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美术》杂志:我的书面发言
发起人:场场报  回复数:0   浏览数:2362   最后更新:2007/11/19 08:45:11 by
[楼主] 场场报 2007-11-19 08:45:11
首先,我要诚恳地谢谢《美术》杂志的邀请。因我明天一早出差上海,不能出席会议,深感抱歉,兹作书面发言如下:



这是自90年代初以来的十几年中我第一次受到《美术》杂志这样的礼遇。我对《美术》杂志曾经有过一段很深的情感联系,从1961年我上大学期间开始订阅《美术》杂志,至今保存着《美术》连续30年的完整期刊。我从一个画家转向批评家生涯完全是由于《美术》的提携,甚至可以说,我就是在《美术》杂志的关注和培养下成长为一个批评家的。1982年3月,我应《美术》“征文”投稿,一个月后即得到采稿通知,5月文章发表出来,6月应邀参加了《美术》杂志主办的“全国美术理论讨论会”。1983年被借到《美术》编辑部工作半年,对于一个地方的业余作者而言,这样的经历是不会忘怀的,因为它整个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航道。此后,我经常收到他们的约稿函,每年在《美术》杂志都有文章发表。但到90年代初,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声浪中,我和许多批评家朋友被《美术》编辑部的领导列入“另册”,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的人,不许再发表我们的文章。例如画家胡伟把我和他的一篇访谈给《美术》发表(内容是谈他的导师平山郁夫的),编辑部不允许出现我的名字,最后改为胡伟和记者的对话(见《美术》1992年第一期《用心灵扣开历史之门》)。从此,我和《美术》断绝往来,迄今已有16年之久。



我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美术》杂志在这十几年中,就是这样将一批重要的批评家(当然我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拒之门外,这个名单不必公布大家也会明白。这绝不是一个刊物与一两个人的恩怨,而是将批评界的一大批有足轻重的人物视为异己。一个涵盖全国的官方刊物,在这样长的时期内以这样一种排除异己的立场办刊,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出现(注),这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还是少有的现象。如果《美术》杂志是同仁刊物,我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但它是中国美协的机关刊物,是中国美协的喉舌,在这样长的时期中,一直对不同意见采取封杀的态度,并且对这个问题从没有过反省,这真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美术》要在今后作出改进,首先要改变这种局面,像它在80年代那样,以宽容的态度容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创造一种多元并从的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否则,没有人愿意去看这本本应该阅读的刊物。



恕我直言,说的不对,请谅。







                                      贾方舟  2007、11、12 深夜 







  注:例如《美术》编辑部曾经向朱青生约稿(谈关于行为艺术的文章),稿子还没发出,就组织批判文章,并加“编者按语”将朱文作为批判的靶子发表,这种“文革”式的做法竟然发生在21世纪初的《美术》杂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