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及系列艺术活动
发起人:酱爆  回复数:7   浏览数:3676   最后更新:2010/12/27 17:02:34 by guest
[楼主] 酱爆 2007-12-03 03:31:40

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及系列艺术活动

深圳的十二月是各类艺术展示活动频繁和活跃时期。由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办的“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及系列艺术活动将于12月中旬陆续举行。其中包括:“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开幕式、“视觉遗产:政治学还是艺术史?”学术座谈会、“影像论坛:从乡村到城市”、“左图右史——魏光庆艺术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资料选(1976-2006)》编纂工作会议和第二届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指导委员会年会。

1、“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

由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办、深圳华侨城集团、华侨城地产协办的“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开幕式,将于12月16日下午16:00在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展厅举行。

始于1998年的“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是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大型国际性艺术展览,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业已成为中国几大重要的常规性国际当代艺术展事之一。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的主题为“透视的景观”。包含有二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中国正处于一个高歌猛进的“大跃进”式的现代化阶段,发展与变化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现代化的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体现在认识论上对于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以及经济领域对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这正是现代化得以滋生的土壤。但潜隐于中国现代化“大跃进”背后的“失控”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现实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的理念和生活状态;几代人延续下来的古朴的生活方式所孕育的纯净平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历史背景。冲突和压力是明显的:一方面人们渴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有便捷的城市功能,有现代化程度颇高的消费享受;但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竞争,产生的这一过程的种种社会问题问题和各种可能性,让不同的人群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性质、不同价值取向的失落,许多以前不曾料及的问题出现了。文化的多元性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形态都经历着某种“挤压”,古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伦理法则都在经受着强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严酷性在于,它悄悄地摧毁了包括信念在内的许多精神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思考,似乎我们都在面临着失控的危机处境。

二是艺术家创作的冲动是现实与艺术家内心的冲突,它检验艺术家原有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它潜伏在视觉形象的深处,成为精神的张力。应邀参展的艺术家以“非雕塑”或“超雕塑”的概念向城市景观插入“自然态”。所谓“自然态”是指改变以往对雕塑属性的视觉理解,利用天然的材质,传达复杂和如诗般的理念,并表述艺术家对人为的城市规划与自然形态关系的态度,从而可以感受到个人对大自然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衷兴趣,以及探索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性和实验性。自然不是人为或政治因素可以划分和把持的。其内在的观念贯穿于人、社会、世界的关切,悉数地反映在自然景观的处理上,具体体现艺术家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尊重仰仗生存的一种关系。通过从自然中汲取和反刍自然的艺术创作,将人为的痕迹隐遁于作品中,置观者予自然与人为的交界上,用艺术的方式唤醒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开创一个能够让现代人反思过去,思考未来的新契机。

因此,这次展览将以深圳华侨城的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场的室内、外现有的特殊空间为基本条件和前提,相对充分地实际利用该场地的人文环境、设施,将参展作品与展场整合并转化为这次展览的特殊性。其主题界定在对现代化的憧憬与忧思的矛盾、内心与生态的冲突与失控的范围之内。展览试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展开,邀请中国活跃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观念、媒介及语言方式来表达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思考、判断与表达。

应邀参展艺术家有(按姓氏拼音排序):艾未未、Arahmaiani(印尼)、白宜洛、曹晖、冯锋、谷文达、陈长伟、程大鹏、Harris Kondosphyris(希腊)、黄致阳(台湾)、Jesus Palomino(西班牙)、李晖、李继伟、梁绍基、刘建华、秦冲、秦玉芬、宋冬、Thanos Zakopoulos(希腊)、UNMASK小组、Via Lewandowski(德国)、王书刚、袁顺、徐冰、朱金石

此次展览策展人为冯博一,策展助理为刘蓓、冯恪如、王东。
“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将持续展出至2008年5月20日。

