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 厦门达达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9   浏览数:7958   最后更新:2007/10/30 03:02:54 by
[楼主] 嘿乐乐 2007-10-20 09:50:36

'85 --- 厦门达达

[p_w_upload=65164]


点击连接 '85新潮美术运动 - 主帖


提示:上世纪二十年代源于欧洲的文艺“达达”运动以其混乱、无序、反系统化和藐视成规而著称,“达达”几乎已经是非理性与虚无主义的同义词了。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以反叛和颠覆而著称,给当时的艺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它最早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6年,在苏黎世的伏尔泰酒馆里开始,20年代初在巴黎结束。达达主运动持续时间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2006年年初,蓬皮杜艺术中心2200平方米展览厅里的1500余件作品,仿佛让整个巴黎又重新听到了达达主义的喧哗。这是世界上达达主义艺术作品最集中的一次展示 。



  厦门湖滨南路这家群众艺术馆,永远与20年前那场震惊中国美术界的事件联系在一起。20年前,西风东渐,“达达”的影响波及到中国的厦门港,1986年9月底10月初,厦门一群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以“达达”的名义聚集于厦门群众艺术馆,他们展示了改装作品并予以焚毁――“厦门达达”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在当时的这批厦门青年中,今天已很难去细究90年前肇始的”达达”运动首先拨动了谁的心弦。 “厦门达达”最终是一次群体性的艺术事件(尽管它宣称是反艺术的),这次事件通过黄永砯、林春、林嘉华、蔡立雄、焦耀明、俞晓刚等人的推波助澜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当时的这批厦门青年揉和西方反艺术诸家(如杜尚、约翰。凯奇)、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国禅宗作为行为纲领,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实物拼贴、现成品等非艺术材料装置空间,其锋芒直指艺术本体,对习俗所认为的艺术体现自我情感、艺术家的崇高与终身制、艺术与权力的关系多有质疑和反省。

  在“厦门达达”期间,发生了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整个行为至今仍完整保存在录像及照片文献里----黄永砯、林嘉华焦耀明、俞晓刚等人选择了厦门湖滨一处荒无人烟的旱田,做为他们的实验场。这是一个艺术家群体偶发

  式的行为活动,在群体行为的间隙,黄永砯身着一用鞭炮改装过的长裤出场,长裤上密布细孔、鞭炮的引信由内引到裤外,黄用烟头逐一将鞭炮点燃,完成《鞭炮裤子》行为的实施。偶然性、与周遭环境的互动性贯穿于活动始末,活动的参与者对行为艺术的领悟,经受住了时光之手的翻检,至今仍具备难于言传的直接冲击力。

  “达达”将无序与混乱带给了这个世界,这对于僵化和教条是一剂解药,而将”达达”与中国禅宗挂上钩则是黄永砯的发明。或许“达达”的反主流意识一开始即与黄永砯存在心理上的契合,对于这位组织者与实践家来说,”达达”与禅宗可谓异名而同实,任何一种艺术教条都可以颠覆,由此他曾经展开过一系列诸如反矫饰主义、反表现与形式主义、反艺术与反艺术史等实验活动,这些活动充

  满了对材料的施暴、语言的冒险,正体现出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触摸语言边界的冲动”。

  黄认为“创造性的东西不可能独立存在”,这显然得自于语言符号价值论的影响,他将美术界自诩的“创造性”称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滴水分”。 多年以后,黄在说起“厦门达达”时, 再次肯定了达达与禅宗,即与怀疑论的渊源,但怀疑与无序只是一时的倚仗,一种完全彻底的达达终究是不可能的,窃以为“达达”的虚无之于黄永砯绝对是策略性的,通过“达达”的虚无,然后又对这种虚无加以埋葬,这双重否定实际上指向一种新语言的建构――移居法国后,黄永砯的工作有了转向,由其洗衣机搅拌印刷品的系列作品开始, 一堆堆烂糊糊如呕吐物状的纸浆便获得触目惊心的效果, 而随后的一批巧妙结合了文化差异、精于利用空间的装置作品,将语言建构工作推向极致。

  尼采曾激励世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今日我们回顾厦门“达达”,除了惊异于其使人不安的前瞻眼光以外,还希望从其虚无之中有所领悟,为今后的创造寻找地基。在厦门“达达”焚烧作品的过程中,

  黄永砯写下令人困惑的一段话:“…如果说展示作品是守灵,而火化则令人兴奋。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象邪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但不安宁比安宁更符合生活。达达死了,火小心。”将不安与艺术的功能相提并论,显然搔到了痒处;当艺术将持续的不安与烦扰带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的反应会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世界撇开艺术,我们的生活还能够继续下去吗?

