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力量——亚洲态度
发起人:场场报  回复数:2   浏览数:2712   最后更新:2007/11/13 06:42:04 by
[楼主] 场场报 2007-11-07 03:15:47
[attachment=68302]
软力量——亚洲态度

软力量——亚洲态度
详情:
展览: 软力量——亚洲态度
主办: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策展人: 沈其斌
联合策展: 皇甫秉惠 比利安娜
项目负责: 王为萱
展览协调: 陈淑霞
日期: 2007年11月17日 – 12月28日
展览地址: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展览简介

“当代艺术”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个艺术的发展产物。其不仅仅呈现了当代艺术与以往年代艺术的明显差异,同时还提供了一套关于当下艺术的价值评判体系。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很多影响,而且不仅接受了西方当代艺术的种种形式,还在不知不觉地挪用了评判当代艺术的标准,从而造成了自我评价过程中的错位与错觉。我们非常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建立自身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而安心地呆在西方的标准下、甚至渴望进入到西方的评价体系里去存在、去实验。

要建构自己的标准,意味着我们必需拥有某种力量来改变当下的文化格局。而这种力量并非是显而易见的表面状态,而是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内在的、渗透性、更具变化潜质的复兴中的亚洲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力量”。《软力量——亚洲态度》这个展览正是为建构这样的新标准而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展开探讨。来自 16个亚洲国家及地区的30位艺术家,运用各种媒介呈现出他们所理解的“软力量”。

面对亚洲社会活跃而又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反差以及文化变异所带来根性的碰撞与冲突,只有以软力量的方式才有可能妥善地加以疏导和解决。亚洲国家与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过热、过快造成的整体失衡等问题,需要借助于更为稳妥、更为理性的软力量实现软着陆。从某种意义上讲,软力量在更深的层次上可以理解为维系东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均衡力量。《软力量——亚洲态度》是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来对软力量进行认知、读解、铺陈与积淀,让我们永远保有内在的文化活力,并获得重新建构和加速发展的动力。

[attachment=68303]
[attachment=68304]
[attachment=68305]
 
[沙发:1楼] guest 2007-11-07 05:19:05
黄埔饼会这个sb还在混吗?不过正大和她挺配的
[板凳:2楼] gggguest 2007-11-13 06:42:04
策 展 人: 沈其斌
展览时间: 2007-11-17~2007-12-28
开幕酒会: 2007-11-17 16:00
展览地点: 证大现代艺术馆
主办单位: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协办单位: 北京阿拉里奥画廊

备注: 联合策展:皇甫秉惠、比利安娜 

参展人员: 李妲·阿度尔、陈界仁、赫利·多诺、修帕·古塔、何子彦、金锋、吉提斯·卡拉特、瑞娜·卡拉特、卡斯马列娃·高娜拉和祖马列夫·穆拉贝克、关威利、李昌原、梁欧文、梁美萍、刘广云、前田征纪和木村友纪、邱志杰、卡乐德·撒布沙比、沈少民、瓦三·斯菲卡特、宋冬、曼尼特·斯瑞宛尼蓬、苏新平、陈凯欣、陈喃思、阐咨古塔·提努瓦拉、曾御钦、吴高钟、马缪德·耶克塔


展览前言  

  当代艺术的语境是完全从西方语境中源发而来的,是以欧美为主导的当代文化产物。它的发端是和西方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有文脉关系的,当这样的一种新的文化艺术样式在全世界扩展和影响时,而我们在自身文化的根性中找不到相应的价值标准来加以评判,因此容易产生文化的失语状态。“软力量——亚洲态度”展的策展理念就是针对亚洲社会急剧变革发展的现实构建起来的。政治经济的突变造成当代文化自我更新的相对滞后,并导致与传统文化的断裂,亚洲文化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中不自觉地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在不知不觉中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来衡定和评判自己的文化现象。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自身的文化身份和价值标准的问题。

  “软力量——亚洲态度”展览试图提出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学习和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然而真正关键的还是我们如何从价值观上进行新的建设。这就是要让我们反思当代亚洲如何从它的文化根性上来建设和确立一种新的亚洲文化价值观,一种适合当代亚洲社会政治经济的新的文化标准和策略,一种从亚洲自身文化传统出发而进行的当代的重新建构和塑造。

  通常展览是完成一次现场就结束,我们试图让展览能不断生长发展,具有相对的时间性生命。因此,此次“软力量”上海站的展览是对之前德国、波兰站展览的延续。这样的方式还将延续下去,还会去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巡展,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有新的变化和调整,尤其会强调和当地的互动,同时会增加研究和教育推广项目。它是一个在时空延展过程中不断清晰和强化的文化概念。因此我们并不急于给它一个结论,而是给它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在延续中变化,在变化中深入和发展,或许是五年,或许是更多的时间。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思和收获。












《怎样做一把石刀子》


卡乐德·撒布沙比《Ali 或者 عli》 综合媒材 2005


陈喃思《我要成为一名当代艺术家》 装置 2006-200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