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与重构:周轶伦个展“马利·蒙大拿”亮相北京公社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927   最后更新:2017/07/30 21:12:38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7-30 21:12:38


来源:Hi艺术 文:吕晓晨


7月19日,周轶伦个展“马利·蒙大拿”在北京公社拉开序幕。


展览现场


周轶伦生于1983年,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作品曾在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央美术馆、清影当代艺术空间等机构展出。此次展出的“马利·蒙大拿”,也是周轶伦首次在北京公社的个展。

《带浮雕感的头像》 150×100cm 布面油画喷漆木炭,以泡沫及泡沫胶从画布背后填充 2017


“马利”(Marie’s)为中国本土画材品牌,也是艺术家周轶伦少年习画时最常使用的绘画颜料品牌;“蒙大拿”则来自他最近几年创作中喜爱使用的欧洲喷漆品牌Montana——周轶伦发现该品牌的名称与美国蒙大拿州的名字拼写毫无二致,遂自作主张将其翻译为“蒙大拿”。将两种绘画颜料的名称并置,正如同周轶伦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所布设的语义歧途。不同于周轶伦在他最近几次展览中对图像在语义层面上施展的戏仿与解构游戏,本次展览的绝大部分作品似乎无法再让观众轻易地抓到任何符号意义上的落脚点。

《蓝色套装配黑墨镜》 142x85x90cm 综合材料 2017

作品细节


在布展形式上,本次展览的空间更像是一个装修中的空间:墙体内部的钢筋水泥、尚未处理好的喷漆污迹。周轶伦的绝大部分绘画作品都使用了轻质的铝框装裱,部分装置则被放置于定做的轻质包装箱中——这些材料同时也极易容易留下使用痕迹,如同作品存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语言一样。

周轶伦绘画作品

周轶伦作品

作品细节


除了展览现场,作品本身也似乎是一次“破坏“:周轶伦将搁置几年的老作品拿来继续使用:他揉皱或从背后填充画布,制造出躁动、凹凸不平的表面;或索性将原先的绘画从画面上挖出再重新用泡沫胶粘回形成新的构图;他对画面中原有的图像进行涂抹、覆盖、篡改,使其面目全非,并不时地在布面上加入现成品来与其中若隐若现的形象或色彩进行有趣的对话或对比。与此同时,原画面中所有具体可辨的人或物,也被消解成体积、色块与线条,又让人感觉是“未完成”的作品一般。

《无题(破碎玻璃) 》 105×58cm 纸本木炭丙烯,木框,玻璃,现成品 2017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