善于用各种材料通过精良的加工和制作,来再现和转译一些不具备物质形态甚至无法传达的视觉的、生理的和心理的体验,让这些原本普通的材料,像木材、大理石、不锈钢等超越材料本身的属性,而散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