[沙发:1楼] 嘿乐乐 2007-10-20 09:52:59

1986年11月24日,“厦门达达”系列艺术活动之二--- 焚烧作品展在厦门举行。

[attachment=65165]

  [attachment=65176]

[attachment=65177]

[板凳:2楼] 嘿乐乐 2007-10-20 10:16:05

Xiamen Dada, Events, Fujian Art Museum, December 1986

厦门达达, 福建美术馆,1986年12月


[attachment=65178] [attachment=65179] 

[地板:3楼] 嘿乐乐 2007-10-20 10:49:24
转自陈永鹏博客

我知道的厦门达达
发表于 03/14,2007


厦门达达在85美术思潮中影响很大,但现在介绍他们的文章很少。我因与厦门达达中的几位骨干有过一些瓜葛,曾给他们当过吹鼓手,在海外宣传过他们事迹。今应厦门某杂志之约,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对想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个群体的朋友有所帮助。

真是巧了,厦门达达的几个骨干都是我的朋友。特别是黄永砯,我和他曾经有过几次深谈。我还写过一篇介绍厦门达达“发生在福建省美术馆内的事件展览”的稿子,发表在香港的《明报周刊》( 1987年8月23日),我估计这是大陆最早向海外介绍厦门达达的一篇文章。

[attachment=65191]
图为我发表在香港《明报周刊》上介绍厦门达达展览的文章

198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工作,空闲时常去找在《建筑》杂志社工作的同学王明贤(现在是中国著名策展人)聊天。王与当时《美术》杂志的高明潞、王小箭很熟,和许多艺术家也是朋友,经常聚会纵横排阖,大有引领中国前卫美术潮流之势。

有一次明贤跟我提到厦门的黄永砯,口气十分的推崇。他拿出一期《美术》杂志,上有黄用工业用喷枪当画笔、用丙烯颜料画的一组工业题材的油画。画这批画是在1980年代初,黄还是浙江美院的一个学生。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怎能叫画?简直是乱来。在当时这真是惊世骇俗,《美术》这种官方杂志敢刊登这种大逆不道的东西也实属少见。

通过明贤的介绍,我认识了黄永砯,也了解了一些他的信息。我知道他因为行止过于另类,不受“有关单位”的欢迎,毕业分配一直没有着落,最后“沦落”到厦门一所中学当美术教师。虽然境遇不佳,压力很大,但所有一切不能阻止黄朝着与官方及大众审美趣味相反动的方向前行。他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但内心从不妥协的人。他无时无刻无处无地不在做他的那些另类的实验性作品。

1983年5月,他与焦燿明、林嘉华、俞晓刚等人搞了一个地下美术展览,许多作品就是利用综合材料做的装置。这个展览知道的人很少(黄称之为“守灵”似的展览),但在圈内很有影响。后来有人评论道:“这些作品是对以往艺术观念及价值的批判性考察,反对所谓艺术法则和什么是艺术品的固定看法,从中强调在艺术与生活中建立一种桥梁,并暗示和离开熟悉的绘画、雕塑领域将成为今后一大趋势”(参见1985年7期《美术思潮》和1986年38期《中国美术报》)。这段话的先锋色彩在今天看来依然光鲜,并没有过时。

厦门是一个很保守和温和的城市,但却孕育了黄永砯这样激烈的叛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后来我知道他们得益于一个叫纪泰然的中学美术老师。由于厦门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少,有些人会偷偷带进一些违禁品,其中就有登载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书刊,纪老师较早地接触到这些资料,并将它们传授给了一些爱好绘画的青年,其中就有包括黄永砯在内厦门达达的一些成员。所以,黄有那样一些思想并不是偶然。 

