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艟:我为什么要坚持“无意义的看展览”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415   最后更新:2017/07/31 22:17:44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7-31 22:17:44

来源:YT新媒体 作者:周艟


随着福布斯2017中国“30位30岁以下

精英”榜单的出炉

青年藏家周艟以艺术和生活方式领域

代表的形象登上了福布斯的期刊封面

一起来围观他的年中总结吧


最近有个问题老是在困惑我。


与艺术结缘是我少年时代的事情,我的家庭很早就介入当代艺术的收藏,大学时期,我又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多年来,我习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注入到这件事情上,看展览,看艺术,已经成为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2017年3月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偶遇村上隆


可近两年,我的家人一直在提醒我,说你这样老是跑来跑去的吃得消么?一会儿飞去北京,一会儿又飞去香港,可能过几天又跑到另一个国家去了。而且你永远都是跑到第一现场去参加开幕,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忘看当地的艺术展览。一年花在差旅上的时间和金钱也不算少了,不会觉得有一点“无意义”么?

五年一度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


在此我得先算算自己都跑了哪些地方吧。我回忆了一下,这是上半年我去过的艺博会名单:新加坡的Art Stage, 香港的Art Basel,以及韩国的Art Busan。随后,我最近刚定下了8月份要去印尼雅加达的Art Stage Jakarta,9月份还有韩国首尔的KIAF,以及接下来的伦敦Frieze,巴黎的FIAC和Asian Now,台北艺博会等等...自然还有上海家门口的西岸艺博会和Art 021。


此外,4月份因为一些私事去了伦敦,顺道参加了Victoria Miro画廊开幕的Secundino Hernandez的展览中间还在6月的德国商务考察中也顺路看了卡塞尔文献展,至于在上海、北京、香港或国内其他地方的展览,那更是不计其数......看着自己日益增长的里程数,可得感叹我自己一句——“真是没少'无意义'啊!”

年初James Turrell在上海龙美术馆的展览


不得不否认,在这个艺术资讯已经膨胀泛滥的时代,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渠道早已变得太过于便捷了。微信朋友圈,或是各种社交媒体的存在让一个展览变得神秘不再,恐怕在开幕后5分钟就会有参与者将大部分见闻全悉po出,朋友圈里面最热闹时可以在同一天看到来自全世界几十个不同的展览开幕。一些展览中,网络直播的方式都也开始注入,整个现场有哪些作品展出,有哪些嘉宾或艺术家来参加都被一览无遗。在这种令人厌倦的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早就有人发出了“去看展览就是去社交打卡”的质疑声,是否我们已经沦落到没有必要去实际看展览的地步了?

2017年新加坡Art Stage艺博会期间,在艺术门画廊偶遇艺术家朱金石的作品


记得我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必修的写作课,其中一位爱沙尼亚籍女老师曾经让我们讨论一个题目,就是网络阅读是否可以代替现有的书本阅读?当这个问题问到她自己的时候,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尤其她最坚持的一个观点就在于网络阅读给人们带来的信息或知识的传递都是过于碎片化,容易纵容阅读者采用偷懒和便捷的通道去获取知识,与传统书本阅读所能提供的全面通读和完整思考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同时,她还指出了一点,就是传统书本阅读的过程在今天越来越快餐与简化的社会显得更有仪式感。


或许,这种仪式感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上述例子,基本上也可以作用在传统的观展方式与通过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来了解展览信息的区别,渐而我是很认同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真正近距离观看了作品才会对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产生直观感受和所表达的体会。除此之外,在现场领悟到的还有策展人要在展览中所阐述的概念,业界人士在互动的同时也抒发对于这个展览/艺术家的看法,自然也少不了爱好者和普通观众的参与程度,等等。如果省略掉这个过程的话,对艺术家的了解很可能不会完整,收藏作品的欲望更是无从谈起。

仍在进行中的《KAWS:始于终点》,余德耀美术馆


另外,对于包括我的家人在内的上一辈藏家而言,收藏往往是一种锦上添花,一种符合自身审美趣味的购买,而我的财力虽然尚不及那些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的前辈们。但对我而言,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自己同代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思考,并以我自己的方式试着参与其中,比如在过去的几年内会定期举办的艺术项目Art Project CZ。

这张照片来自今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封面拍摄的现场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而艺术的存在性本身就具备仪式一样的高度。我是一个愿意去遵从仪式感的人。几乎每一次我去一个展览我都会有一个已经成习惯了的看展仪式过程——和相关人士打招呼、完整的看展、与艺术家交流,乃至不免俗地要和艺术家喝上两杯、要上一本画册、甚至诚恳的去索求一个签名...等行为。久而久之,这些仪式的过程都是你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沉淀,就好比是一个看过许多书籍的一个博学者一样,不仅对书籍的内容了若指掌,对书的外表和装帧也别有心得。对于这个道理我还是挺深信不疑的。


这也大概就是我一直坚持看展览的原因吧,这个习惯,从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要真说没有意义,就当做是坚持多年并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一种仪式感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