2、“视觉遗产:政治学还是艺术史?”学术座谈会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学的研究方案”是由黄专、约翰•海雅特(John Hyatt)策划、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英国曼彻斯特艺术与设计研究与创新学院(MIRIAD)共同主办的文化视觉史研究项目,计划于2008年下半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王广义、汪建伟、隋建国、卢昊、曾力。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国家”概念形成的思想史和视觉史意义。它围绕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史/视觉史逻辑;“现代化”与“反现代化”观念对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由文化实体向政治实体、精神实体转換中的视觉形式、图像元素(符号、产品、仪式、空间)及其与思想史的关系等课题展开。在这个项目中,“遗产”特指在中国近现代国家观念形成中以物质产品、政治空间、文化仪式、审美活动等方式存在的视觉性元素。主题为“视觉遗产:视觉遗产:它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反思”的学术座谈会是这个展览的延伸项目,由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与《读书》杂志合作组织的开放性学术讨论活动,将于12月1 6日上午 10:00-12:00在何香凝美术馆咨询厅召开。主持人为《读书》杂志的孟晖;与会者有巫鸿、黄专、王广义、汪建伟、费大为、冯博一、高名潞、高士明、刘骁纯、吕澎、尹吉男、朱青生等。

3、“左图右史——魏光庆艺术展”

由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办,黄专策划的“左图右史——魏光庆艺术展”将于2007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展出,12月16日下午14:30 将在何香凝美术馆正式开幕。

魏光庆是上世纪80年代湖北新潮美术群体“部落•部落”的重要成员,90年代“文化波普”绘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的作品擅长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视觉资源,采用波普主义惯用的挪用、並置、拼贴等图像方法,对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多维度地解读。“这种异质、异时图像的重叠不仅加剧了图像的意义冲突,也使图像“意义”被高度泛化:它既包含了艺术家对中国两种文化转型期无法厘清的现实困惑,甚至也残存着他80年代作品中那种愤世嫉俗的文化情结。”(黄专,《魏光庆:一种历史化的波普主义》)

这次展览汇集了魏光庆二十多年来几乎所有代表性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成就的一次最全面的集中展示。

4、纪录片论坛“从乡村到都市”

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吴文光策划与主持的“从乡村到都市” 纪录片论坛,将于12月14日至16日(周五至周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国最近20年的变革,包括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政治与经济的体制改变、信仰及日常生活的被影响,种种人的生活、命运的改变与故事都可以浓缩在“乡村进军都市的路上”。作为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真实处境的纪录片,国内最近10年不断出现的纪录片,相当数量的作品都聚焦于这类“人在路上”的题材。

此次论坛是今年何香凝美术馆“人文之声”系列学术讲座的最后一个单元,它将以一种新颖的“影像论坛”方式,围绕“从乡村到都市”这一命题,展开纪录片作品放映、讲演及研讨。每部作品放映后都有导演与观众就影片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期间也安排有纪录片导演、影评人及观众参与的讨论会。论坛还邀请了具有适合该论坛主题的导演,以及身份为村民的纪录片作者,他们自2005年参与“村民影像计划”,开始用纪录镜头记录自己的村子中的人与生活(2006年底吴文光在何香凝美术馆曾做过“村民影像计划”专题讲座),至今他们还在继续拍摄,该论坛中,这些村民作者中的两位带来刚刚完成的新作品。这些身份、环境差异极大的不同纪录片作者、以及他们的不同人物和故事的片子,将构成此次论坛丰富的内容和可以展开的讨论话题。

1) 参与者(共9人,8部纪录片)
吴文光:纪录片导演,该论坛策划人与主持,放映纪录片《江湖》,北京
邵玉珍:村民(村民影像计划参与者),放映纪录片《我的村子2006》,北京顺义县
张焕财:村民(村民影像计划参与者),放映纪录片《我的村子2006》,陕西蓝田县
王伟:村民(村民影像计划参与者),放映纪录片《我的村子2006》,山东莱州
宋田:纪录片导演,放映纪录片《天里》,北京
谢莉娜:纪录片导演,放映纪录片《妈妈》,北京
刘高鸣:纪录片导演,放映纪录片《排骨》,深圳
郭熙志:纪录片导演,放映纪录片《回到原点》,深圳
张亚璇,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历史及理论专业,之后至今一直从事独立影像的评论和推广工作,为〈艺术世界〉〈当代艺术与投资〉等杂志撰写专栏。曾出版〈一个人的影像〉(合著〉〈故乡三部曲〉(合著),参与〈电影+〉系列的写作。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策划组织过影像展。近两年来工作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纪录片。