1985年,以现代主义为主宗的各种美术流派忽然纷纷出现在影响力强大的《美术》、《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这样一些权威美术报刊上,一时间在全国集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这股思潮的力量积蓄已久,一旦从地下冒出就势如破竹,一道道传统的闸门在它的冲击下,一时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85之后,黄永砯他们不必再象83年做那次5人展览那样,偷偷摸摸象做贼一样,搞那种“守灵”似的展览了。1986年10月他们堂而皇之地在厦门群众艺术馆展厅公开举办了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参加者增至14人,展出作品83件,有大量装置类作品。在这次展览上,他们首次在中国直言不讳地提出“达达精神”:表明可以自由地运用任何材料(包括语词)和任何手段对“创作”进行干预。11月的一天,在黄的主持下,展览者与观众一起,将厦门达达展出的作品进行了改装和焚烧,再一次实践了达达精神。我那次正巧回厦门探亲,有幸观看并参与了这个活动。

[attachment=65192]
这是我收藏的厦门达达展的报纸

“一件作品并不以展览为最终样式,况且‘最终样式’充满假设性,就艺术家个人也无法最终确定所谓完成的样式,不是我们试图去改变它,而是它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有时一件作品的产生正是为了破坏它,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在破坏的过程与完成之后,它也许才真正算作一件艺术品。不知为什么在今天,不经破坏的绘画和雕塑几乎都索然无味,-------一件艺术品到头来非得成为非艺术品不可,一个艺术家到头来非得成为非艺术家不可。”黄在他提供给我的几张稿纸上这样写道,我相信这就是他的关于厦门达达的核心思想。

每次我到他家,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说着、画着、写着,想法源源不尽,我很诧异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最后我发觉他不是一个美术家,而是一个思想家,在当时他的思想远远地走在时代和许多人的前面。

[attachment=65193]
黄的手稿。他的字和他的行为有点不大相合,行为是那样疯狂,字却是那样的娟秀,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attachment=65194]
黄在达达展展出的作品《会响的手枪》,材料是自行车的零部件。(翻拍自《黄永砯》一书,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attachment=65195]
厦门达达展出后,几乎所有展品一把火焚烧了。(翻拍自同上一书)
[4楼] guest 2007-10-29 05:26:07
[5楼] 嘿乐乐 2007-10-29 08:26:52

达达

  [attachment=66670] 

“达达”一词是完全空的能指,“禅宗”也是如此。考察一下使用这些词的历史:“达达”这个词从1916年开始被使用已有70多年历史:“禅宗”这个词如果从南宗惠能(638-713)算起至今也有1200多年历史。可以想象一下,每一部现代艺术史都要提及“达达”一词,就像每一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甚至通史都要提及“禅宗”一词。正是这些逐年增加的膨胀物,以及时间太长,或由于人们太注意,讨论太多,使原来完全空的能指“充实”起来。我们今天随便翻开一本简明英汉词典,“DaDa”条目下已不是原来的“摇木马”或“是的、是的”,而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定义它转换为“利用偶然和不协调的效果向既定的艺术、思想、道德准则挑战作品”。这些定义的无数次使用使得“达达”成为一种标签。你能应用这个标签你就能吸引人们去重新注意达达,这是一个不坏的主意,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达达”和“禅宗”的。历史唯一剩下的是大量的文字和文本,所以没有历史可言。我们就处在这一大堆垃圾场中,其中有哲学、宗教和艺术,它任人摆弄和挑选。在其中你如果保持沉默就表示你不存在,你如果不在本文的垃圾。我们的历史、思想中置身而起,我们就要各种各样的学说、价值观和说教所压倒。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促使旧的和新的神话成为完全空的能指,但即使是你不断地发言,不断地拼贴,不断地“充满”,不断地“消耗”,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

---- 摘自黄永砯 《完全空的能指 – “达达”与“禅宗”》

[6楼] 嘿乐乐 2007-10-30 02:37:07

焚烧声明


[attachment=66703]

