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混淆】IGO乐队的前世今声【全球炎凉】
发起人:neocha  回复数:0   浏览数:2466   最后更新:2007/09/19 11:22:40 by
[楼主] neocha 2007-09-19 11:22:40


2006年,吴建京前往位于上海市莲花路的B6的家,这个北京人决定换个路子玩音乐。是时,吴建京已经拿到美国波特兰某大学化学系硕士文凭,他正在上海一个外国语学校做老师。
也许说起“惊弓之鸟”和“胡桃夹子”更能让人想起吴建京。10年前,这个在华东理工大学读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北京学生开始在上海组乐队做演出;2000年,吴建京在myrice.com兼职音乐编辑时,顺带做了张里程碑般彪悍的上海地下音乐合辑《地下上海2000》:戈多、惊弓之鸟、胡桃夹子、死亡诗社、Seven……如今上海摇滚中坚们当年的纯真理想和美丽抱负在那张唱片里得到了浓缩。
B6也就是那个时候加入了戈多乐队,一个月前他刚成为噪音乐队Junkyard的吉他手,再之后,AITAR、ISMU、Dust Box……B6逐渐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子青年。
吴建京和B6在其后6年的故事按下不表,时间回到本文开头。一个留美硕士,一个创意设计师、地下电子乐人,二人交换了意见后,一个叫IGO的乐队诞生了。而之后的叙述需要将“吴建京”换个新代码:“J Jay”。
IGO恐怕是国内第一个将Synth Pop概念干净利落地砸向人群的乐队,之前那些在京城玩合成器的制作人们,并没有完全脱离摇滚电声乐器的依赖,或者说,之前国内音乐人仅仅是使用了Synthesizer。IGO组建初期甩出的几个单曲已经流露出一个信号:这类东西和国内新音乐氛围完全脱节,它的聆听对象需要在跳舞音乐和怀旧摇青的交集中重新搜索。
二人对国际潮流文化的把握和B6长期钻研电脑音乐的背景,让一个本土化的Synth Pop团迅速进入聪明人的视野。他们从一开始就注意保持Synth Pop文化背后的西方趣味。冰冷的是电子软件、科技的是西式逻辑、怀旧的是海外节奏,他们的MV由国外导演操刀,首专《Synth Love》的封壳造型及概念,和法国也玩Synth Pop的Air的那张《Pocket Symphony》溯本归源。在正宗的西方根脉上发展中国语法,纯粹,本分,却又蓄意原到位的花样,这也难怪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2006年底在做上海文化专题时二话没说就用了这个中国新乐队的作品做背景。
2007年,IGO签约摩登天空,时髦人遇聪明人,《Synth Love》高调面世。在这张唱片中,合成器编程、演奏及制作人B6展示了娴熟的电气游戏功底。《Crashing in the Air》让冰冷时尚的干净男声进入了充满水气的空气,游戏音色和人声混杂一器。《Fake Van Gogh》一曲中J Jay被处理过的人声更像同步采样而不是演唱,音乐节奏的变化在陈旧的Loop里跳跃消亡。《Half of the World》一曲女声由前胡桃夹子乐手KiKipub贡献,针孔一样的电波时隐时现。《Holy Mood》够怀旧了吧,如果把电声抛弃,这种旋律主流歌手肯定已经不敢再唱……

活动详细内容请访问:
[url]http://www.neocha.com/meditor/blog!5585.html

新茶网:
[url]http://www.neocha.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