2) 论坛方式
一是纪录片放映与讨论结合进行,每部片子放映前有主持者对导演的介绍、以及导演本人对自己作品背景的相关介绍;放映之后,通过论坛主持方式,导演与观众展开交流讨论。
二是专题讨论,在所有纪录片放映之后,安排一个专门时间,有纪录片导演、影评人及有兴趣的参与者的开放话题讨论。

日程安排
时间 内容 主持
12月14日(周五)
19:30-20:00 开场:所有纪录片作者及论坛主持介绍 美术馆及吴文光
20:00-22:00 《我的村子2006》(作者邵玉珍)放映及和观众讨论 吴文光
12月15日(周六)
10:00-12:00 《排骨》放映及和观众讨论 张亚璇
13:30-15:30 《我的村子2006》(作者张焕财)放映及和观众讨论 吴文光
16:00-17:30 《回到原点》放映及和观<

[沙发:1楼] 酱爆 2007-12-17 10:00:07




朱铭《太级系列——《单鞭》《转身前动》


傅中望《地门#2》 钢板、铁锁


第二届雕塑展-太阳之源


第二届雕塑展王芃-《小女人》


第二届雕塑展向京-《窥》


喻高《倾斜的苹果》 不锈钢镀钛 2x1.5m件 1999年  展于第二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1999年10月16日-2000年10月16日)
  现陈列于何香凝美术馆外广场
  这是一件童话般的作品,作者将一个真实的苹果造型充分放大,并采用在钢板表面镀钛的工艺手法,使苹果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变异效果:它仿佛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苹果,而是一个浑圆的、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天体,或是一个充满悬念的神话。它从哪里来?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作者的艺术意念也许是抽象的,但它却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每位观众在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上面除了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外,还可以感觉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和视觉震撼。


展望《鱼戏浮石》 不锈钢·真石 3mx2m 1999年  展于第二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1999年10月16日-2000年10月16日)
  现陈列于何香凝美术馆外广场水池
  作品巧妙地利用了展场中自然环境的湖面,用不锈钢材料“克隆”了湖中一块巨大的自然岩石,作者设计湖中有无数尾游鱼穿梭其间,构成一幅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优美意境。静止的自然岩石和游动的人工浮石又象征着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在一座现代的都市中艺术家富于奇想地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平衡、和谐的图画。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多年来创作的《假山石系列》的延续,但在利用自然环境、深化作品意境和作品的规格尺寸上这件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


王鲁炎《行走者》 金属零件 185×40×90cm 2000年  展于第三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0年12月12日-2001年12月12日)
  “行走者”在同一时刻既前行又后行,既不前行又不后行;既不是不前行,又不是不后行;既不是前行时后行,又不是后行时前行;既不是不是前行时后行,又不是不是后行时前行;既不是前行时后行时静止,也不是不是前行时后行是不静止……
  “行走者”行进状态极端的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使“行走者”对行进方向的全部可能有任意选择的自由,同时又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行走者”的行进状态与社会发展中的悖论和个人生活经历的矛盾相一致……


达尼尔·布伦《波涛之上·地平线》 混凝土 2001年  展于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1年12月12日-2003年12月12日)
  现陈列于华侨城生态广场


安娜和巴特克·普瓦赫《风景中的风景》 石头、铜、涂料 500×600cm,箭头370cm 2001年  展于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1年12月12日-2003年12月12日)
  现陈列于华侨城燕晗山上


