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在上海的遭遇
发起人:内鬼  回复数:1   浏览数:4923   最后更新:2008/02/07 13:46:00 by
[楼主] 内鬼 2008-02-07 13:39:39
世博在上海的遭遇
遭遇一:

中国馆方案:
[attachment=82662]
[attachment=82663]
[attachment=82664]
[attachment=82665]
[attachment=82666]
[attachment=82667]
[attachment=82668]
对比
中国馆方案对比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方案
[attachment=82669]
成都耍都的标志《春江花月》
[attachment=82670]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
[attachment=82671]
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近景
[attachment=82672]
卡塔尔国家图书馆
[attachment=82673]
东京国际会展中心
[attachment=82674]
《日本新建筑4》的插图
[attachment=82675]
[沙发:1楼] 内鬼 2008-02-07 13:46:00
遭遇二 LOGO

[attachment=82676]
历届世博LOGO方案:
[attachment=82677]
[attachment=82678]
1933年正值人类告别“蒸汽时代”,进入“太空时代”,芝加哥世博会标志设计体现了这一梦想,旋转的地球划出充满速度与力量的弧形轨迹,向宇宙发散开去,据记载[13]:“玛丽(Marie Poetz)在寻找一个芝加哥世博会独特的代表物图案……”,标志表述了 “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这个地图无疑极具原创性。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标志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共同期望。
      1939年-1940年的纽约世博会,标志设计者直接使用了当时的地标建筑——三角尖塔与地球造型剪影组合,有着追求现代性与功能性的特征。
      18年后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洛克设计了略有变形的五星代表五大洲,地图、数字“58”和处于视中心的布鲁塞尔市政大厅剪影呈三角鼎立,标志的特色在于地图•数字•建筑有机组合,他的阐述是“……地球也应该拥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盛会。”
      1960年西雅图世博会预言人类将在21世纪向火星迈进,进而征服整个外太空。标志图形是一个被称为“太空之针”的阳性象征物,内置地球图形与“21世纪”的字样,设计具有超现实风格。
      1964年纽约世博会标志仍是一个地图,上面分布着世界各国的位置,象征最新通讯与运输技术的曲线环绕着四周,说明科技促进着各国间的交流,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标志用树叉代表人的双手,8对等大小的双手均匀分布,围绕成一个整圆,代表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
      1970 年大阪世博会展示了宇航员带回的“月亮上的石头”,福田繁雄设计的标志如同一个盛开的樱花,五个缺角的圆代表地球上的五大洲,加上中间的小圆象征世界人民共聚日本,非常切合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主题。
      美国19世纪50-60年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标志用了 “孟巴斯(Mobius)纽带”[14],循环的造型寓意生命的延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标志设计就用了燃烧的园形火焰,表达全世界关注能源的主旨。
陆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人类将目光投向海洋,“太空时代”从此让位给“海洋时代”,在这一阶段,标志出现较多的视觉图形是波浪形。
      1975年冲绳世博会主题为:“海洋—未来的希望”,圆形标志内也设计了三个重复的卡通浪花图形,代表美丽和可爱的海洋。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的标志用了流动的水波作为图形,外形也是世人偏好的圆形。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迎着国际海洋年的旗帜举办,标志设计了世博会的英文首写字母——波动的“E”字,右加一轮旭日,创意直击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标志直接采用海水的写实图片,主题是“水和可持续发展”。


遭遇三 吉祥物
遭遇三  吉祥物

到底谁是“海宝”之父?


吉祥物“海宝”方案:
[attachment=82679]
“海宝”原型考:

“成长的烦恼”中的一个插图
[attachment=82680]
到底谁是“海宝”之父?设计师争相抢夺
[attachment=82681]
[attachment=82682]
中国馆的中国味

文章来源: 外滩画报

这个方案的成功并不代表它是最好的,但它是最切题的;他们选对了出发点:建筑要表达中国文化,包含中国元素,但要“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何镜堂的合作伙伴倪阳这样分析。何镜堂认为,过去的世博会中国馆基本都是“复古”,缺乏时代精神,而现在的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内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一个巨大的红色斗拱!

