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唱片—Miniless Recordings专题
发起人:neocha  回复数:0   浏览数:2062   最后更新:2007/10/31 09:12:58 by
[楼主] neocha 2007-10-31 09:12:58


网络文化和新青年的快乐对接
第一次听说弥勒唱片,也就是近年的事儿。名字取得有趣,给了miniless一个谐音。近年来发生在独立音乐界的类似故事还有:爱父爱母三(FM3)、马恩列思毛(More Less More)……不禁让二流的广告文案汗颜。
弥勒的骨干们刚刚工作,或者快要毕业,是的,属于臭大街的80后概念。也正是从这拨人开始,地下文化不再让父母觉得难堪。他们按部就班地考大学,找工作,然后做点音乐,纯属娱乐,仅仅是娱乐。你要说他们是摇滚青年,丫绝对不乐意。
关于弥勒的故事,和所有独立厂牌创建一样,始于兴趣,始于对音乐工业的无奈与抵制,毋须多言。更有意思的是,类似于弥勒这样的国内蚊型厂牌,正成为独立文化里新的时尚。一方面,音乐青年满足了听歌、组队的快感后,开始了DIY唱片、旅行巡演、网络电台(比如乌鸦、山水唱片)的新故事;另一方面,比前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创意文化、青年亚文化的推广途径。
这一切,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这一特征,也自然地和上世纪末中国地下乐队的发展模式划清了界限。新生代乐队几乎都有自己的网路空间,你可以在Neocha、Myspace、Douban、Blogbus里面找到他们的痕迹,网络社群、RSS、Link让他们无所不在——只要他们愿意出现。通过网络,乐队的活动信息、演出视频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任何角落,而这一切几乎不要成本。这也是我们毫不奇怪弥勒唱片发端地在合肥,而不一定是北京。独立文化一旦没有了地域限制,你会发现志同道合者多得闪到不行(此句侯总亦有贡献)。方便,好玩,建立自己的美学,成就阶段性理想。至于唱片销量和收入,还不是他们目前考虑的问题。以玩乐的心态寻找归属感,以各自标准海选出战友一同狂欢,然后以不同的声音组成一个团结的脉络,引人入胜之处,也藏着陌生进入者潜在的共性基因。
具体说到弥勒的乐队生态,你已经找不到做同一种风格的乐队,他们分散上海、合肥、杭州、苏州、南京等地,职业各异;如果你从不同乐队中不同成员的其他经历挖过去,又是一段新故事……至少,大家已经学会在摇滚之外摇滚。可以断言,这群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正成为都市时尚的例外,他们否定时尚,又制造新意;掩饰愤怒,又发泄躁动。他们的音乐正是在这种自负而机灵动机的产物,音乐上容易接近建树,也可能随时放弃——玩儿,就这点好,也这点不好……

更多弥勒唱片的专访、介绍请访问:
[url]http://www.neocha.com/meditor/blog!7679.html

新茶网:
[url]http://www.neocha.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