哈迪组合《喷泉》 铸钢、聚氨脂涂料 高168cm,直径80cm 2000年  展于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1年12月12日-2003年12月12日)
  现陈列于华侨城生态广场
  喷泉的体积由两个背靠背的“现代维纳斯”侧影来决定。一个虚构的旋转挤压体将两个侧影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物品的躯干,旋转挤压体看上去好象产生于一个旋转的固定动作,它将两个侧影相连接。随着一个侧影到另一个侧影的变形,胳膊从躯干中显现出来,将水送出。这一送水的动作由饮水泉的躯干来实现,两个侧影分别是这一变化的起点和终点。

[板凳:2楼] 酱爆 2007-12-17 10:07:20


第四届雕塑展汪建伟-《移动的规则》


第四届雕塑展王广义-《标准纪念碑》


第四届雕塑展尹秀珍-《深圳制造》


张永和《戏》 钢格栅 370×226×226cm 2001年  展于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2001年12月12日-2003年12月12日)
  现陈列于OCT当代艺术中心外围


第五届雕塑展林明泓-《无题》


刘建华《彩塑系列》 综合材料 176x48x46cm 1997年  展于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1998年11月21日—1999年11月21日)
  作品表达了随着经济的大步发展,人们的外表形式比以往发生了重大转变,内心世界是否同步,值得怀疑。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会在各自的行为规范中表露出来,种种不协调情景会发生在各种社会环境之中,表面的华丽娇饰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脆弱。我们当今就是处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不能自拔、人人自危、非常敏感的现实空间之中。


隋建国《衣钵》 综合材料 240×130×110cm 1998年  展于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1998年11月21日—1999年11月21日)
  现陈列于何香凝美术馆外广场。
  作者试图借助中山装这样一个明确的文化符号,将观众带入对自身所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思考。

[地板:3楼] guest 2007-12-18 07:16:53


程大棚
[4楼] guest 2007-12-18 07:18:02


艾未未
[5楼] guest 2007-12-18 07:21:25


袁顺
[6楼] guest 2007-12-18 07:45:46
拍OCT LOFT 华侨城城市建筑双年展之雕塑展[图]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17日 16时33分37秒        评论/阅读(0/10)
和同学翘课去看了双年展 因为时间有限 下午还要赶回深大上课 所以有些展馆没去
加上雕塑展刚开始 还有些展馆正在装修 再者我那天早上没吃饱早餐 拍照一直在抖 也没拍出什么好片片
看也没看到我意想中的有收获的东东 所以只是 完成作业 草草贴图了事 下次有好看的再去再拍再上。
不过去到这样的空间虽然比不上北京的798 必竟没有那么成熟 刚办不久 但却给我另一种放松 舒服的感觉
特别是看到木房子 和一些门口还支起的小黑板 感觉有一刹那象是在阳朔的西街 或者在某个小镇的街上走
好了 话不多说 还是看图自己找感觉


飘在空中的可能是虾
















那些黄色的男人 形态各异

来得早了 看到下面舒服的椅子 就小坐一会等等后来的同学 是新华书店的咖啡屋 挺舒服的






看到马了 铜的哦




上个月展过的拉风的车还在呢 我和同学都和这车合了个影 




这家不让人拍照 晕 偷拍




看 这个墙造型不错吧,回头把我家门口的小院也作成这样就有感觉了


这个木头雕刻的门很有感觉吧


看这几个人不是来看门的 在看鱼 晕


以上都是出自这个展馆 二楼是他们的工作区域 还挺爽的 要是我也在这办公就好了


居家装饰 筷子盒盖上的雕刻 银的
















下面进的这家上了电视出现在新闻里 比较有思想深度 有点振憾内心


















最后抬头看看天 好蓝






把愚公移山作成这样一堆沙子让小朋友们可以去体验



最后完结 打道回府 本想去看看自行车展 没时间了
发表评论 共 0篇评论,第 1页/共 0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共 0篇评论,第 1页/共 0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上一篇|下一篇|返回发表评论 使用签名档    请选择道具  请选择道具 隐身草 彩虹炫 天使之爱  温馨提示:点击验证码输入框,以获取验证码请输入
[7楼] guest 2010-12-23 08:57:0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