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跟纯艺术和批评较劲的非水货即败类
发起人:平静的坏心情  回复数:0   浏览数:8349   最后更新:2017/08/08 10:48:05 by 平静的坏心情
[楼主] 平静的坏心情 2017-08-08 10:48:05

跟一朋友聊天,聊到水货和败类的问题。我们一致的观点是,所有的争论,对于文化而言,都是好的。但有一种是有毒的,但毒性也不大,因为比较水货,水货因为生在污水里,长在污水里,基因和细胞已然习惯了污水,所以只能赖以为生了。其基本的症候就是——在污水里胡搅。自己脏,也把别人搅合脏,受基因所限,毕竟也成不了气候。


这在文化艺术里,就表现为因为感受力太差,感觉不到事物的丰富性,就把好几个层面的东西搅在一起。不断变换,并不是为了创造,而是在这个地方用这个弄脏那个,在另一个地方,又用那个弄脏这个。不断冒充、对比、打压,这样,貌似很灵活,貌似一种能量,其实只要稍具敏锐力就会发现其不过是一个水货。


如果只是玩玩,水货也无妨,而败类则有更深意味。所谓败类就是通过胡搅和败坏,衬托出自己。在一个假丑恶愚脏的地方,这种人正好可以寄生于此,也能小有所得,但再往上攀就难了,因为本身是靠污水上来的,因为基因是水货么!而真善美智纯总是见效慢一些。


比如艺术里很多选错行的,发现狗屁弄不出来,或者心性完全不是如此,就开始模仿主流行业嚷嚷“实用”。但稍微深究,就发现这种人其实在政商和美术设计等领域,靠自己也是狗屁干不出来的,甚至夸张点说,都没入门。怎么办呢?干脆就跑到另一个领域里叫唤两声,搅合一下脏水,赚取点滥竽充数的营销资本,两边都脏了,对比之下,狗腿子们也就有眉目了,没准还能立个牌坊呢!在虚张声势中,竟然活出了自我面貌,这就是弱小水货们的行为共性。


而其所搅合的文化行业,如果是小众中的小众,或者说是一个时代仅有的零星光火,那么其败类的面貌就一目了然了。比如,百万人中也很少有零星几个是做纯艺术、批评的,进而延伸到所有纯粹的精神文化学科的创造。把这里搅合脏了,并不能对比出他有价值,恰恰仅能代表一个败类在大众行业里八成也什么都不是。


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投机倒把的人,忽而混得不错了,忽而又死掉了,其不过是活在了败类逻辑里。而败类因为是败类,所以往往是不自觉的。


当代艺术的跨领域性催生了一些跨学科的优质产物,也滋养出大批滥竽充数的败类,后者就是跨界所必然要付出的文化良知的成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