1986年9月28日-10月5日厦门达达展览的展出作品已经于1986年11月23日下午在厦门新艺术馆广场当众焚烧。
这个展览已经不复存在,关于它的赞扬或支持,怀疑或反对也已失去意义。
由于我们无法确定展出作品就是作品的最终样式,也许它们可能再次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艺术品最终应存放在哪里,以避免人工或自然的损坏,于是决定实施一项对已展出的作品进行“改装毁坏焚烧”的计划。所有这些活动用照片和录像记录下来。

艺术作品历来被看作是艺术家的心血,一旦创作出来,就积心处虑地保护以避免损坏,艺术家就是靠其作品来显著自己的难度和伟大。人家说看看你的作品,我们说作品已经烧了。

中国没有艺术收藏这可能是件好事,艺术家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无须小心翼翼。对待自己作品德态度标志着艺术家自己解放自己的程度,无所谓,甚至进行不合常理的处理。

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人。
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达达死了,火小心。

厦门达达
1986年11月24日

[7楼] 嘿乐乐 2007-10-30 02:38:38
关于两次活动的记录:

1987年11月9日晚上八时半 – 10时,筹划已久的“作品---垃圾处理”付之实施。我将1983年十几副作品丢置于工作室附近的一个垃圾推上,等候垃圾车的到来。(在此之前我曾精确地计算每日垃圾车来到的时间。)当这些画作连同内外框不经破坏摆在垃圾推上一下子引起了过往行人和倒垃圾人的注意。当人们以“艺术”的方式注意观看或欣赏这些作品,或以“非艺术”的方式注意它的内外框和画布,并动手拆或干脆拿走时 --- 我开始拍照(请朋友来帮忙拍)。当垃圾车刚到,发生了偶发事件,被我们用闪光灯拍照的人们突然愤怒起来,他们发现中了“鱼饵”,他们的捡垃圾行为被人们记录。一下子围了十几个人,我们遭到攻击,相机险些被抢,人差点挨揍,事态变得无法收拾。人们围着要求我们解释这种行为—无法解释,结果被强迫至附近的派出所,值班干警以我们侵犯人权—未经同意而拍照,扣留相机和工作证。为了不扩大事态,我们愿意洗耳恭听。当申述你是以“艺术原因”举行这一活动或拍照时,是没人理会的,在中国,“达达”行为只是圈子里的事。第二天请人说情。递交“检讨书”终于了结。这次关于考察“艺术品与观者的非博物馆行为---垃圾堆行为”,已成为一次戏剧性的偶发活动。

1987年11月12日下午3-4时,我参与另一位“达达”成员林嘉华组织的称之为“纠缠 – 捆绑”活动。在近郊一块无人的旷野和尼龙绳无法按设想那样把人实在地捆绑,只能缠 在一起,最后连同拍录像和拍照片的都缠在一块,颇像巫术祈雨活动,因为背景是干裂的田野。我开始点燃“鞭炮裤子”,这条裤子里面粘有一百多发鞭炮,只露出导火线,要全部点燃颇为费劲,点燃的鞭炮在裤子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冒出少量的烟,艺术的活动奥妙全在于筹划之外,而又在偶然出乎意料之内,关键是“表演者”尽可能没有表演的意识,它是自然而然的显现---反对表演!

上述两个活动,前者在公共场合,而且涉及没有准备的普通人参与,结果碰到麻烦;后者在无观众,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实施一项计划却善始善终。有观众参与的在冲击观众的同时也冲击行动者自身,观众的愤怒,可以引起偶发和含混。虽然我认为艺术不具什么社会目的。但艺术切切实实地充满了社会性,尤其你想扩大势态,你想使艺术成为无边的,无界的,你就不可避免地面对整个社会。

----- 摘自黄永砯《册页1》1987
[8楼] 嘿乐乐 2007-10-30 02:45:11
"发生在福建美术展览馆的事件展览"前言  1986.12 福州

[attachment=66705]

"发生在福建美术展览馆的事件展览"展览现场  1986.12 福州

[attachment=66706] [attachment=66707] [attachment=66708] [attachment=66709] [attachment=66710] [attachment=66711]     

厦门达达成员在福建省美术展览馆布展 1986年福州
左起:黄永砯,焦耀明,林嘉华,俞晓刚


[attachment=66712]
[9楼] guest 2007-10-30 03:02:54
激情燃烧的岁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