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反对阐释的内在矛盾
发起人:新嘿  回复数:0   浏览数:2336   最后更新:2007/07/25 06:21:28 by
[楼主] 新嘿 2007-07-25 06:21:28

艺术反对阐释的内在矛盾――兼说当代艺术的范畴界定

作者: 程美信

长期以来,反对艺术被过度阐释的声音如震耳欲聋,尤其对于艺术家而言更为如此,他们普遍担心艺术被文艺评论介入过甚而丧失其独立的纯粹主体;同时,当代艺术对理论批评和文字记述的依赖又达到痴迷中毒的地步。正是这种双重性导致一些艺术家对阐释性文艺评论的普遍不满,认为他们的介入严重肢解艺术作品的主体,捍卫作品的纯粹独立性成了反对阐释艺术家们的自卫意识。因此,当代文学界和史学界出现一种“文本主义”主张,但他们墨守原文的设定范围如同《圣经》原教旨主义者,它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与方法主张。

    首先,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文艺的纯粹性已不复存在。换言之,文艺本身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入侵是无孔不入的,以致道德、科学和权力均遭到审美艺术的严重介入。这便是人类整体文明不断媾合互生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当文艺独立性越来越微弱时,文明的内在共性便越加复杂膨胀,它们的范畴界线并不象表面形态那么有序,因此,有艺术家跳起来捍卫文艺独立纯粹性就不奇怪了。

    那么,反对阐释的文艺观倍受质疑一个矛盾就是,艺术本身是否可以回到纯粹的审美范畴。唯美主义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世俗的权力、宗教、道德和价值的强加艺术之上,结果导致文艺作品只剩下苍白的格律和孤立的形式风格,大多唯美主义作品仍在讲述事故和强调内容的意义,其审美的纯粹性始终不能独立体验之上。

    再有当代抽象主义在反对阐释中扮演特殊角色,这些美术作品甚至可以回避艺术作为情感思想的载体,包括对艺术的原始审美本质采取了搁置态度。无内容和无主题成为抽象主义消解附加于艺术之上的一切杂质,无论是早期的极少主义的抽象绘画还是后期的极多主义绘画,它们如同加减法的算术游戏,反复在两种形式中变魔术;并强调作者与观众毫无内在联系的两个孤立主体,作品不过任意描绘和任意解读的介体。因此,抽象主义在反对阐释使它自身走向终结,仅仅作为艺术语言尝试的一种形态风格。

    艺术作为人文领域一个极面,与其交叉的共生体不会因反对阐释而形成互不涉入的绝对界限。相反,后现代艺术恰恰将一切与人及文明有关的存在物都作为其可能的材料手段,甚至“艺术”名义都转化为一种艺术材料,譬如一些行为艺术不仅与审美无关,甚至跟既定的艺术范畴也毫不搭界,仅以“艺术”名义加之记录与阐释,使它成为了一种观念表达的艺术。

    因此,传统的一般艺术范畴归纳法已不能适应当代艺术的语境。在反对阐释的文艺思潮下,结果阐释走到艺术到前头,只因艺术家与评论家之间存在某种不对貌而已。从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而言,阐释是一种皆大欢喜的文化现象,从艺术家、大众、媒体和评论家都是这场共同游戏的合作参与者。现在只是需要扩大艺术范畴的界线而已,那种反对阐释不过是属于艺术家的抵制情绪,正如政客们常常痛斥文艺与媒体对政治与司法的干扰一样。实事上,可政客何尝不利用艺术与媒体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包括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借道德与政治作为自身的社会实践,可以说,这一切之一切是文明共谋的矛盾现象。

返回页首