  自2007年4月正式征集方案以来,一个注定会被记忆和争议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直至破土动工当日,才终于亮相人前。

  12月18日,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规划核心区,这个预算造价15亿元、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世博会永久性建筑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为什么是它?领衔设计者、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这样回答:中国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中国特色;二,时代精神。

  从开工当日公布的效果图来看,取名“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虽然全部由巨型钢构架构成,但斗拱形顶部连同4根混凝土柱子,又酷似一只巨大的四脚鼎,大面积的红更凸显了中国特色。

  何镜堂把中国馆的寓意归结为八个字:“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历届世博会大多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建筑,例如1889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球。“东方之冠”是否能成为下一个经典还是一个谜,但作为东道主的主展馆,它注定要成为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最受瞩目的建筑。



中选方案:前两名的糅合

  2007年4月25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

  招标当日,来了100多个建筑师,何镜堂便是其中之一。截至6月,世博局共收到344份设计方案。除了国内老牌设计院之外,马清运、许李严等新锐建筑师也参与了进来。

  评选异常激烈。“首先是344个方案选出8个入围方案,再从中挑出3个推荐方案。”何镜堂说。最后胜出的是何镜堂的“中国器”(即现在的“东方之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外观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

  投票结果显示,“中国器”和“叠篆”都得了10票。而“龙”方案因为外观呈龙形,太过具象,后来被放弃了。评委对两个方案难以取舍,便决定将两者合并。8月,清华的吴良镛教授打电话给何镜堂,希望两家合作,由他来带队,何镜堂一口应允。于是相关设计人员齐聚上海,进行最后的修改,“东方之冠”最终成型。

  “参考的意见很多,光是省、部级领导讨论就不下20次。争议也很多,比如什么是‘中国红’历来都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开始打算用‘故宫红’,后来觉得太黯淡,又考虑了橘红、紫红等等……”何镜堂说。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中国器”胜出之后,何镜堂的合作伙伴、华理建筑设计院副总设计师倪阳分析说,这个方案的成功并不代表它是最好的,但它是最切题的;他们选对了出发点:建筑要表达中国文化,包含中国元素,但要“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

  何镜堂领衔的团队最初总共提交了3份方案。为了体现中国特色,他决定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分几个方向:一是中国印象,包括山水画、京剧、颜色和文字等;二是已出土文物,包括冠、鼎等;三是传统建筑规划风格,比如九宫格、斗拱等。最后形成了“中国器”、“中国结”和“江南园林”三种方案。提交上去后,何镜堂才发现,不少同行的方案都包括“中国红”和“中国结”等元素。

  历届世博会的中国馆多以传统文化和建筑形象示人,比如2001年汉诺威世博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2005年爱知世博的“中国红”和十二生肖等。

  看了爱知世博中国馆之后,领衔上海世博组委会主任的吴仪评价说:“历史太沉重,现实太单薄。”

  作家余秋雨更是嗤之以鼻,说设计者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吸引人的象征图形,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 设计者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爱国老华侨”。

  何镜堂也觉得,过去的世博会中国馆基本都是“复古”,缺乏时代精神。他认为,世博中国馆最后的方案中,馆群的两个部分,国家馆和地方馆,一个体现了“天”的感觉,一个则表现了“地”,“中国文化注重内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此外,中国馆采用了现代的建构方法和较新材料、技术,比如钢结构的悬挑,最短处也有45米;四根混凝土方形立柱,每根是18.6米×18.6米。设计强调开放性和公共性,国家馆的屋顶为138米×138米,将来可用作观景台,3米高的地方馆屋顶有3万多平方米,布置了许多景观式植物,将来可用作城市花园。

  参与评审的中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郭明卓指出:国家馆如何表现“中国味”是大家最注意的问题,建筑师都会想到这点,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或精神上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韵味。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很推崇“中国器”,认为它让人联想起城市经络路网、传统构件斗拱以及青铜鼎,文化内涵丰富,简洁的造型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设计师回应网上激烈争议

  不过,老一辈建筑师看好的“东方之冠”却未能打动很多年轻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著名建筑论坛ABBS上一片哗然,出现不少批评声音。

  早在去年7月4日,上海世博局公布的第一轮8个入围方案均来自国内几大建筑设计院,且设计细节均没有进行公示,此事最先引起争议。最终公布的“东方之冠”由“中国器”和“叠篆”整合修改而成,许多建筑师也困惑不解。来自北京的建筑师朱锫与“叠篆”总设计师张利关系甚好,朱锫不客气指出:“将两个毫不相干的建筑糅合在一起,可能会毁掉两个原本优秀的建筑;不过这也是中国特色。”针对方案本身的批评更尖锐。有人对“东方之冠”的仿古形象无法接受,说综观历届世博会,各国都以最新技术和材料来展示本国的成就,比如埃菲尔铁塔,而中国馆“既不能表达科技的进步,也不能表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还有人在ABBS论坛上贴图对比,指出斗拱造型明显模仿了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设计的日本馆,当时安藤忠雄用集成木材构筑的斗拱,展示了这种结构本身的构成美和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被誉为“具有亚洲精神的创作”,斗拱因此流行一时。

  也有人说,中选方案与卡塔尔的国家图书馆、东京国际会展中心、《春江花月》和《日本新建筑4》书中的一幅插图都有一些神似。何镜堂坦然面对各种争议:“我没有说我的建筑100% 好,任何批评都是正常的。”

  他设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去年开馆时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破坏了建筑师齐康的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