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幕可落”唐人北京第二空间群展8月5日开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155   最后更新:2017/07/27 16:35:27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7-07-27 16:35:27

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策展人 Curator:刘婷 (Liu Ting


艺术家 Artists:

艾丽西亚·艾格特(Alicia Eggert)

陈子豪(Chen Zihao)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

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

M.本杰明·赫恩登(M.BenjaminHerndon)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Michael Zelehoski)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Stephanie McMahon)


展览开幕:2017年8月5日下午4点

展览时间:2017年8月5日至9月16日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将于2017年8月5日推出群展“无幕可落”。展览由刘婷担任策展人,将展出七位生活、工作于美国的艺术家的作品。整个展览充满艺术家们以风格不一的绘画、雕塑与装置营造的诗意与惊奇,他们通过细节中的短暂、精致和脆弱,完成对秩序的探索。

在混沌中寻找规律,在规律里又放任随机,此次展览就是这样被置放在矛盾循环且无限的语境中的。这里,信息有从远古及自然而来,携带着图像、记忆、情感、孤独及其对自身的探索。每一位艺术家建立起时间线与空域并将观众引入进其特有系统之内。他们的创作都是自律之后的结果,不管是银针一根根挑出的曲线,手塑的千片瓷片,笔点下的斑驳星光,都充斥着对自身系统掘井式地求索。最终,都以创作的方式来慰藉探索旅途中的孤独。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国家网锁,路障》,2017, 路障,木材 ,226 x 170 cm,Michael Zelehoski, National Gridlock, 2017, Repurposed barricades, found wood and phoenolic plywood, 226 x 170 cm

以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手法,纷纷对应到当下的文化现象,透露并解读着文化归属感的概念——视觉符号引发的自我认知。如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将城市生活中本被遗弃的物件重新纳回压缩从而唤起观众对地域性的认知;史蒂芬妮·麦克马洪抽象画中层叠出现的直角和方块以求对应当下数码时代窗口化的阅读习惯;凯丽·多纳休的雕塑将毫无关联的事物重组(如部落图腾与戴耳机的女孩结合)从而挑战了人们固定僵化的意识形态。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 ,《喷流》,2015,木板油画,150 x 120 cm,Stephanie McMahon, Spritz , 2015, Oil on panel, 150 x 120 cm

凯利·多纳休,《致敬·蟒神》,2014,陶瓷雕塑,釉下彩 ,165.1 × 96.5 × 58.4 cm,Kelley Donahue, Let You Out , 2014, Clay, underglaze, 165.1 × 96.5 × 58.4 cm


陈子豪的作品构造神秘意味色彩的电子殿堂,微妙的空间扭曲、传导、密码和信息交换汇合在一起。悬浮的岛布满电子系统传导路径,几何形与秘塔携最终形成一个集合光的殿堂形象。画面中充满电路图般的数位脉络,指向对矩阵图像意义的探索。在细节里构建对能量的描绘,其中反复出现的光点,像神经元一样携带着密码,流动成富有指向性的形状。而以蓝紫为基础的色彩铺展开了雾状的光晕,揭示能量交流和其中不可思议的混乱与秩序,最后炽眼的光斑跃出混沌的靡晕,带动潮浊的气息一同震颤。凯利•多纳休陶瓷雕塑作品也构造了梦境一般离奇的空间,形态大小各异的雕塑群落如远古神话般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对于光的理解同样能从赫恩登的作品看到。他着眼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光学经验,在亚麻布石墨上用银针手画一条条蜿蜒的线条,最终创造出大量闪烁的光。

陈子豪 ,《电子殿堂 3》,2017,布面油画,186cm x 148cm, Chen Zihao, Electronic Palace No. 3, 2017, Oil on canvas, 186cm x 148cm

M.本杰明·赫恩登,《曲线7&8号》, 2017,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8 x 152.4 cm, M. Benjamin Herndon, Curves No.7&8, 2017, Silverpoint, graphite, gelatin, and marble dust on linen ,152.48 x 152.4 cm


在开幕前的十二天里,伊恩•麦克马洪每天花费十余小时在画廊创作大型场域特定装置(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整件装置重达2.5吨,舒展开约10米,薄厚如蛋壳般的空心石膏被限止在金属制框架结构内,呈现柔软的波浪状。整个作品只能在这个空间现场创作和暂存,崩塌和消失是作品的一部分。具有戏剧性和探求物质本质的破坏瞬间,挑战了人们对“艺术品永恒”以及“场地永恒”的固有印象。凯利•多纳休手工做成的瓷片,每一片都是手心上拂过的纹理且不尽相同,以塑造单个碎片的方式集成了一个整体。而麦克马洪精密计算构建的重达两顿的石膏雕塑,最终打碎后可能也是相近数量的碎片。这可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巧合,但同时又指向了构成,到底是细节组成了整体,还是始发的混沌终会破裂。不同方向的过程,都是两位艺术家无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劳工一样对过程的倾出和思考。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 ,《逗留》,2017,塑料布,金属,木材,压钳,990cm x 396cm x 411cm, George lan McMahon, Tarry , 2017,  Plaster, steel, wood, clamps, 990cm x 396cm x 411cm

凯利·多纳休,《涉过无知深渊》,2014,陶瓷雕塑,釉下彩,直径3米, Kelley Donahue, Wading Through the Depths of What We Always Thought We Knew, 2014, Clay, underglaze, diameter 3m


艾丽西亚•埃格特作品中岛上字母拼成单词永远(Forever),文字指向一个既定概念,把人想看到永远的这一状态呈现出来。伊恩•麦克马洪的石膏装置作品挑战的就是观众对于物质永恒存在的考量,他造了一个指向消亡的短暂存在,预示人必将理解过往和短暂。把最初的明显的陈述转变成沉思和哲学的探究。

艾丽西亚·艾格特,《晴时可见永远》,2016-2017, 视频长度18‘48’‘,尺寸可变, Alicia Eggert,  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 2016-2017, Video lenth 18‘48’‘,size variable


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所投入的精力、情感和劳作,如一次纯粹单纯而完整的凝视,就像展览的题目一样《无幕可落》,这是场没有落幕的演出,艺术家在混沌里寻着蛛丝马迹的规律继续。


文/刘婷


关于策展人

刘婷 (b.1991) 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阿尔佛雷德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北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